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的西樓會議講話與調查研究

陳雲的西樓會議講話與調查研究

1986年5月,陳雲(左一)在上海視察。

新中國成立以後,陳雲曾長期主持中央財經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立下了不朽功勳。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遭遇困難時,他曾多次臨危受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經濟調整措施,為國民經濟好轉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中,他在西樓會議的講話,全面體現了他一貫主張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辯證唯物主義精神。

西樓會議,是指1962年2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西樓會議廳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會議討論國家預算、經濟形勢和如何調整問題。

會議在討論中發現,當年財政預算存在著很大的赤字。據此,周恩來提議對國民經濟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就在這個會上,陳雲作了題為《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干辦法》的重要講話。會後,根據劉少奇的建議,他又在國務院各部委黨組成員會議上講過一次,並收進《陳雲文選》第3卷。陳雲的講話,對於統一高級幹部的認識,下決心對國民經濟進行大幅度調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西樓會議以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赴武漢向毛澤東彙報了會議情況,並且商定恢復中央財經小組,由陳雲任組長,統一管理經濟工作。

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陳雲進一步提出,現在可以不搞10年規劃,先搞5年計劃,當前主要是恢復。1962年的年度計劃需要作相當大的調整,重新安排。“農業問題,市場問題,是關係5億多農民和1億多城市人口的大問題,是民生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成為重要的國策”。“今年的計劃,特別是材料的分配,要先把農業、市場這一頭定下來,然後再看有多少材料搞工業。工業也首先照顧維修、配套,維持簡單再生產。滿足了當年生產方面的需要,再搞基本建設”。“要準備對重工業、基本建設的指標‘傷筋動骨’。重點是‘傷筋動骨’四個字”。

陳雲的兩次講話,深刻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對國民經濟實行5年調整的關鍵性措施。從1962年開始的調整,基本上是按照陳雲的設計進行的。

陳雲的講話,是在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之後作出的。他曾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後討論做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這篇講話就是一個範例。

在西樓會議以前,他一直堅持做調查研究工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有3次。

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陳雲對上海西郊青浦縣小蒸公社做農村調查。調查時他吃住在農民家裡,聽取公社黨委2次彙報,就肉豬特別是母豬是公養好還是私養好、農作物種植應如何安排、自留地是否需要擴大、平調退賠是否徹底以及農村商業、社辦工業和手工業、糧食包產指標和徵購任務等問題,召開有幹部和社員參加的10次座談會,並多次到農民家訪問,瞭解農民養豬、種自留地、居住和吃飯的情況,還視察了集體養豬場、公共食堂、工廠、供銷社和倉庫。

在青浦調研以後,陳雲又到浙江省嘉興、嘉善、桐鄉、蕭山等縣和江蘇省無錫市的幾個縣,就相同的問題進行調查。8月8日,他致信鄧小平,向中央報送在青浦小蒸人民公社進行農村調查的3份報告。

陳雲在報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中指出,目前在養豬問題上,公私並舉、私養為主的方針已經確定,但對母豬公養或私養,還沒有明確規定,需要迅速解決。從調查結果看,私養母豬養得好,產苗豬多,成活率高。要多產苗豬就必須把母豬下放給社員私養,這是今後養豬事業能否迅速恢復發展的關鍵。

報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中提到,當地存在著2個爭論的問題:一是種不種雙季稻?一是多種小麥還是多種蠶豆?農民不贊成種雙季稻和多種小麥,認為這樣明增暗減,得不償失。作物安排必須因地制宜,歷史上形成的耕作習慣不宜輕易改變。

報告《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認為,增加自留地,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容易提高農民積極性,不僅不會妨礙,相反會促進集體生產的發展和徵購任務的完成。

這3個報告談的都是具體問題,但對於進一步糾正1958年以後農業生產上的瞎指揮和“共產”風,恢復與發展農副業生產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年10月14日到11月3日,陳雲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煤炭工作座談會。座談會開始後,陳雲首先說明了座談會的性質和開會的方法。他說:根據典型情況(從61個直屬礦選了6個礦)找出若干問題,專門討論。可以得出共同的意見,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意見。共同的意見也不作結論。討論中分兩類問題:一類是廠礦內部的問題,一類是從部、從全國角度看的問題。工業和農業不同,必須同時考慮企業內和企業外的問題。討論方法為——先報告,再專題討論,重點在專題討論。

從10月14日到20日,陳雲等先後聽取了6個礦務局的彙報。21日,聽了煤炭工業部部長的彙報。彙報時,陳雲每天按時到會,總是聚精會神地聽每一位同志的發言,而且把要點記下來。座談會一開始,陳雲就強調要實事求是,敢講真話。他說:座談會要無所顧忌,左思右想,不要怕說右傾。這一番話對與會者是一個思想大解放,使大家真正做到了暢所欲言。煤炭部部長彙報後,陳雲提出了18個討論題目,其中包括很多具體問題。陳雲指出,一定要算賬。生產和基本建設所需要的主要設備、一般設備、輔助材料、三類物資到底需要多少?幾項材料要分別計算。以後做老實事,材料不夠,可以請示綜合機關,或者吃老本,或者減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是算賬,一是材料和指標要一致。算賬很重要。

不久,11月24日到12月17日,陳雲在北京飯店主持召開鋼鐵座談會。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不同,產品品種多,生產環節多,技術要求高,和各部門聯繫廣泛。座談會的開法和煤炭座談會不一樣,沒有先由一個個鋼廠彙報,而是由冶金部統一彙報,邊彙報,邊討論。冶金部副部長高揚文匯報礦山問題,徐弛彙報生產問題,劉彬彙報特殊鋼試製問題。在彙報過程中,鞍鋼、太鋼、武鋼、湘鋼和包鋼穿插彙報企業情況。陳雲幾乎天天與會,認真聽取彙報並參加討論。陳雲對這次座談會很滿意,在座談會結束時他說:“過去煤炭的問題大家知道,冶金不是很清楚,這次才聽到。”

這3次調查研究,體現了陳雲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陳雲為國民經濟走出困境所作出的歷史功績,人民不會忘記。(蘇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