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银杏,荫泽后来人

在临泉县城关镇流鞍河南岸,有一处春秋时期的沈子国遗址,遗存有“沈子墓”,当地群众习称“老丘堆”。

在“沈子墓”旁,有一株近1400年树龄、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据考证,系沈氏后人为纪念祖先所栽植。其树高30多米,胸围645厘米,地围1050厘米,冠幅22.5米。整个树9棱18丫,72个枝杈,古姿龙钟,挺拔苍劲,虬枝参天。这是《阜阳市古树名录》记载的树龄最高、胸围最粗的罕见千年古树。《安徽省古树名木》一书亦作记载。2014年7月,该株古树被省绿化委确认为国家一级古树并公布保护。在漫长的千年岁月里,银杏树曾受到过多次雷击和火灾。1931年8月15日凌晨,古银杏树从干内起火,浓烟滚滚,火苗上窜,村民奋力扑救,但无济于事,大火三日后自行熄灭。后历经数十年的精心养护,烧伤部分逐渐愈合。银杏树生性耐干旱但不耐积水。而1975年夏临泉县发洪水,古银杏树在水中浸泡数日,人们担心它的安然,结果安然无恙,让人无不惊叹古银杏树顽强的生命力。

由于受天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古银杏树前些年显露了树势衰弱的迹象,树冠南部出现枯死,树干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纵裂。为保护古树,不让古树的生命在这一代人手中消逝,临泉县政府邀请林业专家为古树会诊号脉,拨专款救治。在古树四周设立了防护栏,防止践踏树根、焚香烧烤;竖立了30米高的避雷铁塔,防遭雷击;用桐油涂刷树干脱皮处,防止遇水腐烂;深翻古树周围土壤,用麦田中优质土壤为古树培土。还采取民间“百子救母”的办法,在古树周围种上十余株小银杏树,为千年古树输送养分,待小银杏树长大后,与古树相连,直至相互生长成为一体,达到增强古树生命力的目的。以上措施,体现了今人保护古树的人文精神,或许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百子救母”呵护古树的新典故。目前,这株古树已枯木回春,恢复了生机,古银杏树与环绕身边的小银杏树,构成了一幅子孙满堂的温馨图画。

银杏,银杏科,银杏属落叶大乔木,为中国所特有,雌雄异株,又名白果树、公孙树等。银杏树是我国四大(松、柏、槐、银杏)长寿树种之一,在民间又被誉为“公孙树”,有“公公辈种树孙子辈得食”之义。银杏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仅孑遗一科一属一种,是世界上神奇而珍贵的树种之一,被视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长寿树种中的“老寿星”。由于其秋叶金黄,西方赞美为“少女之发”。银杏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千年古银杏,是时空交融的不朽杰作,也是今人难得的机缘和福分。走近身躯魁伟、绿冠如盖的古银杏树,不由得产生一种心灵震撼,背靠魁伟的古树与其亲密接触,你的眼眶会不由自主地湿润,敬慕之感油然从心底涌起。

千年古银杏,荫泽后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