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因使京劇新流派產生困難

京劇產生髮展200年來,在上世紀前期開始空前發展,成為讓人心服口服的國劇,湧現出了諸多優秀的藝術家,一時間流派林立,劇目也異常豐富,其中前後四大鬚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最為出名,至今常演的劇目仍是 們各自的經典,傳人也以這幾派為多。在圈裡圈外如今都在談論振興京劇、培養新人之時,人們關注的,還多集中於某某是哪派傳人,像與不像,卻很少有人提及從四大鬚生、四大名旦幾十年來再未有新流派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院團體制不同於以前的戲班組團,以前是以角兒為中心,自己挑班匹配琴師及合作者,演員根據自身條件來排劇目,設唱腔,因而久之能形成流派。現在的劇團並不是以流派而組,那種氣氛沒了也就難以創新派了。

其次,過去的演員指著唱戲吃飯、養家餬口,所以必須有真東西才行,即使條件不太好,也得千方百計想轍,程硯秋愣是擠出一程派,如今還風光無限。而且那時競爭也十分激烈,稍一鬆勁兒,就會被淘汰。當時四大名旦曾較著勁兒排新戲,也帶動了新劇目的發展,而且每個流派都有代表劇目。這點有如市場化下的歌手,不用人下任務,自己就去找發展,唱新歌了,否則在人才輩出的年代很快就被遺忘了。

現在的演員是出了名的不指著,沒出名的指不上,而且哪派哪派的還糾纏著學得像不像,缺少自創意識,巴不得指著老師吃飯呢,有了“大師弟子”的牌子且能紅火一陣呢!

第三,演員普遍缺乏創新意識,有些已經基本自成一體了,卻不敢說明。雖說有些演員缺乏創新意識,凡事指著牌子,導演、作曲來協助,但在一些極為優秀的演員身上也可見端倪。比如現在人們都在討論於魁智到底是楊寶森、餘叔巖、李少春哪一派,他的唱腔中都有,至於將來能否成派,還得看功夫,不過勢頭是不錯。 還有李維康,她的唱腔、做派、劇目都有代表性,已明顯區別於前人及其派別,完全可能形成一個新派別。再如劉長瑜,她的花旦戲與正宗荀派的又有不同,而且有代表劇目,有自己做、唱的特點,也具備了產生新流派的條件。但她們均未敢說自成一體,或許梨園行規矩頗多,但出新是好事,意味著發展,說也無妨。

另外,流派的傳播也是一個問題,有些流派當年十分優秀,卻因傳人少或不愛傳而消失了。衡量流派的條件不外乎唱腔、劇目、傳人,四大鬚生、四大名旦之所以流傳甚廣,積極傳播是個重要因素,梅派最為典型,梅家積極傳授使其成為最大的旦角派別,張君秋 派也是如此。奚嘯伯派本來是小派,但因有了歐陽中石和張建國這二位優秀人才而成為亮點,言菊朋 派如無言興朋可能就沒了。馬連良派被一致認為是須生中最好聽的,目前卻面臨了危機。張學津是老一輩裡最出色的,對馬派傳播的作用不可低估,可再往下似乎只有朱強一人扛著了,朱強絕對是位優秀馬派老生,而且善於取長補短,還可抵擋一陣,如再無後來人,馬派就危了,到那時恐怕悔都來不及了。

四大原因使京劇新流派產生困難

在質疑難創新派之際,老流派的流傳同樣重要,有老才有新,沒有了老的基礎也難以出新,所以繼承一些優秀流派同樣會對創新有促進。幸好,最近一些年輕演員有了這方面的意識,所以創新不是不可能,恐怕只是時間早晚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