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01

刘燕舞教授曾在《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中,讲过一件事。

一个留守老人病危,临死前,想见儿子一面。

儿子听闻后,请了一周丧假,回了老家。

本以为父亲不久于人世,不料两三天过去,父亲迟迟没断气的迹象。

儿子不悦地说道:“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还是把丧假算进来的。你这样让我怎么跟老板交待?”

老人心一寒,拿出一瓶农药,一口闷了下去。

没一会儿,老人死了。

儿子如愿所偿。在7天内,办完了丧事,然后带上行李,离开了家。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如此不孝,如此行径,真是畜生不如,令人发指。

可报道这事的刘燕舞,在深入调查后,才发觉农村留守老人,已是哀鸿一片。

刘燕舞走访了11个省,40多个村庄,发现留守老人自杀这事,对不少当地人而言,都不算个“事”。

某偏僻的村庄,一个69岁的老人,换了身干净的衣裳,坐于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农药。

纸钱烧到一半,老人应声倒地,一阵抽搐后,死了。

某农村,一个老人,怕死后儿女不埋,在山包上,自个挖了个土坑,然后喝下农药,毒发身亡。

村庄的老人们,不知道老人自杀的原因,却好似又都能理解老人自杀的行为。

当地村民说:“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甚至有些村庄说:人过七十,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活不下去了喝个农药,也算是正常过世。

专家刘燕舞统计发现,留守老人的自杀率,竟已超过30%。

也就说,每3个留守老人,就有一个会自杀。

02

先是震惊,再是心寒。

我们太自私,太现实,太功利了。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里,我们只愿意关心那些欣欣向荣的事物。比如满载希望的孩子,比如朝气蓬勃的青年,比如能输出最大价值的中年人。

至于老年人,则像是一块已被榨干的甘蔗渣,被人们踢得远远的,先疏离,再遗忘。

这太残忍。

而更残忍对待的,是处在文明社会边缘的留守老人。

据新闻报道,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已高达4000万。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4000万,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

这些孤独的老人,幸运的,还有个老伴,不幸的,就径自一人,活在人烟稀少的乡下,守着一栋空空荡荡的房子。

有些老人们很少出门。因为行动不便,随便摔个跤,或头一晕,一倒,可能就再也起不来。

养儿防老,膝下承欢,儿孙满堂……

这样的天伦之乐,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奢侈品。

社会变革带来的家庭结构之调整,生存压力倒逼的中年危机之焦灼,正让老龄化中国哀伤不断,悲剧不止。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去世两个多月后被发现时,留在家中遗书上的一句话。

这位生前育有儿女的老太太,7年前独自一人搬到离世的小区里。

垂老暮年,疾病缠身,预感到将离开的她,在中秋节当晚写下这封遗书。

她预想,死亡的第二天就会有人到来。她不知,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

而发现者,不是她生养的子女,而是离她最近的邻居。

儿女数个,生前无人问及;遗书落尘,死后无人阅及。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凉,不过是,生儿育女,勤劳责己,不添麻烦,最终,却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其实对老人而言,死,已是不足为惧,他们更怕的,是孤独。

因为孤独,会吞噬一切。

03

我老家发生过一个真事。

一个留守老人,六十来岁,腿不太利索,干不了农活。平时一个人守着一个大楼房,除了孤独,还是孤独。

突然一天,老人锁上了那个大门,背着行李,走了。

老人说,他去找儿子。

老人不识字,不会坐火车,就只坐汽车。兜兜转转,东问西问,中间不知坐错了多少次车,睡过多少夜车站。

一个礼拜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之外的儿子。

但很奇怪,老人在儿子那没待几天,就又回来了。

回到了老家,不到一个月,他又去找儿子,然后找到儿子,没几天,他又回来。

就这样反复折腾了三次,儿子一怒之下,叱喝道:

“能不能别瞎折腾,老老实实待家里不行吗?”

老人回去了。

这次,老人不再出远门,而是养了条狗,天天对着狗说话。

几个月后,狗被人毒死了。老人没有再养狗。

几天后,人们在河里,捞起了老人的尸体。

村民们说,这老头是疯了,不是喜欢乱跑,就是喜欢和狗说话。

其实,村里的老人们都明白,他不是疯,他只是孤独。

04

曾看过一个震撼人心的视频。

国外一个留守老人,他每天会像小孩一样盼着过圣诞节。

圣诞节来临之时,老人总是会进行一场盛装打扮,并花上好几天,布置圣诞节需要的物品。

然后,孤独地吃完一顿晚餐。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因为每到圣诞节前夕,子女们总会说,太忙了,太忙了,这次又去不了了。

几天后,子女们突然都收到一个消息:父亲去世了。

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奔赴老人的家中。他们见到了老人旧物,想起了儿时往事,开始无比的思念父亲。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这时,老人突然走了出来。

老人说:“不用这种方法,我可能到死,也见不到你们。”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儿女们瞬间泪奔。

是啊,我们一直向外走,从来没有想过,在我们的身后,还有一对苍老的人,每天都在等着我们回家。

这是他全部的希望。

也是他余生里最大的希望。

05

年迈的父母,可有可无的孤家老人,是我们最易遗忘的家庭成员。

但易遗忘,不代表应该被遗忘。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大的孝,就是陪伴。

可这种陪伴,对留守老人而言,未免太稀缺,太短暂。

有个媒体,做过一个街头采访。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一共是900个月。

记者拿出一张表格图,上面划了900个格子。这张图,就是每个人的一生。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记者采访第一个女孩,问道:“爸爸妈妈今年年纪多大了?”

女孩说:“67岁。”

“那你算一下,他们还剩多少个月?”

“活到75岁的话,还有8年,是96个月。”

然后,记者给了她一支彩笔,让她划出,那最后96个格子。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划着划着,女孩便泣不成声。

她说:“没想到会这样,总觉得他们还年轻,还能活得更久。”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记者接着问:“那你平时多久回一次家呢?”

女孩说:“基本就一年回去一次,在家待一个礼拜左右。”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就按一年一次,你算一下,还能陪父母多少个月?”

“8年,就是8周,竟然只有2个月。”

“那你用彩笔,划出那2格。”

女孩眼泪再次扑簌扑簌地流了下来

她怎会想到,这一生,和最亲爱的父母相处时光,最多仅有2个月了。

而这2个格子,在这张密密麻麻的图表里,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随后,几个被采访者,皆忍不住泪水横流。

一个采访者说:“我母亲还年轻,52岁,我每年回去一次,一次7天。”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但一算,她这一生,能陪父母的时间,也仅不过5个月。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当看到这样的结果时,被采访者,情绪瞬间失控。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人生算术题,算出了不少路人眼泪,也算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这一生,我们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日子,已屈指可数。

06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写到一段话: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里想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成功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不是一种诗意的口号,而是一种落地的行动。

它并非“孝顺”两字能轻易囊括,更需能力、认知和诚意的共同抵达。

父母虽生数个孩子,但你依然是他们的唯一。

越来越多的悲剧证明,并非孩子越多父母越有保障。有一种悲剧恰恰源自“我不去看爸妈,不还有你们吗”的侥幸心理。

当父母老去,不管兄弟姊妹几个人,都该有“我要负责”的意识。

有时候,你一个及时的电话或探访,就能避免老人的一场意外。

父母不会拿“孝顺”怪你,但你不能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

“不是孩子不孝顺,主要是太忙了,我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这是天下父母的口头禅。

父母年迈的人,多是人到中年累成狗,面临事业上、身体上、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上的种种无力感。

再苦再累,不能弄丢了父母,那是你人生的来路。

父母养你十八年,只盼能换回你十八个月。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贱,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即便无法给我们提供捷径和资源,也尽最大努力给了我们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

从他们生病到老去,往往是一瞬间。在他们最需要时,请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陪伴。

转眼之间,他们可能就不会再给你尽孝的机会。

你记事簿第一条的位置,应该留给父母。

多少人的手机记事簿里,写着工作的要事、孩子的愿望、家庭的开支、领导的指示,但鲜有人记着父母的需求。

从今天起,在你手机记事簿里,写下每一天或两天给父母打电话的提醒,写下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回去看父母的行程,写下父母最需要的物品和药品……

你的举手之劳,就是他们的晚年依靠。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鳏寡孤独的父母,他们渴望的,从来不是你过年买多少礼,往后带他住多大的房子。

而是那句老话——多回家看看。

留守老人也好,空巢老人也罢,他们的生存现状,当然堪忧,但他们活的好不好,过得快不快乐,这些,更值得每个子女去牵挂。

人活着,不能仅仅是活着。

如果老人不愿离开他久居的故乡,为人子女,不必强求。我们唯有尽最大的努力,去保障老人的生活条件,然后,从个人生活中,剥离出一部分爱,分给老人。

陪伴即是最佳,倘若不能,多一个电话,多一句问候,也好。

生老病死,是任谁也逃不掉的人生规律。

老人的今天,便是我们的明天。

老人的孤独,便是我们若干年以后的处境。

所以,多给老人们一点关爱吧。

那不但是尽孝,也是在给我们的未来,播下避免孤独的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