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丁伟当上团长之后,为何新一团的战斗力下降的如此之快?

yaochenyan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作为晋西北铁三角之一,丁伟的带兵风格很有特点。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对晋西北铁三角的三位主角带兵风格进行过详细分析,概括起来就是:

  • 孔捷以“情”带兵,麾下无论是独立团还是新二团都对孔捷衷心爱戴;

  • 李云龙以“势”带兵,新一团和独立团的士兵如同干柴,李云龙的一颗火星瞬间就能燃起冲天大火,是真正嗷嗷叫的部队;

  • 丁伟以“智”带兵,麾下的新一团多打巧仗,伤亡小且战果大。

相比之下,晋西北铁三角中丁伟是唯一一个有着战略全局观,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从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也可以看得出丁伟的远见卓识。

这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把嗷嗷叫的新一团带到沟里去吗?静夜史认为不会,不仅不会,还会将新一团带得更强悍。

那么,为什么会有丁伟接手新一团后战斗力迅速下降的印象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丁伟以“智”带兵的作战风格

前面说过,丁伟善于打巧仗,也就是智取。这种打法力求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战果。

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丁伟此前设计好的铁三角开始发挥作用,鬼子通过新一团的防区增援平安县城之敌。

新一团在和敌人短兵相接后,发现敌人来势凶猛,志在必得,给新一团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后,遂决定采取“迟滞敌人进攻锋芒,不惜一切代价阻敌增援”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将敌人放进来,炸毁桥梁等交通要道,采用麻雀战后游击战的形式扰乱敌人的进攻节奏,利用防区的纵深死死拖住敌人。

丁伟的作战思想,使得新一团和敌人减少了硬碰硬的可能,使新一团没有和敌人交手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新一团战斗力下降了。

相比于新一团,李云龙的部队却是在和敌人进行惨烈的硬碰硬,其中独立团负责阻击的一个连在阵地上阻击日军一个联队的疯狂进攻。他们用全连壮烈牺牲的代价阻击日军七个小时,这是独立团战斗力强悍的真实写照。

但是在丁伟这里,只要达到阻敌增援的目的,用其他手段也是可以的,所以新一团避免了和敌人短兵相接,给人造成了新一团战斗力不如独立团的印象。

当时的新一团,作为八路军主力团,在抗战后期被抽调前往东北组成四野。要知道到东北作战需要高素质的队伍,丁伟和新一团能被选中,说明新一团的战斗力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2、主角光环,丁伟对敌作战出镜率少

应该说,虽然《亮剑》中是铁三角组合,但是老版《亮剑》中给丁伟和孔捷的戏份实在不多,新版《亮剑》中虽然给丁伟和孔捷增加了戏份,却也导致主角不明朗,成了典型的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在铁三角中,丁伟之所以戏份少,很大原因是被李云龙的主角光环给遮盖了。在《亮剑》中,李云龙接手哪个部队,哪个部队的战斗力就嗷嗷叫,似乎其他部队都黯然失色了。

其实不然,举个简单例子,李云龙一向看不起的程瞎子,带领的772团是八路军有正式番号的主力团,而李云龙接手的独立团反而成了编外,这说明程瞎子能力也是出色的,部队战斗力也是过硬的。只不过李家坡之战的失利,让很多人都以为772团战斗力比较弱。

试想,攻坚战八个小时,能让日军伤亡过半,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否则李云龙消灭山崎大队难度会更大!

所以,丁伟绝对是被刻意忽略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汉匈战争期间,卫青、霍去病和李广作为汉朝的名将,分别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其中李云龙对应霍去病,敢打敢杀,一往无前,部队嗷嗷叫;孔捷类似于李广,纵横数十年未尝一败但是因为一次失败被否定了能力;而丁伟更像是卫青,掌握全局但最不起眼。

事实上,直到今天,霍去病墓前的香火都远远比卫青墓多得多。

是卫青不行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卫青不仅不是不行,反而是战争的主力

关于新一团的战斗力,在铁三角到赵家峪唠嗑时,丁伟就曾感慨,依靠李云龙攒下的家当,新一团在反扫荡中一天突破三道封锁线,鬼子都给打蒙了。

战后,孔捷部队伤亡了三分之二,李云龙部队伤亡过半,而丁伟的部队只伤亡了四分之一,这足以说明新一团的战斗力比起独立团来毫不逊色。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没有的事,这个问题提的不对。因为,并没有新一团战力下降的佐证。相反,却有李云龙、丁伟和孔捷相互比较的情形。

在经历了残酷反扫荡后,三个老朋友聚在一起,诉说了自身状况。孔捷的新二团最惨,损失三分之二。独立团是二分之一,损失了一半。唯独丁伟的新一团,损失三分之一,也是最少的。他也不忘感谢李云龙几句,说他给置办的武器好,这样,他们一天就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可见,新一团在这三个团比较中,还是最强的。

当然,后期发展壮大,新一、新二两个团要比李云龙的独立团,差了很多。当李云龙说自己的团已经扩大到八个营,连丁伟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显然,这方面他们不如独立团,最多估计也就四五个营。

而且,从排兵布阵,最低丁伟不比李云龙差。更主要的,他也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主,从来不吃亏。把骑兵连长孙德胜给了独立团,还要用机枪换;帮助独立团阻击增援平安县城的敌人,战后要向李云龙讨要战利品。当然,他也是很有情义的人。在取代李云龙成为新一团长,不忍心李云龙太受打击,把万家寨有伪军一个骑兵营的秘密告诉了李云龙。而且,一直自己没有去动。给了李云龙去独立团后,一个大宝贝。

所以,说丁伟领导下新一团战斗力下降,肯定是弄错了。


张139558534


真正的丁伟原型,四野纵队司令钟伟,名副其实的悍将,几乎可称得上天下无敌。向北防御之战略,的确是历史事实,钟伟目光之远,非同一般,只是不易驾驭,当年任北京军区副总参谋长,也算重用,庐山会议遗憾终生。


孔乙乙366




在《亮剑》中,山本一木和第一军司令官小塚一郎的对话非常经典,山本一木详细的分析了八路军战斗力变化的几个阶段,可以说非常准确。在丁伟接管新一团后,和独立团情况一样,都是部队化整为零去发展壮大,这段时间,八路军兵员数量倍增,但部队质量有所下降,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至于说新一团战斗力下降的如此之快,纯粹是无稽之谈,经过化整为零的补充休整,新一团的整体实力肯定提高了,在李云龙率领近万人攻打平安县城时,丁伟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把增援的日军死死顶在自己的防区,足见新一团实力不弱,只是丁伟考虑到部队伤亡大,才选择了游击战术来阻击日军,这是策略。


毒刺剑客


首先,丁伟接手新一团是剧情的需要,整部剧的主角是李云龙,自然不会对丁伟着墨太多,所以有人依据丁伟出镜率低来推断其部下战斗力低下是不符合事实的。



那么问题也来了,既然不符合事实,我们又该如何佐证呢?

首先,李云龙、孔捷与丁伟相聚的时候,李云龙便夸奖丁伟在东北作战(解放战争时期)胆子大,敢于穿插作战,能打狠仗与硬仗,这也是丁伟后来能与李云龙等同封少将军衔的原因之一。



在撰写军事论文的过程当中,丁伟对中苏交恶后北部边境防务的考虑,虽让不让学员感到不能理解,但却呼应了之后的史实,丁伟战略眼光之深远,可见一斑了。



所以在带兵风格与战术等方面,丁伟应该是不输于李云龙的。



其次,还有一个剧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伟个人的军事才能。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过程中,丁伟也参与了配合李云龙阻援的行动。从太原与阳泉来的日伪军达数千人,这给丁伟的防区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连丁伟的部下也称日军炮火猛烈,可丁伟不仅不为所动,还坚决阻击,这不仅反映了他当机立断,有勇有谋的一面,也反映了其拥有不俗的实力。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最后,李云龙被调任新一团团长一事,本是上级的安排,李云龙、丁伟作为军人,服从命令天经地义,何况新一团、独立团这些都是属于党的军队,而不是私人的军队,不能因为李云龙当过团长,这支军队就得永远听命于他,这也是观众的一厢情愿罢了。

因此,笔者坚定认为,称丁伟接手新一团后其战力下降一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寒江阁一道人



《亮剑》里面“丁伟”这个人物是一名悍将!

原作里面对他是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从智慧、政治敏感度来说要比“李团长”这样只会打仗的“匹夫”厉害的多!就拿在“南京军事学院”写论文那一段来说,已经敏锐的判断出“中苏交恶”是必然的!而以后去“李云龙”家里做客的时候,与“田雨”父亲那一番讨论,也看出来他不是一般的军事将领!从民族利益角度来看,他对于苏联的防范意识是非常强烈了!并且很早的时候就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了“对苏防御战的思维”,这一点让后来驻守北部边防的“孔捷军长”(估计是以前的23军)赞叹不已!

《亮剑》里面没有着重描写“丁伟”的作战、指挥能力,但提及了他是“四野”的主力,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时候,1个师将5个军冲击的“七零八落”!要知道“廖耀湘兵团”可是国民党军的“王牌主力” ,里面有“远征军”的主力部队!即便是这样“丁伟”都敢指挥部队与之“硬碰硬”,这说明了他的部队在战斗力上不次于参加“淮海战役”的“李云龙师”!

至于他对于:党、国家、军队的忠诚是无可挑剔的!

李云龙、丁伟、孔捷、赵刚…这些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们,都是久历战火、视死如归、头脑灵活的人民军队的精英!他在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上都不相上下,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间”!而小说里为了突出“李云龙”才没有过多的提及他而已,当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抗战时期就是主力团的团长了,水平能差吗?陈赓大将那个时候才是“旅长”!


皇家橡树1972


李云龙造成的!!

李云龙正面从坂田联队突围,虽然意外的炸死了坂田,但是部队受损严重,干部骨干牺牲很大,张大彪部差点被打完!!部队实力大大下降!!在日寇的不断围剿下,部队很难恢复!!何况恢复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作为李云龙的部队,是很有个性的部队,一般人根本驾驭不了,总部能把丁伟派来接替李云龙,说明丁伟有不输于李云龙的的指挥才能和带兵能力。

后期局势稳定之后,丁伟,孔捷,李云龙组成了晋西北铁三角,此时说明丁伟的新一团已经恢复了实力,已经和李云龙不相上下,只不过李云龙是主角而已!!


李云龙轰轰烈烈打平安之时,丁伟能判断李云龙在打平安,在面对日军一个联队(比一个团人多)的强攻下,在火力,人员都占下风的情况下,能当机立断炸毁辖区所有桥梁道路,分段阻击日军联队,确保了李云龙在成功攻下平安后没有日军增援赶到。从侧面也证明了丁伟的指挥能力和新一团的战斗能力!

后期也说明了丁伟在东北能征善战,并且和李云龙都授予少将,并且在论文上提出自己独到的战略建议,充分证明了丁伟的带兵能力和指挥能力!!只不过和李云龙的风格不同而已!!


爱体育的军迷兔


所谓新一团战斗力下降一说,无非是指在李云龙发起“平安格勒战役” 时,丁伟的部队没有能够硬抗住鬼子的联队级援兵,对比“苍云岭突围战”时李云龙可以率新一团打垮坂田联队,所以给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命题只对了一半,新一团的战斗力一定有所下降是事实,但并非什么如此之快。



《亮剑》中有一个明显的历史转折点,即独立团骑兵连全军覆灭的那次大突围,八路军各部折损严重,虽然没有具体交待时间,也必然是在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其实这也是百团大战的争议所在,即过早暴露了我军实力,随即遭到日寇全面报复。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竣调集重兵反手就来了一个所谓的“百万大战”,合围进剿八路军各部。

但是由于中条山国军的存在,日军华北部队尚不能倾全力对付八路军,在多田峻离职前,终于要来援兵在1941年打掉了中条山国民党军主力,至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时,八路军最艰苦的时期来临了。



没有了掣肘的冈村开始疯狂进攻八路军和各抗日根据地,什么“铁壁合围”、“囚笼政策”、“滚筒战法”此时通通搞了出来,彭总都承认这是个危险的敌人。又逢国民党军开始消级抗战,因此这一时期八路军从百团大战时的40余万人下降到30万,《亮剑》里李云龙和孔捷团都损失一半左右兵力,丁伟的新一团是表现最好的,损失也超过1/3,许多团的红军老底子损失殆尽,正是这一时期,再整补的,一定是训练并不充分的新兵。

也就是说,不仅是新一团战斗力下降了,是八路军普遍战斗力有所下降。短短三年时间,从4万人开进敌后发展到40万人,数量和质量必然成反比,丁伟说的没错,战争是有法则的。所以在1941年底,延安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首次提出“精兵简政”的方略。



哪怕是李云龙部发展到八个营,总兵力虽然上去了,但平均战斗力一定会下降,绝不是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就可以成为职业军人的。

回到平安格勒战役,日军为了执行第一军司令筱冢义男救出山本特工队的死命令,各部援军是玩了命的,在日军兵力兵器的绝对优势下,新一团再用硬顶的作战方式,即便达成了阻击目的,恐怕也要伤筋动骨,这是善打“聪明仗”的丁伟不愿意看到的。



刚刚整补恢复元气的部队也不能这么硬拼。所以“拿出全部家底”在20多公里的防区内毁桥破路、广设地雷是明智的战法,兹要迟滞日军援兵速度,保障李云龙攻击部队的侧后安全,即已达成了战术目标,这与新一团的战斗力高低并无太大关系。

换成李云龙指挥新一团阻援,他也一定这么干。


度度狼gg


新一团战斗力下降,你从哪看出的?反扫荡,丁伟损失1/3,李云龙损失半个团,孔杰损失2/3,支援李云龙时丁伟损失也是最少的,打鬼子工兵那段好好看看,还有参谋长回来汇报,说鬼子发动了七八次集团冲锋,还有大口径的重炮掩护,就这样阵地还没丢,战斗力下降,应该是战斗力提升吧


魏凯43


我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从哪里看出来新一团实力下降了!还“如此之快”?

自丁伟到新一团后,新一团的战斗力不仅没有下降,还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第一,从鬼子报复性扫荡后,晋西北铁三角相聚的谈话来看,丁伟的新一团,减员三分之一;孔捷的新二团的伤亡,达到了三分之二。李云龙的独立团,干部伤亡三分之二,战士只剩下500多人,剩下不到半个团。


尽管各团的战场形势不一样,面对的敌人也不同,但是丁伟新一团的损失却最小,战斗力可见一斑。


第二,在阻击平安援兵时,面对接到死命令、急红了眼的援兵,丁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完美的拖延了鬼子的援兵,有力支援了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战斗,战斗力依然强悍。


第三,丁伟接手新一团后,孙德胜、张大彪等悍将,均被李云龙用各种方法挖走,可丁伟的新一团依然呱呱叫,仗依然打得漂亮,能说战斗力下降吗?


第四,在后期,以丁伟的新一团为老底子组建的一个师扫廖两个军,人称铁扫把,战斗力在东北无出其右,能说战斗力下降吗?


所以说,新一团在丁伟手里面,不但战斗力没有下降,反而因为丁伟高超的治军才能,整体的战斗力有增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