金融電影:商海通牒

《MARGIN CALL》|商海通牒

一部反映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精彩影片,一個普通卻漫長的夜晚,驚心動魄的危機處理程序,投行員工的24小時。片名中文有譯成《商海通牒》、《利益風暴》,其實這個詞的本意是追繳保證金通知。做過期貨交易的人都知道,缺少保證金,馬上就會被期貨公司平倉了,血本無歸。

這部電影中名星雲集 ,凱文·史派西 、傑瑞米·艾恩斯 、扎克·昆圖,還有多年不見的黛米·摩爾 ,電影獲獎不少,包括第 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提名。《紐約客》評價稱《Margin Call》算得上 2011年好萊塢製作的“最有種”的電影,也是以華爾街為背景的影片中的佼佼者。

金融電影:商海通牒

電影講述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的24小時內,在一個投資銀行內部發生的所有事情,片中沒有指明是哪個公司。

時間應該是金融風暴的前期,這個機構已經在大規模裁員。被開掉的風控總監把未完成的一個估值模型交給了一個初級交易員,結果交易員計算後發現,按此估值模型,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大量的MBS(抵押證券)頭寸將會因為市場波動以及美國房地產市場倒退而產生超過該公司總市值的損失。因為平時槓桿用的太厲害,一旦出現下跌,公司需要賠付的價值會遠遠高於公司的總值,只有破產一條路。具體就不介紹了,看前面的兩篇影評。用他們的話說,the music is about to stop……

怎麼辦?這才是關鍵!24小時內必須馬上處理,因此片子的節奏不亞於反恐片《24小時》,投行精英徹夜不眠開會決策,估計他們也習慣了。當然,要想成為金融業界打不死的小強,又沒有 Jack Bauer 的身手,只能選擇坑別人了,也就是把這些產品快速出手。

金融電影:商海通牒

一句話,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這部電影把投行的生活、投行眾生象一一展現給我們,投行人物從低到高挨個都出場,觀眾觀其言察其行,順便了解一下其背景、收入和消費後再作評判。

金融電影:商海通牒

影片從側面給出來這些人的來歷,比如一個是 MIT的博士,主要研究火箭科學,一個在公司工作了十九年的老中層,曾經是一位橋樑專家。都是牛人,擅長數字,擅長計算,卻在不知不覺中算計了普通人的生活。

對於收入方面,初級員工的年收入是25萬美元,更高一層的部門經理年收入則達到250 萬。收入高支出也高 ,影片裡清楚地給經理自己算了一筆細賬 ,125 萬稅,30萬還貸款,15萬孝敬爸媽,15萬一輛車,7萬5千吃飯應酬 ,5萬買衣服 ,存40萬以防危機 。還有12萬5呢 ?大概7萬6花在了妓女身上。坐直升機出現的投行最高層即大老闆呢,一年的收入有8600萬,身價數十億。單憑這工資條,也難怪會有佔領華爾街運動。

但是大老闆卻說了,我能坐到現在的位置可不是靠智慧。大老闆告訴我們了,金融行業只能靠三種方法活下來,be first,be smarter,or cheat。要麼佔先機,要麼更聰明,實在不行就靠坑蒙拐騙。這也是現在為什麼在中國大家開始一窩蜂地去搞互聯網金融、社區銀行,試圖搶佔先機。不過,當所有人看到利潤都要進入這個行業之時,這個行業必定會出問題,就象法國名酒拉菲被中國人喜歡之後,最後的命運大家都知道。競爭激烈,產生騙子,騙子一多,行業毀掉。

坑人?還是破產?這是個問題。對於大老闆來說,在這個行業混了這麼多年,直接就給出了答案。他說 we don't cheat,但是要be the first to sell。老闆總是高明,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把自己明知道馬上一文不值的證券低價清倉 ,fire sale ,能賣多少賣多少,這是不是對買方的欺詐呢?

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從法律角度確實很難回答,而且買方也很難證明。當然,自己人中也有反對的聲音,交易部的頭目山姆強烈反對。

金融電影:商海通牒

“我們正在把毫無價值的東西賣出給自己的交易夥伴,我們正在搞垮別人的事業,徹底的。以後,沒有人會買我們的東西。”

說職業操守也行,業界良心也行,因為山姆知道“盜亦有道”,如果馬上賣給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生意夥伴,儘管投行可能會倖免於難,但損失由別人擔,自己也將從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單。可是現實殘酷,別人不死你就死。面臨選擇,最終山姆也同意了。當然,為了鼓勵交易員們,對於賣出多的,給予每人的獎勵高達100多萬美元。最後這家投行成功脫險。

賣完之後,大老闆安慰下屬的話,說得很是精彩:

“怎麼,你覺得我們今天讓一些人破產了。但你做這樣的事情都快40年了。如果你覺得這是浮雲,那所有的都是了。這就是錢的事兒,這沒什麼不對的。現在和原來也沒什麼區別。1637,1797,1819,1937,1957,還有1987年,天啊!都差點整死我。1992、1997、2000年,不管怎麼說。都是同樣的事情,週而復始的,我們改變不了什麼。我們會想要控制它、或者阻止它或者減緩它的發展。可是我們從來都沒能改變過什麼。我們只能應對。如果我們做對了,就能賺到很多錢。而如果我們做錯了,就會被人們拋棄。一直就是這樣,以後也會一直這樣,贏家和輸家的比例是不變的。快樂的小二貨和可憐的倒黴蛋。世界上就是肥貓和餓狗。現在世界上可能我們這樣的人比之前多。但是比例,和原來是一樣的。”

這段話說得真是夠經典,把金融業的冒險的原因與世界的真相統統告訴了我們。對於金融業的冒險,波斯納法官寫過一篇文章 “ Is Banking Unusually Prone to Risky Practices?”,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分析金融行業,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金融電影:商海通牒

金融業也是物競天擇,追求 fitness 而不是 goodness ,冒險而不是保持道德,這樣才能賺大錢、出高薪、招人才,避免在競爭中被淘汰。對於世界的真相,永遠是弱肉強食,2:8原則才是普遍原則,公平與正義永遠只能是相對的,能做到機會公平就很不錯了,更不用說實質公平。

影片中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對於普通人的質問。金融危機後,示威者舉牌抗議,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可是,沒有普通人的貪婪,金融危機能發生嗎?把責任都推到華爾街精英身上,公平嗎?導演用一段華爾街老人教育新人的話點題:

"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t to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their big f***ing houses that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because we’v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ing fair really f***ing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 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t to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 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That’s more 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f*** them."

在聖經故事裡面,耶穌曾經說過,如果你們覺得自己都是沒有罪的,可以拿石頭砸有罪者,於是眾人便散去。在金融危機之中,普通人真的無罪嗎?每個人都要美夢成真,要香車豪宅,2:8原則決定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政客們必須迎合這種貪婪才能獲得選票,於是政府有意放鬆監管而鼓勵買房,於是金融業放大槓桿並轉移風險,最終一地雞毛。就象上文所引中說的那樣,金融精英只不過是把手指放在天平上以幫普通人美夢成真,一旦鬆手,他們的世界便打回原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