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了音樂,就是選擇自由

2006年1月27日是莫扎特誕辰250週年之日,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都在絞盡腦汁玩新花樣來紀念。要不是莫扎特的健康被他的天才過早耗盡,巴赫和貝多芬也不會有現在這樣崇高的地位。莫扎特的音樂是最容易被人銘記在心的。巴赫的音樂太過神聖虔敬,虔誠到使人敬而遠之,而貝多芬作品的內在衝突太激烈,也沒辦法讓人心曠神怡的慢慢消受。莫扎特甜而不膩,老少咸宜,無論什麼年齡帶著什麼心情去聆聽,都不會有太大變化。不過究竟什麼是莫扎特音樂的魅力所在,一千個人肯定會有一千個回答。莫扎特音樂的影響廣泛而巨大,對於普通人而言,他讓人心情舒暢,據說還能提高智商;對於音樂家來說,莫扎特高產而高質的創作成果始終無法逾越;而對喜歡莫扎特的思想家來說,莫扎特則擁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這尤其表現在莫扎特音樂的神學意義中。

選擇了音樂,就是選擇自由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新教神學家,卡爾·巴特對莫扎特保持了終身的熱愛與激賞。他坦言自己多年以來每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首先是聆聽莫扎特,而且還略帶調侃地講到自己死後升入天堂,將首先去拜訪莫扎特,其次才去見奧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爾文和施萊爾馬赫等神學大師。不啻如此,在撰寫神學鉅著《教會教義學》的同時,巴特還抽空寫了本小冊子《論莫扎特》來闡發莫扎特的神學意義。如今這本著作的中文新版面世,為莫扎特音樂的文化內涵增添了一個重要的理解向度。

這本小書收錄了卡爾·巴特論莫扎特的四篇文章。前兩篇文章為巴特的報刊隨筆,其中第二篇是巴特給莫扎特在天之靈的書信,讀來饒有趣味。巴特對莫扎特神學意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最後一篇著名演講《論莫扎特的自由》之中。

——卡爾·巴特:論莫扎特的自由——莫扎特誕辰260週年!

偉人對偉人的理解往往充滿傲慢與偏見,波士頓大學教授羅森曾言,無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解,還是黑格爾對康德的理解,都遠遠談不上公正和全面。然而巴特對莫扎特的理解卻是罕見的例外。這位神學大師在莫扎特面前甘願謙卑。在巴特眼裡,莫扎特音樂包含和超越了一切為他所吸收的藝術風格、表現手法和主題,並且將這些元素輕易地納入自己的音樂之中,而成為其本己之物(Eigenton)。莫扎特並沒有現代藝術的善變和後現代藝術的調侃與消解,他的音樂調性原理並不複雜,永遠充滿悅耳的和諧。莫扎特深深懂得,任何作品都必須在法則的約束之中方能成功,任何貌似自由而逾越規矩的創作免不了凌亂和浮躁,無法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品格。

選擇了音樂,就是選擇自由

有趣的是,巴特總是選擇在清晨聆聽莫扎特,這乃是因為莫扎特的音樂從未出現過悲劇氣氛,聽起來舒揚輕盈,充滿嬉戲和喜悅。巴特將莫扎特精神概括為“凝重者輕盈地漂浮著,而輕盈者無限凝重地搖曳著。”他的音樂完全沒有任何緊張與矛盾。儘管莫扎特終身生活相當簡樸,他的天才也使他少有休息時間,而晚年的病痛更是雪上加霜,但這一切都從未在他的音樂之中顯露出來。

也許我們會有一大套理論和讚美詞語來描述這種精神,但巴特認為所有這種讚美與其說抬高了莫扎特,不如說降低了他的精神品質。因為莫扎特在音樂之中從來不像現代藝術家一般竭力解剖和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情感與處境。莫扎特的生活服務於藝術,藝術卻從來不服務生活。儘管他的天才為他贏得了名譽和生活保障,但他在創作時卻完全擺脫掉了所有瑣屑的生活經驗,而將完全自由的精神注入音樂之中。所謂“莫扎特的自由”,就是指他的音樂完全跟現實不沾邊,也從來不曾試圖為自己的音樂加入政治理念和人類夢想,他的音樂沒有哲學。

選擇了音樂,就是選擇自由

我們無法指責莫扎特缺乏思想,缺乏對時代處境的必要理解,我們應該慶幸,正是因為他屏除了這些干擾,才使得他的音樂不會因為時代滄桑而有所改變。聆聽他的音樂時,我們不需要費力揣摩作曲家的意圖、生平和創作理念,只需要帶著耳朵去感覺。莫扎特的內心所想只是上帝、世界與人,而沒有具體的對象。他的音樂無比自由,擺脫了一切誇張和對立,真正做到了亞里士多德所謂的“中道”,即中國古語所謂“中庸”。這一中庸之道是善與惡的巧妙平衡,而決非冷漠的不動聲色。

也許這樣連篇累牘地讚美莫扎特讓人生厭,但又有什麼能代替包括卡爾•巴特在內的無數人對他音樂的崇拜之情?令人驚訝的是,在巴特這樣的佈道大師看來,莫扎特的音樂遠比巴赫更純粹地道,是最偉大的教堂音樂。巴特認為,莫扎特的音樂所散發出的不僅是充沛的人性,更是光芒四溢的神性。莫扎特使每個人都感到慰藉和愜意,領受到神的溫暖與救贖,而沒有一絲怨天尤人和無病呻吟。

選擇了音樂,就是選擇自由

你可以說這個時代充滿喧囂和浮躁,幾乎無法形成定格的畫面,但你不能否認在這些紛亂的表面之下還隱藏著春風化雨的傳統。巴特在演講結尾調侃地提到,莫扎特當年在進行歐洲巡演時,竟故意避開了瑞士的巴塞爾,而繞遠道經過蘇黎士並在那裡舉辦音樂會。作為巴塞爾的居民,巴特由於自己的故鄉沒有莫扎特的光顧而黯然,而我們這裡彷彿也在熱鬧地紀念著莫扎特,不管是真心誠意還是附庸風雅,卻沒有巴特一般源自虔敬的朝聖之心。對於一個有別於西方的文明中國而言,聆聽莫扎特是為了聆聽西方的文明傳統,而閱讀卡爾·巴特的《論莫扎特》則是為了領教他們如何珍愛自己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