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周刊》圖文報導 盧溝橋事變

 

《汗血週刊》圖文報道 盧溝橋事變

在老雜誌收藏中,其中一部分為抗戰進步刊物。比如:1937年7月17日出版的《汗血週刊》、1937年7月30日出版的《國民》雜誌、1937年8月1日出版的《青年人》、1937年9月6日出版的《良友戰時畫刊》、1937年9月10日出版的《逸經·宇宙風·西風 非常時期聯合旬刊》等。

《汗血週刊》是時事新聞性質刊物,間雜一些隨筆和評論。1933年7月在上海創刊,1937年11月停刊,每週出版2期。一週2期近乎三日刊,雖然時效不如日報,但是深度強於日報。7月17日這一期的封面,醒目地印刷著3個繁體字“盧溝橋”,配以“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照片,宛平城照片有一行說明:“被日軍炮擊之宛平縣城西門”。整幅封面就像一張號外,也像一聲吶喊——“同胞們,寇深矣!”

封二也是一組照片,題為“廿九軍忠勇抗敵”。照片裡有宋哲元將軍高呼口號“與華北共存亡”形象,有29軍受閱後奔赴前線,以及炮兵陣地、重機槍陣地和單兵掩體等,顯現出同仇敵愾、力拒外侮的英勇氣魄。29軍將士的鋼盔很像禮帽,也有點像遮陽帽,四邊均出簷,防雨和防曬。

本期重頭文章為《盧溝橋事件的嚴重性》,5個小標題為“事件的遠因近因”“雙方衝突及撤兵談判的經過”“盧溝橋的軍事上之價值”“全國的憤激與中央的應付”“是中國人都應該有抗敵的決心”,文內附有一張7月13日的“中日軍對峙中的平郊形勢”圖。

說起來荒唐,由於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事件的“遠因”竟是“日本在華北的增兵”“在豐臺建築兵營機場”,好像“華北”和“豐臺”不是中國的地盤似的。“近因”則是日軍頻頻在盧溝橋周邊“實彈演習”,“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索”。後來還要求“撤兵談判”,並由“石友三部之保安隊接防宛平”……就算國民黨當局忍讓求全地以保安隊替代正規軍的條件也答應,但還是未能餵飽日軍的狼子野心,最終全面抗戰爆發。(雨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