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5年(1936年)出版《江蘇六十一縣誌》之碭山縣

民國25年(1936年)出版《江蘇六十一縣誌》之碭山縣

《江蘇六十一縣誌》

《江蘇六十一縣誌》殷惟龢編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首列江蘇省總說,次分六十一縣,每縣分沿革、疆域、人口、山川、城市、村鎮、交通、教育、物產、工業、名跡十一項。各縣人口數根據省政府二十三年(1934年)之調查。

1987年朱沛蓮撰著,臺灣省“國史館”出版《江蘇省及六十四縣市志略》一書,與《江蘇六十一縣誌》的內容有八成相同,僅數據更新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基本上算是此書的增補修訂版本。

下文僅節錄《江蘇六十一縣誌》一書碭山縣部分章節內容。

沿革

戰國楚碭邑及下邑地,秦置碭郡,並置碭縣為郡治,兼領下沛縣。漢高祖於此置梁國,晉省碭縣入下邑,南朝宋復置,後徙廢,故治在今治東三里。後魏又於下邑置碭郡,兼置安陽、碭二縣,北齊廢郡,隋廢碭縣,以安陽改置碭山縣。金時圮於河,遷治於治南之保安鎮,尋廢,元復置還治於舊治。明又遷治小神集,尋又還於舊治,萬曆間又圮於河,始徙於今治。清時屬徐州府。別稱梁國,漢之舊稱也。

疆域

東界蕭縣,南界河南永城、夏邑二縣,西界河南夏邑、虞城二縣,北界豐縣及山東單縣,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五十八里,面積二百零二萬三千九百二十畝(十二萬七幹一百方公里),今分為七區。

人口

二十九萬二千三百五十四人。

山川

碭山在治東南,跨河南永城縣界,西北八里有芒山,漢高祖嘗隱芒碭山澤間,山有紫氣巖,傳即高祖避難處,山澤深固,與之相連者有戲山、狼牙山、鐵角山、保安山、平頂山等,皆為芒山之支峰。虞山又名魚山,亦跨永城縣界。利民溝亦曰小神湖,即古碭水,亦曰谷水,睢水之分流也,今已淤為平陸。閘河亦曰減河,在治東南。沙河在治西,亦久淤塞。新匯澤在南郭外,為黃河改道後積水而成者,面積甚廣。黃河故道橫貫縣之北境,兩岸堤埂,至今猶存。

城市

城週四裡餘,以僻處本省之西北角,向無商業之可言,自隴秦豫海鐵路通車後,市面略見活動,漸有發展之象。

村鎮

東有曹集、劉家集、丁集、毛城集、王集、路口市、王定國集、李莊、於集、唐集、侯家口集、周集諸鎮。毛城距治三十里。李莊為隴海鐵路所經,與相近者,有汪閣村,故車站亦稱汪閣站。

東南有熊家店、黃橋、朱家樓、陳家寨、回龍集、何集、西鎮諸鎮。西鎮距治五十里,接蕭縣界,為通蕭縣之汽車路所經。

南有於店、王集、毛家集諸鎮。

西有戚家集、邊集、鼎新集、王家樓市、南鎮、楊集諸鎮。南鎮距治十八里,楊集一稱楊家集,又名楊柳集,西接河南夏邑縣界,向為蘇豫二省之通道,今為隴海路所經。

西北有黃家樓、梅家屯、吳集、呂集、黃集、北鎮、王集、謝集、魏集、市利寨諸鎮。北鎮、市利寨俱距治三十里,市利寨舊為河濱衝要,駐有主薄。

北有蘇集、焦集、灰鋪店、懷安寨、蔣集諸鎮。蔣集瀕黃河舊槽,北近山東單縣界。

東北有張家窯、範莊、周家灣、周寨、禮河集、賈圩、蟠桃集諸鎮。禮河距治二十里,周寨為通豐縣之汽車路所經。

交通

隴秦豫海鐵路橫貫縣境,縣治及李莊、楊集皆為車站。與豐、沛、蕭、邳、銅山、宿遷諸縣皆通汽車路。

教育

全縣學齡兒童計有四萬五千七百二十一名,已入學之兒童數為四幹八百五十一名,不入學之兒童點百分之八十九。

物產

本縣可耕之田計有八十一萬七千二百畝,皆為旱田,故農產物以麥、豆為主,不產米,棉花年產四萬擔左右。其他若麻、靛、硝、鹼等,均有出產。碭山產文石。果品多桃、棗,有特產曰酥梨,味美而價廉。

工業

無可言者。

名跡

午溝裡為朱溫生長處,名曰錦衣鄉,在治東北與豐縣交界處。城北二里有朱全昱墓,碭山有陳勝墓及梁孝王祠墓。宴喜臺為唐李白飲酒賦詩處,今已不得其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