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社火:踩高蹺

高蹺,也稱柺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這種活動在山西全省境內流行甚為普遍,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山西省內各地的高蹺高度不一,高蹺低的低至數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絳等縣,高蹺的高度達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時,高蹺以四尺左右的高度為多見。

高蹺在山西的延傳歷史悠久,在晉中一帶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浮山縣的武高蹺,頭蹺為指揮,二蹺是領隊,戲曲人物居中,最後由醜漢壓陣。表演首先扭各種場圖,然後表演“過仙橋”、“跳桌子”、“跳雙凳”、“大劈叉”等各種難度大的動作。

垣曲縣境內的胡村一帶,高蹺主要是表演特技。這裡的高蹺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動作,而且還有抬二節、抬三節、坐抬、立抬、組合抬等高難度抬法,並能構成“馬拉車”、“過天橋”的造型。這個縣的高蹺,難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新絳縣境內的柏壁村和交口縣的雙池鎮的“撲蝴蝶”,是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許多高難度動作的高蹺節目。這個節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飾演旦角,挑著蝴蝶前行,男青年飾演小生,持扇撲蝶,小丑搖動撥浪鼓嬉戲追逐,甚為活潑、生動,趣味性很濃。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鷂子翻身”、“越頭跳”、“後滾翻”、“單腿跳”等技巧動作。

稷山縣和右玉縣的“走獸高蹺”,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高蹺表演者腳綁木蹺,腰縛獸皮,前系獸頭,上身扮演與之相應的人物,組成一組造型,在樂曲鑼鼓聲中邊舞邊前進。

夏縣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隻蹺,四人共綁五隻蹺的“連腿高蹺”,進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難度是很大的。

在原平、平定、定襄縣境內的高蹺,邊扭秧歌步,邊變換隊形,然後進行評說和演唱,叫做“高蹺秧歌”。在隰縣的幹家莊,還有在蹺腿銜接處拴上個小鈴擋的“響鈴高蹺”表演方式。

山西省境內,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這些高蹺的表演時間,一般都在農曆正月十五左右的鬧“紅火”活動中,高蹺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容機動性大,行動比較自如,可以在大場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西民間社火:踩高蹺

踩高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