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算命大師說他可能一貧如洗,於是整個村里沒有姑娘願意嫁給她

故事:算命大師說他可能一貧如洗,於是整個村裡沒有姑娘願意嫁給她

白水鎮位於終南山脈南麓,是一個人口不滿5000的小鎮,因為一條名叫“白水”的河流繞鎮而過,所以才取了這麼一個鎮名。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白水鎮依山傍水,鎮上居民基本上以採藥、漁獵、擺攤開店為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忙忙碌碌,捉襟見肘。

大約是因為山區多雨溼潤的原因,白水鎮高高矮矮的民居,多為一層高的磚石房,而寬闊的街面上,則全是大塊大塊的青石鋪路。

這些青石雖然不規則,但鋪設得很平整,馬蹄踏在其上,發出“篤、篤、篤”的聲響,清脆悅耳。

像這樣的街面,即使淫雨霏霏,也決不會弄得滿街泥濘。

有了這個條件,街坊們在家門口擺攤做生意,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至於雞、鴨、魚、蝦、飛禽、走獸之類的活物,或者附近山民販賣的山貨、菜蔬,還得去集市批發零售,以維護街道的整潔衛生。

跟西海國的其他地方一樣,在白水鎮的集市裡做生意,都是要繳納“什三稅”的。

即使像土醫王三那樣,在自家屋內做生意,同樣也不能例外。

在白水鎮,王三的地位比較獨特,乃是本鎮唯一的一名土醫,手中握有一些祖傳秘方,醫療水平不高不低,人品不好不壞,主業行醫,輔業捕魚,日子同樣過得緊緊巴巴,忙忙碌碌,捉襟見肘。

不過,這個人的脾氣頗為倔強,碰到不對胃口的人,有時候愛理不理,即使給再多的醫金,也有不願接診的時候。

由於這個原因,有人恭維他“王神醫”,也有人蔑稱他“王犟牛”。

王三的大名叫“王慕雲”,今年十八歲,身長八尺有餘,未婚,家裡有父母和弟弟,全家共四人。

作為一介草民,“王慕雲”這個大名,基本上沒什麼機會,在正規而嚴肅的場合被使用的,又因此時流行以排行相稱,街坊鄰居們斷文識字的不多,叫他“王三”叫得自然、親切而順口,王慕雲自己也不以為忤,動不動就以“王三”自稱,以致“王三”這個名字在白水鎮廣為人知,而“王慕雲”這個大名,反倒默默無聞了。

王三排行第三,在他前面,本來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的,都幼年夭折了。

數年之前,有一瞎眼算命先生曾鐵口直斷,說王三此人“命硬”,“未來不是大富大貴,便是一貧如洗,窮困潦倒一生”。

不過,就白水鎮的現狀來說,“大富大貴”一說,顯然並不靠譜。

“一貧如洗”的說法,似乎更貼近實際一些。

一些良家女孩聽到有此說法,不知何故,便對王三很不待見起來,王三的婚事,就這樣拖下來了。

其實,王三雖然皮膚稍稍黑了一些,但濃眉大眼,眉宇間頗有一股英武之氣,就長相來說,配一箇中等偏上姿色的小鎮姑娘,應該綽綽有餘的!

遺憾的是,自文王成功推演伏羲八卦為六十四卦以來,大周子民對於演數、占卦之學,非常推崇,窮村陋巷中的平民尤其熱衷此道,而且對此深信不疑。

王三雖然一表人才,但就因為算命先生的一句話,從此再無女孩願意識荊。

王三的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也曾多次央媒說合,無奈人家女孩胸有成見,全都藉故推卻,不肯與王家聯姻,弄得連白水鎮最是能說會道的馬媒婆,都死了心,看見王三的母親就躲。

王三對此倒不怎麼在意,依然故我,白天行醫,晚上捕魚。

捕魚既是生活所迫,也是王三的個人愛好。

王三從小在河邊長大,對捕魚還是很有興致的。

而且,王三還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將絲網放入河中之後,便會坐在船艙中,就著一碟鹹菜、豆乾之類的東西,慢慢喝一壺家釀的三清酒。

三清酒由十幾種採自大山中的藥材配土酒泡製,具有怯風、去寒、除溼功效,故名“三清酒”。

此酒酒味甘香綿長,不惜為一種民間佳釀。

長期在水中討生活的人,時常喝點三清酒,可怯病痛,去風寒風溼,以致延年益壽。

作為土醫,王三對這養生之道,比別人還是要懂得多一點的。

王三每飲,必酹酒於地,口中祝道:“各路鬼、神、大仙,王某酒薄水淡,無以為敬,勿怪!如蒙不棄,都來喝一口吧!”

說來也怪,自這樣做以後,王三似有神助,漸漸地,捕到的魚蝦也多了一些,有時候別人顆粒無收,王三也能捕個一、二斤小魚,賣三、四個刀幣,繳納“什三稅”後,就所剩無幾了。

在白水鎮,像王三這樣混日子的毛頭青年,並不在少數。

而且前人,也都是這麼混過來的。

一輩子辛辛苦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遵紀守禮,雖然發不了財,但也不至於餓死。

普通人家的孩子們成年後,結婚生子,交糧納捐,勞心費力,風吹雨淋,碌碌一生,勉強能夠圖個半溫半飽,也就知足了。

臨到老年兩腳一蹬,眼睛一閉,這一輩子便算玩完了,一切俱成過眼雲煙。

用不多久,就會被歷史的書頁,輕輕翻過,再也找不出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了。

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非蓋世豪傑,普通老百姓的命運,大抵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