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詩詞的平仄?

大峰上雨


古代皇帝早已壽終正寢,平水韻在國家大力推廣普及普通話的今天,其“欽定”的霸權地位已不復存在。以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為依據,中華新韻將平水韻中的入聲字歸類到平聲字中,又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韻母簡化了平水韻繁瑣的韻部,是當今國家“欽定”的格律詩平仄押韻系統。當平水韻平仄押韻與中華新韻衝突時,中華新韻理應是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聲韻系統的首選!

中華新韻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

格律詩按“兩兩交替”的平仄節奏組合詩句,突出朗誦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音韻美感。所以要講究平仄規則要求。

詩句中字詞按“兩兩交替”規則組合,要求規避“孤平”(仄平仄)、“孤仄”(平仄平)、“三平尾”(平平平)、“三仄尾”(仄仄仄),因為詩句中這樣的字詞組合會破壞格律詩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音韻美。五言絕句仄起首句不入韻正格平仄舉例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常說的“一三五(詩句中單數位置的漢字)”可“不論”。上述示例平仄的“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平仄示例中,上下句偶數位置的漢字要求平仄相反叫做“對”,中間兩句平仄相同叫做“粘”。不“粘”不“對”的詩不是格律詩!

初學格律詩,最好首選中華新韻,從五言正格開始。

格律詩平仄押韻是否合規則,須依據詩作者標示的聲韻系統來做“尺子”。因為平水韻與中華新韻的平仄押韻標準有衝突。若是古典格律詩,就按平水韻平仄押韻標準來考究。若作者標示為中華新韻就不能按平水韻來考究。“意境”好而又不想受格律限制者,就標為古體詩或其他相適應的體裁,硬著頭皮標為“X律”、“X絕”會引起分歧和體裁混亂。因為除了格律體裁外,其他相應體裁也能做出好作品,也能表現和發揮其好意境!

除標示為中華新韻的今人格律詩外,古典詩宜按平水韻平仄押韻標準來衡量。例如杜甫的《絕句》當用平水韻檢測審美如下:


詩聯創作審美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詩詞歌賦也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尤其是綜藝節目“詩詞大會”,更是為唐詩宋詞的發揚光大推波助瀾。人們欣賞詩詞,傳送詩詞自然是件好事,可要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免被人嘲笑。

有書君曾經接到書友的私信,問能不能講解一下詩詞中有關平仄的內容。礙於時間的關係,有書君當時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不夠系統,今天在這裡詳細說一說。

所謂的“平仄”指的是詩詞中的聲調。在古代漢語中,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只不過在我們當代的普通話中,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五言的平仄。五言的平仄其實只有簡單的兩個基本形式,其餘的不過是在基礎上有些許的變化罷了。第一種是仄起式,典型的代表是杜甫的名作《春望》,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平仄公式化的表達就是這樣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這一格式上衍生出了另一式,其變化只是將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並無變化。

我們要說的,五言平仄的第二種格式是平起式,我們用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舉例說明。首先我們先看看這首詩的原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蓬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用平仄表達出來的是這樣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能對有些書友來說這些比較難理解,但是要是仔細將上述的例子和格式對照起來揣摩,有書君相信大家可以的。說完五言,那我們再來說說七律。如果你能理解五言的話,那麼你也會懂得七律的。因為七律是五言的擴展,而擴展的辦法也比較簡單,就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這樣說呢,不夠具體形象,那我們先來看一看怎麼回事。

  

先來說一說平仄腳。在五言當中,平仄腳是仄起仄收,是這樣的:仄仄平平仄;而七律是平起仄收,是這樣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細心的書友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兩者的相同之處。沒錯,七律只是在五言的前面加了兩個字的頭,剩下的都一樣。

只要看出這一點,其他的就很好理解了。那我們再來看看仄平腳。五言是平起平收,是這樣的:平平仄仄平;而七言是仄起平收,只這樣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的如仄仄腳、平平腳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在五言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 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換成七律的四種格式。其實也是隻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這一點和五言是一樣的。

七律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幫助理解的作品是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一基本格式的變形是將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七律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幫助理解的作品是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一基本格式的另一式是將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都一樣。


有書快看


是的,大家都在說平仄,怎麼用平仄。

那為什麼講究平仄?

就跟現在唱歌、朗誦一樣,講究抑揚頓挫。

不知道您是否看過一些詩詞朗誦的節目,並不是詩詞大會那種噢。

朗誦詩詞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272456832346751490, "media_id": 6047841861, "vname": "\\u6fee\\u5b58\\u6615-\\u300a\\u5c06\\u8fdb\\u9152\\u300b\\u674e\\u767d.mp4\

唐詩宋詞古詩詞


區分平仄是寫詩比較簡單的入門知識,但古代和現代的平仄有所區別,因此我們瞭解這方面的知識之後,對寫詩選平水韻還是新韻會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什麼是平仄

所謂平仄,其實指的是平、上(讀“賞”音)、去、入四聲,除了平聲,其餘統稱仄聲。每個聲調都分有陰陽。

平仄的原理

平仄的由來,其實是根據字的發音決定的。明代釋真空和尚作了一首平仄歌有很好的詮釋。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代的韻書正是根據官話發音制訂的,通俗一點講,古人識別平仄就跟說話一樣簡單。



普通話的平仄

隨著南北方語言的融合,入聲逐漸消失了,只有少數方言保留下來。現在的漢語已經沒有入聲,我們如今說的漢語拼音四聲跟古代四聲是不同的。

現代漢語的平仄是這樣區分的:

一聲:陰平;

二聲:陽平;

三聲:上;

四聲:去。

簡單來說,在普通話中,一二聲就是平聲,三四聲就是仄聲

平仄的作用

寫詩之所以要分平仄,是為了格律或押韻。舉個例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唐·劉長卿

這句詩在古代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兩字都是平聲,那就出律了。

平水韻對應的是古代漢語,新韻對應的是現代普通話,於是這就涉及到一個,寫詩用古韻還是新韻的問題。



寫詩如何選韻

這點其實不用糾結不管選什麼韻,其最終目的都是用來讀的。前面我也說到,如今有少數方言保留了入聲,比如粵語,吳話,潮汕話等,用這類語言去讀古詩都是符合格律的,那麼用平水韻最為適合。

而現在有些人雖然用平水韻寫詩,但是隻會用普通話讀,這樣是領略不到格律之美感的,已經違背了格律的初衷。



簡單來說,怎麼讀的就用什麼韻寫,沒有高低之分。


詩詞補習班


詩詞的平仄是聲調起伏乃至韻律的具體表現,尤以近體詩的格律表現的更有代表性。舉例:

《絕句》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以上詩中的平仄是用《平水韻》進行考校的,因唐宋之聲與《平水韻部》較接近。如用新韻《中華新韻》進行對照,此詩讀起來也是非常上口。因為平仄聲調的起伏,給此詩添加了一種比較舒服的韻味。格律便是由此而來。

那麼關於平仄起伏的終極秘密在於何處呢?不妨隨我細說一二:

一、聲調起伏產生平仄。

大家都知道現代漢語只保留了四聲:即,“一聲平,二聲挑,三聲拐彎,四聲壓”,用韻母對照分別是ā、á、ǎ、à。這與《平水韻》是有區別的。但既然當代已經處於“普通話”的語境,我們不妨就用《中華新韻》來解讀好了。


在普通話的語境裡,一、二聲即為“平”,三、四聲即為“仄”。所以平仄,就是對聲調的起伏規律進行了格式化的區分。

二、平仄產生韻律。

如果一首詩裡沒有聲調的起伏是不可想象的,大家可以腦補一下初學漢語的老外們,那種腔調是無論如何都不敢說是有韻律存在的。漢語的發聲自古以來都遵循自然法則,講究抑揚頓挫(或者說陰陽搭配調和),詩如歌,歌即為詩。比如中國詩歌的鼻祖《詩經》中所載的,即是詩也是歌。通過平仄的交替和聲調的起伏,不唱也會自然產生韻律。

三、平仄交替產生格律。

帶有一定規則限制的詩就是格律詩(近體詩),尤其講究平仄的運用。有平必有仄,有仄必有平,平仄交替十分分明。這其實是一種比較神奇的平仄交替規則。咱們完全可以從簡單的平仄交替中,一探詩詞格律的全貌。舉例:平—仄—平,結合平仄不孤的規律(句尾不計),便可以演化成“平平仄仄平”,這是五言詩句中的一種平仄格式;也可以演化成“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成了七言詩的一種平仄格式。

格律詩中的平仄,其實就是通過固定的規則限制,人為地形成了一種平仄交替與聲調起伏的特定韻律。

如果再結合四句各不重複;二、三句相粘(二句第二字與三句第二字平仄相同);每兩句一對仗,這些規則,我們便完全可以從“平—仄—平”或者“仄—平—仄”這一簡單至極的兩種聲調起伏或者平仄交替中找到詩的格律。舉例:仄—平—仄。

一句:仄仄平平仄(下句對仗)

二句:平平仄仄平(下句相粘)

三句:平平平仄仄(下句對仗)

四句:仄仄仄平平

以上就是五言律絕的“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格律。由絕句也可以變成律詩,還可以從五律演變成七律。這裡面,都是平仄的交替在起作用。《唐詩》、《宋詞》、《元曲》皆是如此,只是三者的格律規則有所區別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解讀,也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認識“平仄”與“詩詞”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繫。如果覺得這個回答能對了解“平仄”帶來益處,不妨請閱讀過的朋友隨手轉發或點個贊,畢竟手機打字比較不易。或者,對詩詞格律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本人的頭條號,我們一起進行有益、有趣的探討!謝謝!


薩小刀


要區別平仄,就要先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仄協調,二是對仗工整,三是押同聲韻。所謂平仄協調就是上下句中對應的字的平仄是相對的,上句中為平,下句中相應的字為仄。比如:七言詩上句的平仄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一方法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後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一般來說,律詩和絕句是必須講究平仄的,古體詩則寬泛一些。

個人認為,如果懂得音韻的相關知識,在吟詩弄賦中講究平仄當然最好,如果搞不懂古代的音韻,用今韻亦可。也就是現在的聲調相對,一、二聲對三、四聲。真不講究平仄的對應也沒關係,詩詞的魅力在於意境的塑造和詞語的工煉,平仄只是錦上添花。


夢想照亮天空


隨著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越來越多的國人因此狂熱的喜歡上了古典詩詞。



更有許多人,加入了學習詩詞創作的隊伍中。其實,只要願意嘗試,你也可以寫出符合平仄及押韻的格律詩。當然,至於詩詞的意境問題,則非短時間內能提高的,這關乎文化底蘊,還是慢慢的修煉吧。


那說了這麼多,什麼是詩詞的平仄呢?


首先,咱們從漢字的拼音講起。在我們的普通話中,發音有四個聲調,即第一、二、三、四聲。

套到平仄上來講,平聲包括第一和第二聲,即為陰平和陽平;第三、四聲則為仄聲,其中第三聲為上聲,第四聲是去聲。


如此一說,各位看官是否會啞然失笑了。我一直以為平仄是相當高深的問題,原來就這麼簡單呀。



且慢,當然不止這些了。畢竟幾千年前的古人跟咱們現代人的發音還是有區別的。除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以外,古時候在仄聲裡,還包括一個入聲。


目前,入聲字在普通話的演變過程中已基本消失。舉個例子,“一”在現代讀音中該是第一聲吧,但在古人那裡,卻屬於入聲字,也就是“仄聲”。


除了入聲字以外,有些字的讀音今音和古音也是有區別的,在現代漢語拼音裡被認為是平聲的,在古代卻也可能是仄聲,反之亦然。


簡言之,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康熙字典》上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那說到這裡,各位可能要抓狂了,看起來好複雜的樣子,那我怎麼分辨字的平仄呢?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有專門查平仄的神器,如搜韻網站等。


咱們作格律詩,要按照平水韻表來押韻;填詞,則按詞林正韻表。


下面有書君獻醜以一首習作《七絕.詠梅》來分析下平仄:


群芳落盡始登臺,(平平仄仄仄平平)

雪壓風欺兀自開。(仄仄平平仄仄平)

淡雅清新香暗送,(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心一片待春來。(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絕句創作四種格式中的一種。其中的“壓”、“一”都屬於入聲。


最後,簡單的介紹下詩創作的格式:

五言絕句基本款就是:


仄仄平平仄(1)句

平平仄仄平(2)句

平平平仄仄(3)句

仄仄仄平平(4)句


這就相當於數學的公式,是必須死記硬背的。


記住了基本款,變化款也就簡單多了。它的變化款有三種,即句式排列為:3412,2412,4234句。碰到句子末字為平聲的必須押韻。


至於七言詩,在五言基礎上每句首前加兩字,這兩字與句首的字相反既可,如平平前面加仄仄兩字即可。還有每句的1、3、5字可不必遵守平仄規則。


再擴展到律詩,當然,也包括五律和七律。它的基本款即按12341234排序。變化款也有三種:34123412,42341234,24123412。


如此解釋,不知您看懂了沒有?


總而言之,一首詩因為有了平仄交替,才會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相信有書君,詩詞創作入門並不難,只要想學,你眼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也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呢。怎麼樣,一起玩起來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要了解古詩中的平仄,要先了解古今漢語發音中的四聲問題。


  一、四聲


  四聲,指漢語的四種聲調,用以表示音節的高低變化。

  現代漢語中的四聲

  現代漢語(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shàng shēng】(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個聲調。

  古代漢語的四聲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去聲又稱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舒聲韻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結尾,促聲韻尾以塞音結尾。入聲除了是一個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韻母的統稱。


  古代漢語中的四聲

  古代的四聲是怎麼發音的呢?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康熙字典》中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音最長,而且高起高收)

  上聲高呼猛烈強(開口讀時用力,低起高收)

  去聲分明哀遠道(聲音高低適中)

  入聲短促急收藏(一發即收)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四聲的關係:

  1、平聲,後代演變成陰平和陽平。

  2、上聲,後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聲。

  3、去聲,後代絕大部分仍然是去聲。

  4、入聲,在普通話裡完全消失,分別併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注:入聲,是古代漢語的一大特色,如今在一些方言中還有所保留,例如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地都還保留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留著入聲。


  二、平仄


  平仄【píng zè】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成平仄兩大類。

  “平”指的是平聲,現代漢語中,包括陰平、陽平。平聲字發音平直。

  “仄”指的是上去入三聲。 仄聲字發音高低有變化。


笑雪育兒


所謂平仄即平、升、降、去,聲調轉換,格律對仗。


我認為寫詩詞根本就沒有必要拘泥於平仄。一首詩只要意境好,語言精練流暢、句子通順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就算是好詩。意境即發自內心的、表達真情實意的,寫出來的東西屬於自己的,就算是借


用別人的詞句也要恰到好處,不能讓人看出痕跡來。


而人們最討厭那種咬文嚼字、故弄弦虛、詞不達意,自認為高深莫測的詩句。其實,你的詩寫的好不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水平高的人只在乎你的作品,對你的詩詞平仄沒有太多的興趣,沒有意境平仄格律再工整都不屑一顧。就如有人不識簡譜,甚至連工、尺都不用的人也能拉出好琴。所以說寫格律詩是戴著鐐銬跳舞是有一定道理的。


談笑看吳鉤


詩詞的平仄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在有了音韻學以後,慢慢才開始有的。

漢魏以前,給漢字注音,通常是拿一個常用字給另一個生字注音,人們還不懂得聲母和韻母的關係,就連押韻這麼簡單的事,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不會有平仄的問題了。

到了東晉後期,淝水之戰後,南朝漢人政權渡過了危險期,北朝互相攻伐,北魏好不容易統一了中原,眼看南朝危如累卵,卻又發生了六鎮起義,北魏分裂,讓南朝又能安穩地發展文化了。當時南朝風行駢體文,就是每兩句不僅押韻,而且還要對仗。皇帝的聖旨是駢體文,大臣的奏摺是駢體文,就連縣一級的官府捉拿罪犯的告示都是駢體文。如形容一個罪犯的相貌:一雙賊眉眼,兩顆大暴牙。整個一片綺麗之風。這時,音韻學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明白了聲母韻母的關係,也知道了平仄對於文章的抑揚頓挫的作用。既然作文都要講韻,講對仗,難道作詩還要象過去那樣隨意嗎?所以,就把駢體文中對仗引進了詩歌之中,並增加了平仄的使用,律詩也就開始流行起來。到了唐代律詩得到了更好的規範和加強,成了一種成熟的詩歌藝術形式。

唐代的仕人們,經常出入勾欄酒肆,酒熱耳酣之際,看到歌女們唱歌,免不了也要參與一把,幫歌女填詞作曲,原來的歌詞和曲是緊密相聯的,但有了廣大文人的參與,這個歌詞慢慢脫離了歌曲,成了與律詩並列的一種詩歌藝術形式,並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發展,成了與唐詩比肩的宋詞。

我們如果提‘’詩詞‘’,那麼這個詩詞的詩就一定是格律詩。詞這種藝術形式,相對比律詩來說,比較自由,句式有長有短,也俗稱長短句。有固定的詞牌,只講平仄,不求對仗(少部分詞有個別處要求對仗),因此比律詩更加生動活潑。詞為何能流傳千年而不衰?重要的原因是朗朗上口,有長有短更便於情感表達。如果你又想要填詞,又不想守平仄規矩,那你畫出的虎就一定是隻貓。

再講一下格律詩。唐代人把以前不講平仄對仗的詩稱為‘’古體詩‘’,也叫古詩;把產生於唐朝近代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我們不要把近體詩和我們現在近代詩現代詩弄混了。

這就是詩詞之所以要講格律和平仄的基本由來。我們普通愛好者,知道一點這方面知識就可以更好地欣賞古典詩詞,當然你的造詣很高了,也可以試寫一試。但千萬不要認為格律詩詞是老古董,愛好者是食古不化。你不喜歡你不玩就是,還有那麼多藝術形式任你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