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这个时代的求职者,对于职业的选择,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追求稳定,旱涝保收, 体制内的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是最佳选择,这些岗位大部分程式化的朝九晚五,工作内容也有一套完善到可以用死板来形容的稳固流程。但好处也如同长期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一样,能长期不动领着稳固的薪水。

另一种则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新兴的行业和岗位,这些职业接触到的或是最新最潮的内容,走在时代前端的讯息,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强、自由度高野蛮生长,这些“非稳定性”的职业通常对应着创业公司、自由职业。

这 两种态度鲜明又截然相反的不同选择,一直让很多人择业面临选择困难症,也让我们更直接看到老一辈和年轻人对待择业价值观的对立。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稳定,一直是父母和爷爷奶奶辈梦寐以求的美事,他们也顺理成章把这种盼望带给了生活在201X年的年轻人。

20多年寒窗苦读,大学还没毕业,父母就不断灌输,鼓动大城市念书的你,毕业回老家找份稳定工作,接下来是顺理成章不言自明地尽早结婚生子。拿着每年稳固每级增长几十块的工资,干着不出意外一生稳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这样的日子有种神奇的魔力,把人不知不觉带入了和上一辈周而复始的生活轨迹,当初意气风发的男生渐渐长出啤酒肚,灵动文艺的女生落入了操持家庭的罗网。

被平淡无奇的生活吞没之时,偶尔某些时刻想起从前,想起理想也曾经闪闪发光的日子:

那个时候,大家争相往最好最高最美的方向无所顾忌地延伸。大学的那些日子,看着整个城市的高楼和灯火,图书馆里一整排一整排码放的图书,你想着以后一定会走入尖端,甩掉平凡如蝼蚁的大多数。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可最终很多人, 兜兜转转了一大圈,还是过上了和父辈相差无几的生活。

他们或许懒于思考,没有多想就把自己放进了不用过度操心的生活。

他们或许也曾有理想,诺大的城市里如蚂蚁缓慢行走了几年后,空虚迷茫之时,心底总有个微微弱弱的声音在召唤:如果混不好,就认命吧,回来吧。

……

各种公号上,对于稳定铁饭碗对人的束缚的批判已经不少见,《你想要的稳定,只是稳定地穷着》、《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就连人民日报的荐读,也能看到《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稳定的工作 》。

在这个体制外的事业在用更迅猛的势头蓬勃生长的年代,稳定对于一个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最优选择。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

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很多明明讨厌束缚,渴望拥有一片自由天地的人,最终回到了那片熟悉又狭窄的小城故土,进入另一种缓慢而安稳的生活状态。

当毕业的时间足够再读一次大学时,回过头来发现,那些当初想看更大世界的人,往往能在大城市扎根的不多,漂泊过后选择回归小城市的根的,为数不少。

很多人,对于稳定,是既想逃离又忍不住心生向往的状态。

我们的文化里总有一种无形之中深入脑海的理念:你一定要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进入一个稳定安稳的环境。最好是在祖祖辈辈知根知底的地方生活,那样会有种踏实的安稳感。

飘在外面,生活那么累,风口那么短,加班那么多,“如果有份清闲又固定的工作……”的想法,在那些尚在艰难奋斗的时刻,总会悄然冒出很多人的心头。

为什么我们扎根”的理念如此深入人心?这一定不只是鸡汤文里说的好吃懒做、 能力不足、定力不好、懒惰、退缩 那么简单,一定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左右着我们的潜意识。

我不想陷入鸡汤式的灌输焦虑,想从底层、从根上去看看这个顽固又隐性的念头到底从何而来。

直到接触了社会学,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才彻底明白了,中国的本质,至今仍然是一个乡土型思维占据大头的社会(请注意,我只是说大头,也就是基数大,但不一定等于有主导作用的主流)。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以来,一直处在农业社会,我们是农业文明的超级大国。直到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才缓慢开始工业化进程,可即便走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工业化也只是局限在几个制造业大省。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尽管今天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现代教育,可很多小地方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思想形态。

农村包围城市的农业社会格局,自然秉承了对“土地”的热爱。乡土的生活时时刻刻与泥土联系在一起,我们从小到大接触过不少歌颂土地的作品,农业社会对土地的眷恋,是广泛而自然的。我们随处可见的土地公神灵信仰,也是基于农耕社会的思维而形成。

" 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一个五千年都在土地上生活的民族,衣食来源于扎根土地里的庄稼,在我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生活的那个时候开始,像农作物一样牢牢扎根在土地里的思想已经成型,赖以生存的植物需要不间断的连续照顾,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离家必须付出巨大的生存成本。

所以我们的祖先对于“漂泊在外”“背井离乡”这样的状态是排斥的。

普通百姓世代农耕的状态几乎到了近代才稍稍打破,有种说法是中国人往祖上数上三代,都可以追溯到农民生涯。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无论走到哪里,“扎根安定”一直根深蒂固存在在大多数人的大脑里。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就提到,“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曾经看过一个国企外派员工说起中国人在当地的生活,即使可以方便买到当地食材,中国人仍然热衷在工地开拓一片荒地,自己种下一个小菜园,配备国内厨师,每天固守中餐,持续保持着国人对于吃的强烈热爱,在国外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延续着小日子。

哪怕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社会急剧的快速变化下,很多人的大脑思维并没有完成操作系统的更新,仍然用农耕时代的思路看待和处理今天的问题。

也就是说,即使身处多变的时代,我们骨子里仍然保留着对于“安稳”的渴求,是源于农耕民族思维里时代相传、不知不觉深入潜意识深处的,对土地上生活方式的固守。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想法非常新潮的人,骨子里对于“稳定”也有着向往,是源于极少意识到的,祖辈沿袭、藏在大脑深处的定性思维牵引着思想。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就像我,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很坚定认为,毕业以后要干自己想干的事,努力成为一名作家,希望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工作,行走四方,做一个不被传统生活方式所困的人。

可结果是,我毕业后干了一年的网络编辑,因为不喜欢过高的工作强度,最后进了体制,后来兜兜转转换了几份工作,但也都一直是在体制几家单位内来来去去。

我一边不喜欢工作上甚为固定的内容方式,看着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倍感焦虑;一边也隐隐觉得,这样的生活给了我某种安全感,就像儿时无数个父母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晚上回家做饭看报看电视那样习惯而自然,有一种无比熟悉的安全感,深入骨髓,懒做思辨。

与生俱来不容选择的环境,身处其中的我,们可能一辈子也难得有机会跳出来仔细研究自己一回。

其实,父辈总鼓励我们追求稳定,因为他们的这一段潜藏的意识别我们更为深刻,他们比我们离乡土社会更近,甚至他们比我们看过更多社会的变迁,身处体制的照拂下才能让他们内心觉得更安全。

即使走到了今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稳定思维已经被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打破,但在路径依赖之下,很多人的思维仍然被过去时代的小格局捆绑。

对于稳定的执念,捆绑了很多人通向自我和成功的前行。单纯抨击“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或许太过鸡汤,如果前面我们说稳定是我们固有的民族心理,那么就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稳定确确实实是能帮助我们长久安定生存的东西吗?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不可否认,稳定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保证人好好生存的状态。

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比如在市场窄小、机会寥寥无几的年代。

但从时间轴的跨度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变化向前发展的。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一直稳定地在树上生活;鸦片战争前,我们一直稳定过着男耕女织的农田生活;在经典影片《乱世佳人》里,女主家斯嘉丽的故乡 美国南部,南北战争之前一直过着田园牧歌 长裙舞会 的贵族庄园主生活。

总有一些时代的大改变,一下子改变之前赖以为生的日子。

变化之下,从前的“稳定”态势就随之被打破。就像上个世纪的“下岗潮”、分配制度的取消、以及从前子弟“顶岗”制度的取消。

生存状态一直在变化,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段不长不短的平缓发展期。

时间的轨迹向前,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稳固可预期的。

父辈从小灌输的一味服从、放弃发展一味追求稳定,隐藏着不经过成熟思考的盲目跟随和看待发展的认知匮乏。

不分实际情况鼓励年轻人一味追求稳定,本来就是带着思维局限的老年人和新一代之间难于跨越的思维鸿沟。

-可是我就是喜欢安稳的生活啊,那现在的趋势还能去追求 “稳定工作” 吗?-

无论追求稳定还是尽情做自己想做的,本质都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那么,比起追求在一家单位里拥有稳定岗位更有用的,是对未知世界的准确判断力,以及拥有一项在变化中也能很好生存的技能,做自己的掌舵手。

让自身实现无论在哪里都能生存的状态,而不是依附某个组织来安定自己。

罗振宇就曾提出过一个 U盘化生存的理论。

“大致意思是,一旦工作情况有变,你就能够像U盘,随时能插到下一台计算机上,随取随插、不用缓冲,就能立即投入新工作状态。

要稳定,首先你得成为这样一个超级U盘。 ”

拥有过硬的核心技能,才是真正的稳定性所在。

没有人喜欢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比单纯追求稳定工作获益更大的,是凭借自身核心技能,找到更大可能的发展,职业生涯中不断实现自我增值。

《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里面,就提出了“以前要稳定,现在要可能性”

因为传统工资固定的线性增长模式, 人是相对静态和稳定 ,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今指数型增长的新商业。

“线性增长的工资,其实开低了你在这个时代可能拥有的更好加钱。”

过去那套通过压缩欲望勤俭持家过日子的方式,恐怕难以适应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稳定的生活无法把你带向财务自由,小县城每月3000块的固定收入,支付完养家糊口的开之后,甚至无法带往你想去的巴厘岛、夏威夷、迪拜、 东京。

只能让你在快速发展的日子里,看着微博刷着朋友圈哀叹,搞不明白为什么 自己 就像当初能砸核桃的皮实无比的诺基亚,按部就班没有做错任何事, 不知不觉 就走在了被淘汰的阵营。

归根到底,你需要和你长久接触到的、片面性非常强、只能适应某个阶段社会生活的固定思维模式彻底告别,小农时代已经过去,乡土思维依然根植我们的大脑,

需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提醒自己不要用过去的思维来处理未来的问题。

为什么你明明讨厌束缚,可还是拼命想要稳定?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很多过去不敢想象的东西,以无比迅速的速度冲击着你的神经。

承认你的焦虑,好好释放压力、不要遮掩你的渴求,不受束缚活出自我真灵魂,是我们身处当下,时代赋予的任务。


作者:孩纸燚燚燚(yì),痛恨平庸的老女孩写作者一枚,爱成功,要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