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脊梁,无名的英雄!一生志在收复河山,无愧于大丈夫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节点,自此唐帝国无力西顾,导致河西一片陷于吐蕃之手。


近一百年之后,出现一个伟大人物,敦煌起义,三四年间便收复沦陷已久的十一州,光复河西,重纳大唐版图。

这个伟大人物就是张议潮,一个冷门却绝不忘记的中国脊梁。

张议潮出生于799年,这时河西走廊已沦陷于吐蕃之手近50年了,孤悬于外。张年轻时期,意气风发,决心效仿霍去病卫青,立下誓言“不驱吐蕃,誓不成家”。

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当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国力衰弱。张议潮尽管做了诸多准备和努力,无奈人单势孤,仅仅依靠民间力量完全不具备抗衡实力强大的吐蕃的资本。张议潮无奈却不甘心,他知道要黎明的到来,必须经历一段长时间的黑暗。如今之计,唯有保存实力,暗暗蛰伏,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是50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岁月侵蚀的仅仅只能是张议潮外在的躯壳,而他的雄心壮志却在岁月的敲打下越加坚定饱满。

在848年的一个夜晚,张议潮的一把火炬,照亮了反抗吐蕃重夺国土的起义大旗,一时间敦煌以及沦陷区域汉民族同胞纷纷响应,投入起义大潮之中。50年后的张议潮压抑不住自己的恢复河山的迫切的心,他决定以区区敦煌一地对抗整个吐蕃帝国了。

起义之后,张立马派出10支信使队伍前往长安通报敦煌起义的消息,可惜其中9支被吐蕃人追杀殆尽,唯一一支在经过两年时光才顺利抵达长安,一路奔波劳累心酸,自不待说。但是,令他们更心酸却是唐帝国的冷淡回应:无力援助。坚强的信使终于绝望地留下了热泪,难道上天是要舍弃唐子民吗?舍弃张议潮将军吗?

未来他们不敢想象,因为他们只能看到无穷的黑暗,浓的化不开。

中华民族不信鬼神,不信仙佛,他们坚信地只有天道,何谓“天道”,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天道——自强不息。张议潮和起义大军就是凭借这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无上信念,纵横吐蕃、吐谷浑、回鹘、口昷末之间,居然收复了11个州,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郡)、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还包括新疆东部、青海、甘肃大部。

867年,张议潮率领起义军终于到达了他心中的圣土——长安,在此终老。

华夏的脊梁,无名的英雄!一生志在收复河山,无愧于大丈夫

这是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张议潮将军统军出行图,今人看来,亦会为这等热血英雄洒下热泪。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英雄已逝,传奇依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