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工作中的几点突出问题

认真,成就编校

当前,编校质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编校工作的难点、出版业务管理的痛点

1

责任心不强。错字、漏字、颠倒字等低级差错普遍存在,是编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的差错类型来看,低级差错占比最大。出现低级差错的主要原因在于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逐字逐句地编校书稿,即使看了也没有用心比较、判断、查证。编校工作,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责任心缺失,就会导致心态浮躁、工作马虎、质量不高;没有责任心的强有力支撑,编校人员就很难坐得住冷板凳,全身心投入,练就高水平业务能力。

2

专业功底不牢。字、词、句、拼音、标点、数字等差错高发,政治、历史、文化、语言、科技等知识和事实判断能力较弱,封面、版权页、版式、格式等规范把握存在漏洞,是很多出版单位编校质量的现状。有的编辑专业功底不扎实,低层次、低水平编校现象突出,有的编辑缺乏好疑、勤查、善辨、慎断的习惯,编校知识和经验体系不成熟。编校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苦功夫,是既博杂又专精的硬功夫,是能做到“万无一失”的真功夫,只有勤学苦练,坚持查漏补缺,用心积累知识和经验,一步步打好专业基础,才能在关键时刻看出问题、辨别是非、判断对错。

01

即使看了也没有用心比较、判断、查证

02

政治、历史、文化、语言、科技等知识和事实判断能力较弱

03

编校,不只是校对的事,更是编辑的工作

3

工匠精神不够。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优秀编辑的“火眼金睛”和敏锐直觉,源自不为人知的付出、坚持不懈的积累、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多年如一日的刻苦、执着、较真;一本经得起各种检验的高质量出版物,不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而是投入大量精力,综合运用知识、经验和眼力,靠用心、细心、耐心一字一句磨出来的。从主管部门抽查到出版单位自查中,不仅有相当一部分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还有较多处于临界点如果从严就不合格的出版物,除低级差错普遍存在外,知识性差错、搭配不当及句子成分残缺、杂糅等语法错误的隐患较大。编校工作缺乏工匠精神,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4

选题和三审把关不严。互联网时代加速推进,创作门槛不断降低,给编校工作带来新挑战。有的作者层次较低、水平有限,书稿难以达到出版要求;有的书稿文本质量太差,形近错、同音错、语法错俯拾皆是,尽管编辑一改再改,差错仍然防不胜防;有的出版社跨专业出版;有的编辑跨专业编校,导致出现较多专业性差错。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在于编校环节的疏漏,更在于选题论证和三审环节把关不严,降低门槛,守不住底线,在源头埋下质量隐患。

5

编校制度落实不到位。从编校差错来看,有的差错看起来简单可笑却一路过关,有的出版社不合格图书较多,甚至出现高差错率图书,有的内容把关不严,这些说明有的出版社编校制度落实仍不到位,没有根据本社专业方向、书稿特点、发稿量、编校人员情况、编校质量现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缺乏应对作者多元化、书稿质量整体下降、发稿量增加、年轻编辑越来越多等现实难题的实招、硬招。(节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杨迎会的文章“高质量发展呼唤加强编校质量建设”

其实,中文编辑校对网认为,任何时候编校质量问题都十分突出,一直是编校工作的难点、出版业务管理的痛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