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每天下午16:16,我们陪你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木头银

文章的开头,我要借用谢依霖在《女人有话说》这档节目中说过的一句话:“有时候不是我们变了,而是我们长大了。”


其实真的是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法也会变的不一样。正如小时候觉得《还珠格格》里面的皇后很坏,一看到她,就气的牙痒痒,隔着电视,都想打她一顿。长大后却理解了一个深宫中不被皇上疼爱的女人的苦楚与不幸。


可能小时候的我们,都带着一种莫名的正义感吧。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尔康在《还珠格格》这部剧中,虽然是一个正面人物,可小时候的我却一直讨厌他,理由很简单,就是觉得他很自私,只要事不关己,总会高高挂起。


例如第一部中,赛亚公主选驸马的那一片段。一开始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尔泰,金锁等人都以为赛亚公主喜欢的人是五阿哥,所以讨论对策,商量着要不要向皇上坦白,这时候尔康表态:“时机不对,”并且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堆道理。可在知道赛亚公主选的人是自己的时候,一下子变了个脸,豁出去了,马上说:“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坦白。”


如果小时候有文化,我一定会骂尔康虚伪,做作,只能考虑自己,却从来不为别人考虑。


如今在看这一片段,我却丝毫不觉得尔康有错,他只不过是把人性的不完美展现了出来。


我们总会在别人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诉他,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难题,不要冲动,相信自己可以从哪里摔起,从哪里爬起来。可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却怪别人不能感同身受。正如安慰别人的话从来不能安慰自己一样。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某节课下课我给我妈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忘记藏到桌堂里,上课的时候想起来,就偷偷的放入桌堂,恰巧这一幕被监控录到了。


第二天,被老师叫去办公室,我还一脸大写的懵。老师说我玩手机,我辩解。可是老师不听,我哭的特别惨,回到座位的时候,我还抹着眼泪,很多同学都来安慰我,可我什么也听不进去。


再到后来,相同的画面,只是那一次,被老师叫进办公室的是另一个同学,因为她平时就不乖,所以要被叫家长,可以说比我严重了许多。可我当时只是觉得她好惨,然后简单的安慰了她两句,并没有特殊的感觉。


自我感觉像我和尔康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很多吧。毕竟,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感觉完全就是不一样的。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前一阵子,我们公寓的楼上掉石灰,很不幸运,我被砸到了,那一瞬间我被吓得不行,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泪就像喷泉似的往出涌,明明知道自己没事,可就是缓不过来。


回到寝室,和室友们描述,她们都说:“这不是没事吗?”那一刻心有一点点的凉,觉得她们根本就不关心我。


得不到安慰,我就打给爸妈,因为看不到现状,爸妈很担心,后来反倒是我安慰他们:“我没什么事,只是被吓到了。”


后来再想想,如果换做她们被砸,然后好好的站在我面前,和我说她被砸了,我也会觉得这不是没事吗?其实不是不关心,只是因为她们体会不到你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再说我妈,如果我和她讲的是我的一个室友被砸到,她的第一反映一定是我不要再去楼底下走路了,太危险。


所以说啊,并不是尔康自私,不善良,只是所处的角度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


每个人都不会很完美,我们心理老师也说过,追求十全十美的人都是心理上有疾病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一点也不讨厌尔康,并且开始理解他了。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你们呢,有没有童年特别讨厌的一个角色,长大后却发现,他并不讨厌,只是当时的我们不理解他的做法而已。


请记得,当事人永远不会有旁观人的清醒,旁观人也永远不会有当事人的心情。所以当得不到你想要的安慰时,要知道,你也同样给不了别人想要的安慰。


将心比心吧。最后用开玩囍总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永远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任何人。”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小时候讨厌尔康,长大后开始理解尔康

图片|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