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散戶生存現狀調查啓示錄

剛剛出爐的上交所2018年統計年鑑數據統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滬市共有1.95億投資者,其中個人投資者,也就是散戶貢獻了相當於

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佔到了總交易量的近八成,但卻只收獲了總盈利規模的佔比中不到一成。平均來看,滬市個人投資者去年平均盈利1593元,而專業機構平均每家盈利174萬元。

中國股市散戶生存現狀調查啟示錄

為此,結合其他權威機構調查數據,特總結出如下中國散戶生存現狀啟示錄。

啟示之一——散戶投資者群體大而散

數據顯示,在滬深兩市開戶的股民已經超過了1.95億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投資群體。調查顯示股民隊伍雖眾,但卻十分疲弱。

從年齡情況看,25歲到55歲的適業人群構成了中國個人投資者的主體(77.59%),但55歲以上的離退休人士也有不容忽視的份額(16.96%)。

從受教育程度看,股民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其中高中及中專以下者佔了被調查者總數的43.81%,而初中以下的低學歷者有數百萬之眾。(因而,加強投資者的教育,普及證券專業知識非常重要)。

從職業構成方面看,投資者主體為機關幹部、工人、科教文衛新聞工作者、商業服務業人員和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而相對為弱勢群體的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和待業、無業人員、退休職工居多。

前段時間有一個錯誤觀念,認為股民都是有錢人,其實,90%的散戶都是虧錢一族,他們才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是社會保障的對象。他們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充分保護,直接關係兩億散戶投資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啟示之二——散戶成了機構投資者割韭菜對象

據統顯示,個人投資者佔到了滬市總投資人數的99.78%,其中10萬元以下散戶最多,達到了55.28%,其次是10-50萬之間的投資者,約有30%的散戶來自這個區間,50萬以上的投資者持股市值佔總市場不到5%。

從盈虧狀況來看,2017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2016年為虧損7090億元;2017年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2016年為虧損3171億元。2017年機構整體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而自然人投資者的盈利金額不及總盈利額度34535億元的一成。平均來看,滬市個人投資者去年平均盈利1593元,而專業機構平均每家盈利174萬元。

股市是一個盈的人賺虧的人的錢的遊戲,機構賺的錢正是八成散戶的錢。

啟示之三——散戶和機構的持股週期不同

在持股市值方面,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相差不大,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為59445億元,機構投資者則為45294億元。在此情況下,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金額佔到2017年交易總額的82.01%,而機構僅佔14.76%。可見,散戶的換手率較高,在日常交易中更傾向於短線交易,而機構則更傾向於長期持股。

由於信息不對稱,上市公司誠信有待提高,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使得散戶投資動機受到干擾,不得不被動投機。調查顯示,78.6%的個人投資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為通過股票的買賣價差而獲利,只有11.7%的個人投資者進入股市是為了獲得公司分紅的收益;38.0%的散戶投資者因有閒置資金而把股市看作是一個長期投資的場所。

這樣一來,以投機炒為主的散戶群體,投機行為表現在炒題材股、熱點股,追漲殺跌的短線頻繁交易。

啟示之四——散戶投資者依然處在盲目投資階段

從表面上看,散戶投資者買股票已告別了完全依靠股評家的“傻瓜”階段,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買股票主要通過親朋好友的介紹、股評專家的講解以及電視、網絡、報刊文章等(三者相加約佔總數的70.4%)。

在作具體的投資決策時,投資者依據“股評推薦”、“親友引薦”以及“小道消息”所佔的比重高達51.5%。在投資決策的方法上,個人投資者決策時幾乎不作什麼分析,而是憑自己的感覺隨意或盲目地進行投資。

大多數投資者在評價投資失誤時,往往將失誤歸咎於外界因素:上市公司造假(50.9%)以及莊家操縱股價(41.6%)等,而只有少數個人投資者認為是自己的投資經驗或投資知識不足(28.7%)。

同時,對上市公司公開信息的關心程度不高,表示“一般關心”或“不太關心”。投資者關注的上市公司財務指標主要是:盈利數量指標、成長性指標和利潤分配指標,而資產狀況指標、現金流量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營運狀況指標等則關注者很少。

由此看來,散戶投資依然處在盲目投資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