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Cardano(ADA):区块链3.0的一种探索


浅谈Cardano(ADA):区块链3.0的一种探索


前言

区块链3.0的公链的定位是能大规模商用,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概况

基本面


浅谈Cardano(ADA):区块链3.0的一种探索


简介

Cardano 是Ada加密货币的归宿,可用于发送和接收数字货币。这种数字货币代表了未来的货币,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可以快速,直接的转帐,保证其安全性。

Cardano 不仅是一个加密货币,而是一个技术平台,能够运行在世界各地的个人、组织和政府每天使用的金融应用程序。该平台正在层次构建中,使系统更容易维护,并允许通过软叉进行升级。在运行ADA的结算层构建完成后,将分离构建计算层来处理智能合约,这些数字法律协议将为未来的商业和业务提供支援。卡尔达诺还将运行分散应用程序或Dapps,服务将不是由任何一方控制,而是以区块链方式进行运作。

这是从科学哲学开发出来的第一个区块链项目,也是由主导的学者和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团队之设计和制造的唯一项目。技术是安全的、灵活和可扩展的,并可供数百万用户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些主导专家的深谋熟虑和关心已经投入至该项目,并且设计决策也已成形。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科学和银行业务的关键任务系统之科学严谨性已衍生至加密货币领域中,并且实施了高度的安全保证。我们相信这是前所未有的。

Cardano 的一项重大创新就是能够架接用户和监管需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将隐私与监管结合。卡尔达诺的愿景是,通过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务,其新型之受控管计算将带来更多的融资包容性。

Cardano的跨链技术

Cardano 的跨链技术通过 NIPoPoW侧链实现,它可以让 CSL 与任何其他的区块链链协议进行交互。Cardano 能够成为其它数字货币的粘合剂,通过侧链和快照技术让不同的货币都可以通过 Cardano 相互流通。

Cardano 的传输技术

Cardano 采用了一种类似于** BitTorrent 的点对点传输协议一样,参与的节点数量越多**,传输的速度越快。随着系统节点的增多,Cardano 每秒可以处理非常庞大的交易量。

Cardano 的分层

Cardano 将计算层分为两层。一层专注于交易和结算,另一层专注于智能合约的计算。

第一层,Cardano Settlement Layer (CSL) 加密货币结算层,是整个Cardano 系统的基础,其代币 ADA 只在结算层内流动,主要用来处理数字货币价值转移。CSL 的脚本结构与比特币的 UTXO 类似,只支持交易,虽然简单,但可确保复杂可编程脚本的漏洞不会出现。

第二层,Cardano Computation Layer (CCL)智能合约层,允许智能合约相关的所有高级可编程功能存在。Cardano 结算层与合约层分开运行的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和升级。针对结算层,可以通过软分叉对数字货币交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升级和换代,而对于合约层,则可以根据 DAPP 的运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和改良。因此,分层的方式实现了在一个生态内建立清晰、有边界的系统运行秩序,实现更好的可拓展性和交互性。

Cardano的监管兼容性

在 Cardano 的设计哲学中,充分考虑了监管需求,同时也尽可能考虑用户的隐私性,并设法达到二者之间最优平衡点。比如,在必要且用户自愿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性的选择提交 KYC和 AML(资金流向)等信息,满足最基本的监管需求。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希望让区块链金融被社会主流群体更容易接受和使用

Cardano的共识机制:Ouroboros

Cardano 实行的共识机制 Ouroboros 可认为是 DPOS 共识的一个变种,而 Cardano 团队更愿意将其表述为 Dynamic POS。与 DPOS 共识的相同之处是,只有 Cardano 的代币 ADA 持有量超过一定数量的地址(官方数据 ADA 前2%的地址)才有资格参与区块生产者的选举,持有 ADA 越多的用户,被选为区块生产者的概率越大。Ouroboros协议将物理时间分为纪元,然后再将纪元划分为区块(slot),每个纪元持续5天,每个区块持续约20s。每个纪元的区块生产者在上一个纪元就已经选定,并在下一个纪元中随机选定某个候选人充当各个区块的生产者,一个候选生产者可能在一个纪元中对生产多个区块。Cardano 团队认为 Ouroboros 不同于 DPOS 之处在于,Cardano 记账人的选举过程是完全随机的,而不是利益相关方选举而来。Ouroboros 共识算法中引入了一种抛硬币协议(coin tossing protocol),可以保证选举过程的完全随机性。据 Cardano 团队称,Ouroboros 是目前为止唯一在数学上证明能够达成近似纳什均衡的 POS 共识机制,但其有效性仍需实际运行效果来检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