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院长:宅基地完全市场化不可行 真值钱的地不多

2016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唐忠接受《农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宅基地面临土地和劳动力匹配不平衡的问题。农村出来打工的农民,可能家里的房子建的很好,但是一年只能住上几个星期。但是他们在城市的住宿条件非常的差,“村里的房子给老鼠住,在城市里住的和老鼠一样”,从资源的利用上来说,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按照人均的非农用地,宅基地占的面积非常大,但是并没有实际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院长:宅基地完全市场化不可行 真值钱的地不多

即使假设土地是私有的,农村的房子可以买卖,在现有条件下,宅基地也是卖不出好价格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从宏观上,劳动力在外出,没有需求,第二,宅基地供给方式,只要成年就可以要求分配宅基地,盖新房子与购买二手宅基地的成本差距并不是很大,市场化的时候,这些东西很难流转出来。改革试点就是要解决这样的劳动力与土地的不平衡问题。具体到宅基地,可以由政府来置换指标,设定一个比市场价格高的价格,来换取建设用地指标,把土地复垦之后在其他地方使用建设用地指标。

现在的制度既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也不是完全的行政控制,土地资源占了很多,但是都不满意,房子在乡下闲着,在城里面又没法居住。没有住房就没有生活,没有住房,根本就谈不上在城里的安居乐业,夫妻团聚根本就没有条件,孩子和他们一起居住,条件都很差。

宅基地完全的市场化不是一个解决的方法,真正值钱的宅基地占的比例并不多,只是那些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农村宅基地。完全市场化农村的宅基地没有市场,价格上不去,城里的房子以现在的供给方式,价格又太高,农民又买不起。价差太大,可能需要一种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从资源的角度,使用政府定价的方式,动员把农村的宅基地复耕,然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进入城市上给你一个指标或者一定补贴。重庆的地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实际上,很多省也都在探索这样的改革。但是都是在当地行政区划内,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指标置换或者交易的大市场或者说大平台,实现跨区域整合。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取决于价格怎么定,如果价格定的合理,那么农民可能愿意把地交易出去,这样的话地就可以集约,毕竟在城市里买房子占的地比较小,这就使得农村居民融入城市相对比较容易一点。未来农民工在城市里能否居住下来,是关系到城市稳定的大问题,现在市场化的方式很多人看不到出路。没有收益的财产权是没有吸引力的,宅基地试点改革,目标应该是给农民权利,然后不断地建立起保护农民权利的制度。把村里的房子卖了之后,在城市里能够安居乐业,这应该是前提,这方面城乡一体化仍然有很多功课要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