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创作的技巧有哪些?

今曰书法


【麓风轩】书法工艺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行书与其他字体有很大的区别,关于行书的创作技巧, 不管练习哪一家,麓风轩认为关键在于把握行书的特征,技巧体现在大小、轻重、欹正、疏密、方圆、藏露、顾盼等等字形姿态上的经营,如果这些都还做不到,切记一点,不能写成“布如算子”。

著名清代学者、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说:赵孟頫书法用笔一味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着次序上下相接而成。古帖中字体大小相去悬殊,好比老翁带着幼孙行走,长短不齐,但都情意真挚,痛痒相关。但赵孟頫的书法好比市井人走进小巷里,像鱼一样前后接着缓缓而行,而人人都表露出争先恐后的神色,这怎么能够使上下左右有空白的意趣呢?

包世臣这段话形象而生动,通过品评赵孟頫的书法,阐发了书法章法中字体与布白的关系。古帖字体大小相径,透着一种空白有字的意趣。包世臣批评的习气,实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如算子”。当然,他全盘否定赵孟頫的书法,也有一点过于偏激。

但从书法美学上来说,“布如算子”却是行书创作大忌,历代书家都极力反对。麓风轩奉劝今人学书法更应该努力避免这种习气。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王羲之这段话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叫做宋翼的人,常常按照“布如算子”的方法写字,宋翼是书法家钟繇的弟子,钟繇就呵斥他。宋翼因此三年不敢去见钟繇,在家痛改前非。看来钟繇也是对“布如算子”的章法深恶痛绝的。

综上所述:

如果其他行书技巧都没有掌握,就请切记一点,千万不能写成“布如算子”。

另外,关于王羲之书法的探讨,本号发布过一些文章,回答过很多问题,可以参考一下。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问题:行书创作的技巧有哪些?

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临帖临了好几年,可是一到创作就啥也不会写了,甚至有一些本科毕业的学生,大学四年下来也不会创作。临帖怎么都行,创作怎么都不行,这是当下书法学习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是你看古代就不一样,十几岁就可以自由的创作,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使用毛笔,临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作,甚至一些人的创作比临帖还多,我们现代人临帖和创作脱节了!

变成了临帖是临帖,创作是创作,二者分家了。这才有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临创转换”培训班。我总结的临创转换的方法一共4点,我称之为“3多1少”。

1、多创作,临帖临完了,不要歇着,趁热打铁,把刚才临过的字帖组个句子创作一下,加深对于帖的记忆,我们现在没有古人的书写环境,创作也需要训练,创作的越多越熟练。

2、多意临,意临就是加入自己的想法去临帖,包括用笔、用墨和章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由临帖到创作的过度的技巧,比如说把字体上的横幅改成竖幅、把小字写成大字、把字帖上的字写出墨色变化等等,有很多方法。

3、多背临,背临字帖会越背越熟练,越背越快,肚子里有东西了,创作起来自然就简单了,很多朋友不会创作,主要还是脑子里没有字形。

4、少换帖,抓住一个字帖就临上它几年,不要频繁换帖,频繁换帖你是学不会创作了。频繁换帖造成你每一个字帖都学习的不是很深,都浅尝辄止,没有一个主攻的方向,到最后肯定也没有一个拿手的字体创作。

很多书法专业的学生,四年下来不会创作,主要是因为大学四年要跟着课程,反复的换帖,课下又不自己寻找方向,到最后当然就不会创作了。

关于创作的“3多1少”你学到了吗?

喜欢的朋友麻烦赏个赞

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综合书体,它最宽容、最能表达文化人的内心世界。行书的创作,大约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了解行书的用笔及点画技巧

行书的用笔,弧多于直,楷书多棱角,行书多圆润。楷书点画独立,须藏锋,行书可随意伸缩,用锋随意自如,点画多变。

2、了解行书的笔法特点

行书点画流便,书写增速;

行书露锋入纸,中侧互用;

行书笔意引带,牵丝往来;

行书圆转代方,点画简省。

3、了解行书的结体特点

行书重心平稳,欹正相错;

行书开合伸缩,疏密得宜;

行书随形变化,同字异构。

4、了解行书的章法特点

行书章法自由度大,必须因势生形,要求书者意在笔先,枯湿妙用,变化自然。要变化而统一,使整篇作品充满丰富的感染力。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行书创作一直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有许多朋友之前留言问我:今日书法老师,练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好长时间了,临帖度也达到七八成了,但是让我自己写,怎么这么难呢?

今天,我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大家拿好小板凳,做好笔记,认真聆听!

十个行书创作中的书写关键:

  1. 八面出锋。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干中有湿,淡中有浓;湿中有干,浓中有淡,千变万化,让整个行书作品富有节奏感!
  2. 刚柔并济!铁画银钩为粗,行云流水为细,有刚有揉!
  3. 惜墨如金!大多数人写行书依然跟写楷书一样,沾一笔墨写一个字,这让我很头疼,千万不要有这个好习惯,我自己写楷书也是两三个字才沾墨!行书的话建议大家一笔墨写三到六个字左右为宜!有的人会问,我的笔锋偏了扁了怎么办,那好办,多多练习纸上调锋!

  4. 豁然开朗!留白有宽有窄,给人一种自然流露的感觉!艺术不是刻意的尤其是书法,你要做到既能制造矛盾,也要解决矛盾,哈哈,感觉有哲学的味道,确实是,书法的艺术无穷无尽,全方位360度,面面俱到!
  5. 中侧并用!中锋立骨,侧锋求变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很神奇对吧,我也觉得就是这么神奇,这也是吸引我们去揣摩去学习的理由!
  6. 错落有致,我写字是不会叠格子的,就连楷书也不会!切忌绷紧心态,不然没有神韵,道法自然是吧!
  7. 一气呵成
  8. 深思熟虑


写的技巧有点多了,最后两个自己悟,如果真的不知道需要详细的方法,就在下方留言吧,我补上去也行!

感谢朋友们的阅读,下期再见!关注我,点个赞,你的书法会突飞猛进!相信我,一定要点赞!


今曰书法


王羲之兰亭序,是学习书法,喜欢行书的爱好者们必须要学习的宝典。下面我就学习兰亭序的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学习兰亭序的技巧。

首先是纸的选择,不能用生宣纸。很多学习兰亭序的人,数十年的练习,每天用功的临写,却连兰亭序的边都没有沾上。原因简单到了不能简单的地步,他们的纸用的是生宣纸。并且还有一个荒唐透顶的想法,就是:以为只有在生宣上写好了才能代表功力深厚。结果是时间耗尽了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纸要用熟宣。才能分毫毕现的把其变幻莫测的用笔尽情展现。
第二,墨汁的浓淡。墨汁不能过浓,用红星墨汁的话,以七比三的比例加水。水多色淡伤神。水少墨浓滞笔形枯。有人喜欢研墨来写,现在的墨制作材料已经不是原来的松烟或油烟了。是使用的煤粉与易腐臭的皮胶。其中含有大量的砂石。把砚池都磨坏了。一点情趣都没有。不如直接用墨汁。


纸墨说完,自然是该说笔
了。王羲之用的笔为兔毫,兔毫笔是晋唐时期最名贵的笔。以八月份山中的兔毫最优良。如今此笔已经绝迹。不过大可不必耿耿于怀良器之湮没。用狼毫笔聊以替代。
工具准备好了,剩下的技巧就是多写多练。这个技巧,是所有技巧的支撑。熟能生巧,是所有技艺中不可颠覆的定律。


子衿tjk


  • 行书创作不同于楷书,楷书讲求一笔一画,笔法笔画笔笔到位。行书,讲求意境,意到笔到,笔画关联,扭转。把握行书的特点,是写好行书的关键。

  • 一要注意行距。行书,行与行之间隔是比较宽的,方便行书过程中字的大小布局安排,行书不要求字的大小一致,根据布局安排字的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疏可以跑马,密可以密不透风,体现行书的风格。

  • 二要注意行气。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如清代宋曹《
    》称:“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行气在行草书中的关系尤为重要。
  • 三要注意行书风格。不要把楷书的风格应用于行书。行书注重外形,线条。本来是直的笔画,写的时候硬是要绕来绕去,绕过去再绕回来,体现线条美感。

  • 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楼下补上。总之,行书就是要自然,不做作,写出来就自然美了。

得失随缘学书01


技巧嘛就是执笔与用笔,执笔其实没有固定格式,有两指执笔,三指执笔,四指执笔,这些执笔我也试过,习惯了也没什么区别,关键是习惯。执笔就是为了更好的使用笔,当然会使用笔就容易写出笔力来。从而进步也就快了。写行书用笔最多到笔肚,一般只用笔尖,笔尖的弹性最大容易写出笔锋来。所以要想写好行书首先学会用笔。


即使你会用笔,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磨炼,才能有进步,手能控制好笔了,也就能写好书法了。熟能生巧嘛!即使感觉不到进步,也很正常,只要方法对了经过一段时间磨炼肯定会有进步的。不要着急,慢工出细活。什么东西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之间肯定要有一个过程。有人悟性高一点,可能进步就比别人学的快一点,有的悟性差一点也就学的慢一点了。这都很正常。只要坚持下去总是会有收获的。喜欢就关注吧!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传承文化继承传统


行书也是千姿百态的,前人之作也是各不相同,但又各有其美,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气韵为上,技巧次之,所以以内容为本来写作品,自然就会有自己的风采了,这才可能是好作品…

看董的这幅字,其字似闲庭信步,信手而为,很是自然,不拘泥于一笔一划之功,但又处处能体现字划之功,这就是修为…
看唐伯虎的这篇作品,极尽美艳之能,浪漫之气跃然纸上…


看赵公之作,真翩翩若仙子起舞,笔划似流淌而出,其技当为没法之术,而唯气使然…

兰亭序之所以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因为其当时之心境而决定的,就是他本人重写也不能写出这种味道,所以更能证明意气决定作品好坏的关键而不是技巧了
而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更是如此,兄侄俱亡,哪有心情还想啥法啊技的,完全是气力所使也…

但应具有的技巧是必须有的,这是前提,可以先临前人的技法,领悟其理,变为自己的技能,这样创作时才能气韵顺畅而到底,不会写一段就变了,又写一段又是一味,那就惨了


玉乡大哥1


简单说两点吧。写行书时的速度要快一些。

笔画之间多一些牵丝,但也不要太多。

变楷书方转折为圆转折。

行书整体和部分之间有对比,就是疏密和大小的对比。

就简单说这么几点吧。


京东千里行书法


行书是横贯各体的书体,真草隶篆都可揉杂其中,因此最具个性。自古佳书非遵循技巧路线而为,都是心性与环境下的产物,是从小形成基本用笔认识之后的应变发挥,并非把技巧置于先。

所以我可以说这是伪命题。我们从兰亭,张好好,祭侄稿,寒食帖等等来看无疑都具有这样的创作背景。所以,刻意雕琢的作品形式上或许取胜,但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与内容相统一的基本性质改变后不可能有好的作品。

不久前和中书协王丹主席聊天,他说刘洪彪说古人在形式上还未用绝。即是真理解,又是苍凉慨叹。我总的观点是书者千面,只要达性情,守规矩,自然魅力丛生。东坡云“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拈来烦推求”兵法也说“以正和,以奇胜”,正不合求奇即求死。

书法无技巧,追高得法,性情出神。用草诀歌结尾“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斯能透肝腹,落笔自通玄”正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