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862 个与众不同的人

家人,似乎是世界上最不能选择的一种关系,因为血缘,所以至亲。

但是有这么一部片子,拍的是在北京有一间院子的老房东,和独自上大学打拼的年轻租客,一开始水火不容,看着看着,却看到了我们家人的影子。

当你真正把另一个人看进眼里,打破那道人和人间的墙,原来我们,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家人。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要说全中国有谁最难讨好,常年大隐于市、人称窦仙儿的窦唯,大概算一号。

然而每一次出场、露面、甚至是坐地铁,都能养活一波媒体的窦唯,却极其罕见地,看过粗剪录影带后,当即答应为一部无明星、200万成本的电影,制作所有配乐。

对,所有。

混录的最后一天,窦唯从外地赶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已是晚上12点。片子成本少,这是混录棚租期的最后一天。为了让全片以最好状态呈现,他持续工作到凌晨。

因为稀有,所以难得。而所有看过片子的观众,也只会说,这部片,值得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而这部片子,拍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一个多月的房租热议中,因为长租公寓、中介的介入,而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一对关系:

房东和租客。

随便搜一搜,网上大把帖子《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奇葩房东吗》《极品租客让人精疲力尽》。比租金更让人疲惫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部片子呢,恰好,房东很是有「奇葩」之处,租客也不是善茬。这样神奇的一对,却打动了包括窦唯的无数观众,网友打出8.6高分,国内国际电影节斩获诸多奖项。

正如窦唯所说:因为它接近真实,所以我喜欢。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恶房东和坏租客


雪地,北京胡同,胡同里的一个破院子。房东是典型的北京老太太,身子埋在大黑色羽绒服里,双手揣袖口,半银发别耳后,眼睛已经有些浑浊了。

看人时从下往上打量,眼神是我们在老人眼睛里常看见的:提防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太太和老姐妹


而这个披着厚军大衣,冒雪蹬自行车找房子的女孩儿,每蹬一步都特别费力。就这么走到了老人的防线跟前,脆生生地说,我要租房。

她拥有一双迥异于老人的清澈眼睛,年轻的眼睛。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人一指,去吧,指了一间闲置的破房子:青砖地,满地旧报纸、破席子、纸箱,两扇窗户关不严实。她心里明白,穷学生嘛,没有太多选择空间。

对于租金,她同样掂量得清清楚楚:不能太低,地理位置好啊。也不能太高,毕竟是穷学生。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小马想还价,老太太摆出无所谓的态度:嫌贵?再找别的地儿去吧。小马瘪了瘪嘴,掀帘而去,随后,如老太太所愿的,拿钱来了。

老太太吐了口唾沫,数了数钱。

在大多数房东和房客的讨价还价中,房东,都是占据了话语权的那个。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独自来中央戏剧学院上学的小马,一个人很能折腾。

搬行李,小跑向「新家」,找来木板,铺上整洁桌布,用砖把小窗砌起来,擦窗子,扫干净院里的雪。

瞬间,原先的破屋子就不冷清了。

「几十年了,这院也没这么热闹了。」老太太看在眼里。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太太在这院子里住了一辈子,院子有方圆,老太太有规矩。她也结结实实地,教育了小马自己的规矩。

两个人的第一次矛盾,起于废品。小马把原先屋里的报纸、纸箱、席子卷起来,卖了破烂。

「你把我屋里什么给卖了?」「废品。」「废品我还要呢。」小马急忙跑出去,收废品的已经走远。不情不愿地,交出了手里的一叠纸票。

看见没?即便是废品,所有权也是我的。这是房东给小马上的「第一课」。

而小马在这场博弈中,取回存在感的方式是,朝门上钉了一张颇现代的海报。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小马要做饭,怯怯地问了句,老太太闭眼休息,不满道,你换煤气罐?

小马没放弃,登登登跑去买了个电磁炉,老太太乐了:那多费电啦,电比煤气贵。

最后以小马煮菜时,紧紧地盯着煤气表告终。

第二堂课:你们年轻人的方法在我这是行不通的。结束。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矛盾爆发在电话上。孤独的老太太,一个月到头没几个电话好打,小马呢,交际多,寻呼机一响,就要打电话。

第二次打时,老太太不乐意了,用手在桌上敲了两声,「交钱,三毛。从现在开始收费了,和外面一样。」

小马要求装分机,申明自己有装电话的权利。

「你有什么权利,我是房子的主人,让你住你就能住,不让你住你就不能住。」老太太不让步。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太太的电话表:这就是她所有的交际圈了


钱的问题,最终由钱解决。小马提出自己交大部分电话费,终于绑好了电话线,安好了电话。

没想到,这根多出来的电话线,成为了二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老人睡得早,晚上电话响了,她那头也能听得到。不懂其他解决办法,就把电话线掐了。

小马一下子点着了,还摆出话费单,怎么由我交话费了,你就拼命打电话呢?

你是个坏老太太,怪不得没有人伺候你!

你是个不咋地的姑娘,没小伙子会娶你!

两个人都寸步不让。老太太气得直哆嗦。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小马的屋子漏风,晚上冷得睡不着,自己买了供暖设备,没想到出门后被发现了。

老太太气不打一处来,「偷用暖气,还偷我的电,整条胡同都断电了,曾老的房子快着火了。你想把我烧死啊,我这是引狼入室啊!」

一个月内搬走!老太太下令。一老一小的关系,彻底陷入僵局。

破冰


先是老太太的孙子出现,知道自家奶奶脾气倔,打了个圆场,电话接上了,屋里电话也能在晚上关掉声音。「快过年了,别赌气」。

这个年小马不回去,戴着红色毛线帽,又骑着自行车噔噔噔,车筐里装了一堆红色年货回来。

倒着把「福」字钉门上,毛笔蘸胶水贴上「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联,喜庆小灯笼一个个挂起来,冬日里萧索的小院一下子就暖起来了。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太太心里美,嘴上很傲娇,还有好几天呢,「沉不住气,憋不住屁。」

还逗她,刷牙时间太短!小马反驳,时间够了。老太太说,我年轻时也这么想的,50岁就戴上了一口假牙。

本以为关系就这么渐渐缓和了。一通打向贵州的300多块的电话,两个人都觉得是对方打的,都觉得自己冤枉。

老太太再次气得让她走,「我受不了这份气,我也不挣你这份钱。」「你忘恩负义,认钱不认人!」「说得对,都到这岁数了,可不得认钱吗。这年头啊,只能顾自己,顾别人有用吗?

小马眼泪哗一下下来了,负气离开。老太太拿着拐杖,把灯笼、春联通通打掉。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没想到,电话是孙子打的。老太太知道自己冤枉了小马,先前定下来租房的,也不开门了,把房子给小马留着,打掉的灯笼又一个个挂起来。

除夕那天,外面在放烟花,电视里在放春晚,身旁没一个亲人,老姐妹送来鱼,一句话,道出凄凉,「人家过年,我过日子。」

等到小马回来。老太太第一次妥协,从在屋内喊,到在屋内敲拐杖,再到小马屋前敲。「笃笃笃」,一步步,总算把小马喊出来了。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那之后,老太太和小马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置换。

老太太失去了房东这个身份的庇护,逐渐成了一个老无所依的、孤独的、需要小马的普通老太太。

中戏上学的小马,要拍作业「老太太的一天」,把刚睡觉的老太太摇醒,烤馒头片,晒太阳,伸懒腰,打电话给女儿,电话没通。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拍完这些,没题材了,「都快入土了,还能有什么事儿啊。」她坦白自己闷的时候,就期望来个收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说说话,解解闷。

和老姐妹采访,原来老太太年轻时,当过兵,骑过马,救过伤员,抽过大烟。丈夫结婚第二年就走了,一辈子没有孩子,只收养了一个女儿。

所有的孤独和防备,都有了解释。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独自来北京上大学的年轻人,和空守屋子的老人,两个人开始彼此温暖。

小马带了个大白熊公仔回来,抱着白熊笑得弯腰,「像不像你。」一看,都是小瘪嘴,还真有点像。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说把头左扭十下,右扭十下,

对身体有好处。

老太太面上不说,

等小马走了还是偷偷做起来。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偷鸟蛋惹老太太生气了,

就做鬼脸哄她。

过一会老太太又把小马喊过来,

「那么使劲地做怪笑,脸能不疼吗?」

想吃蛋啦,拿走。

说着,拿出一碗鸡蛋。

小马生病了,着急给她熬姜汤,

自己还不好意思送,

让老姐妹送去。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小马还雄心万丈,想要改造老太太死板压抑的房间。

先收拾了一轮,改装后,记电话的纸、衣服都找不着了,小马只得又把东西全部归位。

小马不死心,找来自己的旧挂画日历,给墙上贴了一圈。老太太终于点点头肯定,「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没想到,「我看着那些画,睡不着怎么办?」老太太上门,「我求你了,能拿下来吗?」

小马撕掉其他的,留了一张,还走了老太太的主心骨——一张旧菩萨挂画,「这次听我的。」固执的老太太,低头了。

也许不知不觉,小马对她的意义,已经超过了那张陪伴大半生的挂画。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这不是终点

年轻人的世界总多变动,不似老年人一成不变。小马因为和男朋友吵架,跑出去了几天。

回来时候,老太太说,怎么说走就走啊,连个电话都没有。怎么都这样?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太太口里的「都这样」,指的是自己的女儿。

全片女儿的第一次出现,就是挎着小皮包烫着头发,用电话大嗓门谈业务,撂一句「想吃什么给我来电话。」走了。

老太太呆呆地「哦」了一声。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兴许是体会到老太太的孤单,

小马花了更多的时间来陪着老人。

孙子结婚的那一页日历没了,

老太太心里慌,

小马用A4纸裁了一样大小的,

照样描上去。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洗头、剪头发,捶背揉腿……

小马开玩笑

「一会还给你做足底呢。」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做饭时候,老太太说,「厨房装修一下,以后做饭你就用厨房吧,咱俩一块用。」

没想到,银杏叶黄了,这个「以后」——也不会来了。

小马租到了更大的两室一厅,和男朋友用三轮,搬走了所有家当。

小院,又空了。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老太太把她原本心尖上的菩萨挂画收起来,这张画,再也不是她的寄托了。她的寄托,是小马。

又回到了从前,一坐,就在门前坐一整天的日子。等收破烂的、查水表的、走错门的上门。

小马来收最后一点东西,老太太像个小孩儿似的,一遍遍确认,「真搬走啦?真搬空啦?就这么搬空啦?」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小马心里难受,也只能承诺,以后多看看她。毕竟年轻人的生命都要持续向前。而老太太的生命,却留在了原点。

小马一走,老太太就病了,心里明白,话却「啊、啊」说不出来,拄着拐杖也难行进,需要人搀扶。

小马和老太太的额头,紧紧贴在一起。

这是第一次告别。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孙子结婚,要搬进北京市中心这个院子,老太太,却被一家人送去了养老院。

老太太紧紧攥着她手,舍不得放开。

全片只出现过两次的女儿,表示很新鲜,「和一外人,比和自家人还亲。干脆,把老太太带你家得了。」

这是第二次告别。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又是一年冬天,小马带了一大包药品,去看老太太。见面无话,老太太只能一遍遍抹眼泪。

这是第三次告别。

「人生的每次告别,都是死掉一点点。」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最后一次听到老太太的消息,是在人流中。小马接了一个电话,随后失语、蹲下。

北京城里有个没几个人知道的老太太,没有捱过这个冬天。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虽然故事以老太太的离去告终,司马却想到了《寻梦环游记》中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尽管随着小马生命的向前,老太太命运的流转,「我们俩」没有一直在一起。

但是小马出现了,小马记住了,老太太的生命,在小马那里延续了下去。直到小马生命的终点。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司马曾经写过的纪录片导演黄惠侦说,「没有一段关系,是理所应当的。」

父母和子女,爷爷奶奶和孙辈,这样的亲属关系,并不会构成理所应当的亲情基石。

所有的感情,都需要去经营。老太太被名义上的亲人送走,却紧紧地拉着小马的手。她可是很「精明」的老太太,心里什么都明白。

愿意陪着她,改变她的生活,顾念她的健康,这样的小马,在她心里已经是家人了。

而只是匆匆来去,只记着老太太基本生理需求、却忽视了她也是个人、也会孤独的「家人」,在这种假性亲密关系中,自然只能渐渐沦为「房客」。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生老病死,四季流转。独自来北京上学的小马,独自在小院老去的老太太,和所有人一样,承受着生活的孤独和冷。

但他们彼此放下现代人固有的疏离和冷漠,给了彼此温暖。

近些年,很流行一句话,「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

司马还想再加一句,「生活是冷的,人不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饰演小马和老太太的宫哲和金雅琴,二人在片中贡献了精湛的演技。金奶奶于2016年离世。但她的生命会随着这个可爱的老太太而存在。向金奶奶致敬。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窦唯为它拼到凌晨3点,比租不起房更难的,原来是……

内容合作微信:youshuguang1

电商合作微信:ysg-AD(添加时请注明电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