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雷鋒│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作者 周成璞

兩次促成捐贈“雷鋒”珍品

追憶雷鋒│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2016年2月28日,我們和雷鋒生前戰友王澤昌、張國安、劉新福在鮁魚圈參加《雷鋒在營口》快閃視頻活動。這時,營口雷鋒文化展覽館段速敏館長看到我的收藏冊中有雷鋒生前工友易秀珍後對我說:“您幫忙聯繫一下易秀珍,請她為營口雷鋒館捐贈點東西吧!”我們說:“先聯繫看看吧”。半個月間,我們無數次給易秀珍阿姨打電話,再三勸說,通話中易阿姨和我們夫妻都感動得落淚了,她終於答應將自己珍藏了50多年,替雷鋒寄存、想留個念想兒的兩本書捐出來。3月18日,我們夫妻引領營口市委宣傳部和市史志辦的領導,到鞍山市易秀珍家中接受了捐贈。營口電視臺新聞、濱城報道等均作了報道。

追憶雷鋒│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周成璞(右二)、趙坤範(右一)夫婦到營口市養老服務中心看望曲秀媛老師(左二)。

2016年12月9日,我們夫妻到撫順拜訪了第六代煤雕傳人楊擎宇。楊擎宇特意開車到車站接我們。路上,楊擎宇高興地告訴我們:“就衝你們二老這麼鍾愛雷鋒,我捐贈一尊雷鋒雕像給你們!”在談話中,當他得知營口籌建雷鋒文化展覽館時又說:“為祝賀營口雷鋒文化展覽館開館,我再捐贈一尊雕像!”臨別,我們被楊擎宇深深的雷鋒精神所感動。

2017年2月28日,在我們的協調下,我們與楊擎宇等共同參加了在營口軍分區召開的各屆捐贈大會。我的二女兒周莉因駕車護送雷鋒雕像到現場,有幸見證了楊擎宇先生捐贈雷鋒雕像的全過程。營口市電視臺新聞、濱城報道的記者對捐贈會實況作了報道。

尋找營口學雷鋒活動見證人

追憶雷鋒│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一天,我翻看《雷鋒在營口的故事》中的“營口雷鋒烈士生前事蹟展覽室”全體工作人員(共30人)於1963年4月16日拍攝的照片時,對妻子說:“找照片中的人,我們收藏他們的簽名好嗎?”妻子說:“我看行!”

第二天起,我就開著電動三輪車帶著妻子,穿行在營口的各公園和大街小巷,專找老年人聚堆的地方拿著放大的照片打聽。當有人說照片中的一個人像原九中校長姜崇富時,我們找到他家,但結果是否定的。又有人說照片中的一位女同志像造紙廠學校的宋老師,結果又不是。還有人說照片中的一個人像市委講師團的萬寶生,結果很遺憾,人已離世。後來我們又到市史志辦、市藝術館,市、區檔案館,站前、西市文化館各處查找,都是無功而返。

一天,我在家用放大鏡仔細察看,突然感覺照片中的一個人好像是我中學同學的父親。經同學確認真是他的父親——第一工人文化宮原主任劉潮。

追憶雷鋒│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周成璞、趙坤範夫婦到湖南望城採訪雷鋒生前工友時,在雷鋒故居前合影留念。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一片苦心沒辜負”。當我們在康復醫養中心見到當年“雷鋒烈士生前事蹟展覽室”的組織者劉潮老先生時激動不已。我們的執著精神真是感動了上蒼。在劉潮的幫助下,我們又找到了孫洪有、古廣有……

後來,我們又拿著集體照請現第一工人文化宮辦公室主任尹東海,幫助查退休人員中有無叫宋桂蘭的,尹主任查到有這個名字,但座機電話撥不通,退休20多年沒有聯繫,不知住處。我們只好去市社保查,社保退管科宋科長聽說我們是為挖掘營口雷鋒文化資源,查找宋桂蘭信息的,特別支持,破例查到宋桂蘭的住址給我們。我們按照住址一路找到宋桂蘭家,這是繼劉潮、孫洪有、古廣有後我們找到的第四位當年在“雷鋒烈士生前事蹟展覽室”工作的人員。

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終於讓照片上的人和真人對上了號,並傾聽他們敘述當年組織雷鋒烈士事蹟展覽的經過。其間,我們介紹並引領20集文獻紀錄片《雷鋒在營口》的編導魏振民和市雷鋒文化展覽館段速敏館長先後採訪了劉潮、孫洪有、古廣有。採訪結束時,魏振民送給我們一個信封,上面寫道:“感謝您們夫妻對我們《雷鋒在營口》紀錄片拍攝的大力支持!”當天,他在微信群、朋友圈裡發了一條消息:“在營口著名雷鋒專題收藏者周成璞、趙坤範的引領下,採訪了90高齡的劉老……”

在我們找到劉潮的100多天後,他病故了。劉潮老先生好像冥冥之中就在等待我們去尋找、採訪,並且為營口完成這一重要使命後,才放心離去。

後來,在我們夫妻的介紹、引領下,魏振民編導、段速敏館長先後採訪了雷鋒生前戰友孫玉坤、林永才、史天法、羅士茂、徐世繩和劉新福以及1960年見證雷鋒到營口火車站做好事的鐵路工人欒守勤。

2017年春節剛過,段速敏館長請我們幫助曲秀媛老師查找1960年教過的營口市建設小學原三年三班學生。第二天,我的妻子去市養老中心找到曲秀媛老師借來兩張當年的照片。我接過來一看,恰巧是我的班主任曲老師。第三天,我們去看望曲老師,遇到史志辦韓曉東主任帶領記者採訪曲老師,記者也採訪了我,並拍了照片。之後,曲老師一再囑咐我一定要幫她找到原三年三班學生。

2017年2月26日,我經過多方尋找和聯繫,失聯56年的原三年三班12名同學和曲秀媛、崔成莊老師,在養老中心餐廳歡聚一堂。敘舊中,師生們的話題自然是回憶當年雷鋒作校外輔導員時與我們發生的感人故事。中隊長陸玉文說:“大家還記得不?當年是我給校外輔導員雷鋒戴的紅領巾。”同學王家義說:“是我和曲老師把雷鋒請來班級的。後來又和大隊輔導員王淑清老師去部隊請雷鋒給全校師生作報告的。”崔成莊老師說:“全校聽雷鋒報告那天,王樹理校長讓我檢查各班的小喇叭有沒有毛病,以保證全校師生正常聽報告。”中隊長陸玉文說:“我還記得報告會後,曲老師給我們留了作文題:《我和雷鋒比童年》。之後,老師讓我在課堂上讀我的作文,我大聲朗讀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王家義接著說:“我記得我們班在人民公園烈士碑前開中隊會,來了三名解放軍,其中一個就是雷鋒。那天,咱班有五名同學入隊。”任桂蘭同學說:“我和張素娟同學就是那次宣誓入隊的,雷鋒叔叔還親眼看到我戴上紅領巾的幸福時刻了。”陸玉文說:“我記得入隊儀式是我主持的,祭掃儀式是門恩德主持的”。我說:“中隊會那天,我從學校一路打著隊旗到烈士碑前,記得曲老師還教我打旗的姿勢。”然後,我和曲老師在現場分別學了一遍當年的打旗動作,引得師生一片歡笑……

曲秀媛老師說:“我讓雷鋒領誓,還講了戰鬥英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最後,由我起頭大家合唱了《中國少先隊隊歌》。”陸玉文說:“我提議,今天讓曲老師起頭,我們再唱一次《隊歌》好嗎?”話聲剛落,曲老師就大聲領唱,與同學們齊唱《隊歌》……。”80歲的兩名老師,70歲左右的12名學生,放聲歌唱,彷彿時空又回到了56年前那個幸福的時刻……

2017年3月14日,在我們的幫助引領下,魏振民編導、段速敏館長在曲秀媛老師的住處完成了採訪雷鋒輔導過的學生的任務。

尋找扮演“雷鋒”的人

1963年,我和妻子在營口看過話劇《雷鋒》後,突發奇想,決定尋找劇中導演和演員。一天,在中天養老院療養的80歲高齡的三絃藝人陳國權告訴我們:“你們找古廣有問問,他可能知道。”我們找到古廣有,他說:“交通隊肖世忠有個弟弟演過雷鋒。幾經周折,我們聯繫到肖世忠在瀋陽的弟弟肖世慶,他說:“我扮演過小歌劇《雷鋒》中的童年雷鋒,營口歌舞團的馬步秋演過話劇《雷鋒》。”不久,我們在採訪宋桂蘭時提到想找馬步秋,她的丈夫張德舉說:“我知道馬步秋,我們當年在一起演過劇。”當我們馬不停蹄地找到馬步秋時,他被我們的執著所感動:“你們一路找來,很不容易,我找機會組織劇組演員一起聚聚,這樣採訪快捷。”2017年6月6日,我們見到了當年演話劇《雷鋒》的13名演員。之後,我們為段速敏、魏振民介紹、引見,幫助他們完成了採訪任務。魏振民在楞嚴寺拍攝外景時說:“你們夫妻跟雷鋒有緣,‘雷鋒’總圍著你們轉,你們提供了很多上世紀60年代的信息,我太感謝你們啦!”說罷,以擁抱的方式表達了謝意。段速敏館長也說:“感謝你們對市雷鋒文化館和紀錄片《雷鋒在營口》所作的貢獻,等雷鋒文化館開館時,給你們夫妻頒發‘特殊貢獻獎’。”

繼續走挖掘和收藏“雷鋒”的路

營口是雷鋒的第二故鄉,有著豐富的雷鋒文化資源。這些年我們僅挖掘找到20世紀60年代“營口雷鋒烈士生前事蹟展覽室”的組織者、工作者;雷鋒在營口火車站做好事的見證人;雷鋒任校外輔導員所在學校的原校長、老師和學生;在歌劇和話劇中扮演過雷鋒的導演和演員等。還有很多與雷鋒有關的人和事等待我們營口人去挖掘、去尋找。《尋找雷鋒足跡》郵集,記錄了我和妻子十餘載挖掘與收藏“雷鋒”的心路歷程,濃縮了全國的“雷鋒種子”和“學雷鋒精英”,承載了我們的辛苦與甘甜,傾注了我們對雷鋒的熱愛與崇敬。一個雷鋒在營口輔導過的學生,一對老黨員、兩個雷鋒迷,不圖名、不圖利,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樸素情懷,為佐證“營口是雷鋒第二故鄉”,為營口增加一個雷鋒元素符號,為讓一個流動的雷鋒精神的“展覽室”能夠永遠發揮“弘揚雷鋒精神,傳承雷鋒文化”的作用,我們會永遠無怨無悔地前行……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8年第2期

追憶雷鋒│深深的雷鋒情結(下)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