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不一样的爱情

七种不一样的爱情

斯滕伯格爱情的悖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生理情绪上的着迷,也就是当有性感小姑娘从我们身边走过,不由自主的多看两眼,美其名曰“回头率”的那种感觉。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就像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感觉。虽然也有摩擦,但你始终会相信他们是不会坑自己的。

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比如:婚礼上主持人或牧师总是要说千篇一律的问那么几句话。——无论富贵贫穷,无论健康疾病,无论人生的顺境逆境,在对方最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离不弃,终身不离开直到永远吗?这就是承诺。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可以分为:

喜欢式爱情(亲密):既没有占有对方的欲望,也没有长相厮守的承诺。只是在一起很舒服。

迷恋式爱情(激情):例如:约炮,说句低俗一点的话“脱裤办事,提裤走人”。不照顾对方的感受,也不会考虑对方以后会怎么样。

空洞式爱情(承诺):很多政治性的婚姻是这样的。

浪漫式爱情(激情、亲密):很多的婚外情就是这样,都知道没有结果。但就是着迷,而且能保持一段不短的时间。

伴侣式爱情(亲密、承诺):大部分家庭会出现这种问题。比如:七年之痒的问题。虽然谁都离不开谁?但总有一种左手摸右手的感觉。

愚蠢式爱情(激情 承诺):实际是把约炮当真情。

完美式爱情(亲密 激情 承诺)这样的类型在爱情小说里屡见不鲜。

实际上在七种之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无爱式爱情(三样都没有)。这样算来,就是八种类型了。

按照斯滕伯格的理解呢。好像只有完美式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其他七种都不是。这应该也是很多崇尚爱情至上的人所认可的。

但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真的完美式的爱情那么好,是所有人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话,其他几种形式即使不消亡,也应该被极大的弱化。就像人类的尾巴,不需要了,一点点的就没了。但现实的生活中,其他几种形式仍然按一定的比例存在着。

如果能够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我重点想说的也在与此。

任何理论只要能够传承,必然有他的合理性。但也无法避免时代的局限性。

就像“开卷有益”这个词,以前可以说是至理名言。一位以前,技术落后,印刷书籍是很贵的。所以,乱七八糟的书是绝对不会印的。这就导致当时能看的书很少,而且质量也非常高。开卷自然有益。

但现在还适用吗?别说看书,就是全国出版书的目录,你也不一定看得过来。而且内容、质量也良莠不齐。看一些质量差的书,与其说开卷有益,不如说浪费时间。

当然,我不是全盘的否定斯滕博格理论。而是只将完美式的爱情无限推高,而贬低其他几种爱情形式。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喜欢式爱情

他们之间只有亲密感。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我曾经在一个单位上班。有两位中年师傅,男的离异,是那种比较老实的类型。女的长得比较丑,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未婚。

两个人没事就在一起,好像有着谈不完的话题。而且他们经常找一个私密的空间——那是一个废弃的仓库。一些老师傅都会背后议论,说两个人一定有事。

我当时的工作是统计员,我的办公室恰巧与这仓库就隔了一堵,说是一堵墙,实际就是一层中密度板。当时我也年轻,就想听听他们在干什么。于是,我就拿着一个玻璃杯扣在墙上(这是我在一部电影里学到的技术)。对面的声音听的清清楚楚。女的说自己因为相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而且总是家里外头让人嘲笑,为此而苦恼。男的讲的是,曾经的婚姻给他造成的伤害。接着,两个人相互开导,相互理解。

我听着那个泄气啊!本来是想上堂生动的生理课的。结果是听了一段同志间的纯真友谊。

好几次都是这样。我真不理解,“陈谷子烂芝麻”有什么好聊的。

后来有一些多事的人,看他们常在一起,本想撮合。但被男的拒绝了。他说,他们只是朋友而已。但后来,他无意间与我说了实话。“当朋友是聊天,当妻子是要“办事”的。但和这个女人实在“办”不起来。”

而找那女的谈,女的倒是同意了。但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不能和前妻的孩子走得太近,工资要全给她保管……这实际上就是要一种承诺,但男的根本就不会答应。

生活中仔细观察,不乏有这样的蓝颜知己、红颜知己。他们寻求的是一种亲密感。或者形容是可以喘息一下的宁静港湾。他们交流的内容,要么,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要么,是不方便光明正大说的。这就需要一个像亲人一样的人来包容他。

这里面其实还存在一种移情的反应。他们将对方都想成了他们现实成长经历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或者想象中最值得信赖的人。

这样的关系是很难发展为婚姻关系的。因为双方都不想承诺对方什么。在性方面也不会相互吸引。只是追求一种情感的宣泄或依赖而已。

就像我刚才说的故事。男的对女的没有性的需求。女方要的承诺男方也不想给。

这种类型,中年人偏多,而且,大部分都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他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这种出口不是性,因为中年人性能力已经在下降,性已经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更渴望亲人一样无微不至的体谅和关怀。但在这种互动中,他们不会给对方承诺,因为他们已经不堪重负,所以不想再背上新的负担。

但这种关系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一方面、他们没有超越底线,另一方面、确实起到了缓解焦虑的效果。

咨询中,我还接触过一个中年嫖客。他每周都去嫖宿。找的是一个年龄相仿,但长相一般的中年女人。其实凭他给的费用。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年轻,性感的。

后来他跟我说,他到那个女人家,有时候,并不发生性关系。就是谈谈心。图的是,让自己的心理舒畅些,能够在女人那里睡个安稳觉。

而年轻的女人只知道在床上应付完他,拿钱走人。这个嫖客非常迷恋在那个女人家的感觉。但他表示,肯定不会娶那个女人。因为他认为对方不干净。

亲密也有一定风险,因为亲密往往与信任有关。当你百分之百信任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是个百分之百的骗子,那你可就惨了。

我们需要亲密,也可以给予旁人亲情,但这需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亲密的基础在于互动。

而且亲密与承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一个是感性的体验,一个是理性的决定。千万不要混于一潭。亲密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但因亲密而被迫做出承诺,只会是一种负担,最终使亲密感降低。

迷恋式爱情

这种男女关系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这可能也是目前被主流价值观否定的一种方式。

就有人曾对我说过“没有爱的性,就是牲口交配。”

但这种论调有一个误区。时代在变,人们的关注点也在变。举个例子,当年在一个贫困的山区,计划生育很难推行,孩子年年超标。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后来村里有了电,生育率直线下降。计生干部非常不解,自己没做什么新的措施啊!

实际原因很简单,没有电,天一黑就没有娱乐活动了。只能“造小孩”解闷!有了电,接着就有了电视,电脑,手机。自然有了更多有趣的事要干。孩子自然就少了。

爱情也许也是精神生活贫乏的一种衍生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导致人们眼界开阔了,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以前,爱情也许是大多数年轻人最求的目标,但现在的精力可能会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所分流。

不是人人都需要那种海誓山盟的爱情。但不需要爱情的人,不一定不需要“性”。你可以将爱情捧上神坛,顶礼膜拜。但你不能用你的价值观绑架他人的意志,让他人接受。

其实,有些人更希望将“性”摆脱亲密,和承诺而独立存在。

我就认识一个中年的女性,老公是个富商,比她大十几岁。性能力已经不行了。于是她就在外面找了一个小帅哥。知道的人,都说她不守妇道。

但她反唇相讥,“四十来岁,就让我禁欲,这人道吗?”

这样的女性不会承诺与帅哥结婚。由于年龄的代沟也不会产生深厚的亲密关系。那个帅哥只是她的一个真人版“自慰器”而已。这种关系只是她生活的补充。

而如果她去追求完美的爱情,她就要撇下优越的生活,还要在容颜渐衰的情况下,要求一个她喜欢的男人,承诺和她长相厮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建立亲密。对于爱情至上的信徒也许可行,而对于其他一些人,从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来考虑,是极不合适的。

性本身就具有娱乐功能。在我的咨询中,也时不时的出现,约炮,换妻,甚至3p这样的个案。有些人也许定义这些行为放荡,淫乱。但如果单纯的将其作为一种游戏呢!

对于一些人,将激情、亲密、承诺集中在一起的完美式爱情视为一种档次,一种品味,一种追求。但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亲密、承诺就像一个包袱,让他们疲惫不堪。

而单纯的“性”对于他们只是一种调剂。费用低,时间短,消耗少,即无亲情的骚扰,也无承诺的负担。他们可以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精力用在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当今这个世界太精彩了。精彩到,时间显得是那样的宝贵,需要精打细算,不能浪费。

其实,同样是“性”,对于不同的人感受是不同的。就像我们一直说,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它高脂肪,高热量。但对于一个体力消耗巨大产业工人呢。

自己不认可的事,自己不去做就是了,但也没必要对他人的行为指指点点、品头论足。

我个人觉得,只要是在私密空间,不影响第三方,双方自愿并且不会给对方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满足这四条,应该是可以被允许的。

如果说到此,你还是不能够容忍“性”单独存在合理性的话。认为这是堕落。那么我们就换个思路。激情或者说性的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副产品。

就像我们常说的,“十人九痔”.但动物为什么没有痔疮呢。因为人站立行走,肛门向下。动物是趴着,肛门向后。

由于人类脑袋与身体的比例比动物大的多。为了托起人类硕大的头部,让自己更聪明,只能直立行走。代价则是痔疮。

痔疮是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利益时,付出的小小代价。性的开放也是如此。

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自己的爱好上,事业上,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爱情只有最基本的,原始的本能成分“性”,才能让他们稍微转移注意力。而将投入到亲密,承诺中的时间省出来,更好的享用这个社会;这是一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

但我下面想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激情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是痴迷于此,就不要在其他方面藕断丝连。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男人。独身主义,但不禁欲。所以经常约炮。认识个女的,三十五六岁,年轻,身材好。

后来,两个人就熟了,经常微信聊天,而且越聊越投机。一来二去,女的动了真感情,不顾一切了。女人动了感请,有时感觉和恐怖分子没什么区别。后来女方因此家庭破裂,赖上那个男的了。最后闹得不可收拾。

空洞式爱情

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纯粹的为了结婚为目的的交往。

男女互动中,单纯的注重承诺,有这么几种人。

第一种类型,他们没有激情,或被压抑;亲密关系建立,对于他们也是劳民伤财不合算的事。简而言之,他们没有这两方面的能力。这可能与他们幼年时父母的教育有关。

我见过一个小伙子,从小,父母比较冷漠。缺少亲情的互动。在性方面父母也只字不提。导致他长大后,无法与身边的的异性正常交流。看着同龄人一个个的结婚了。自己也着急了,费了千辛万苦才找到另一半。结婚后傻眼了。他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对另一半即没有更高的性需求,也不知道如何亲密。但总不能刚结婚就离婚吧。只能用承诺来作为补偿。

工资全交,家务全干,只想落一个“这小伙子真不错”的好名声。

他的妻子为此非常的苦恼,因为所有的事,丈夫都干了。但都是因为“应该干”,而不是“想干”。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前者的意思是,反正该做的,我都做了。没有我的责任了。这最终会使生活变成白开水。而“想干”则是出于爱妻子的动机。

第二种类型,这样的人生活在高超我(道德,良心)的家庭,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

父母要求严格,特别是在诚实守信方面。父母长时间的教育,导致孩子形成内化机制,也就是说,他的心里塑造出同样严厉的父母形象。只要做得不好,就会遭到心中父母的严惩。

孩子长大后,会通过这些承诺,来体现自己是个好孩子。

但这种承诺不会让人感到舒服。就像一个瓶子里放三种颜色的豆子。其中一种颜色过多时,意味着其他两种必然减少。一个人过于强调承诺会导致对激情和亲密的忽略。当对方提出质疑时,这样的人总会说“你有什么好抱怨的,我做的还不够好吗!”在他们的心里承诺可以代表一切了。

而且凡是这种类型的人,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那种承诺更像是对你的施舍。

第三种类型,这样的人不是不懂得激情和亲情。而是受过伤害。所以用承诺来代替。

我认识一位老兄,985大学毕业。后来成了一个科技部门的技术尖子。和自己的女友青梅竹马。但女友因出国与他分手了。那种决绝的神态,这位老兄一辈子也忘不了。凭他的条件完全可以再找个不错的。但他却找了一个相貌平平,学历不高的女孩。并对女孩很好,答应的事,言出必行。

其原因很简单,激情,亲情得到后失去,更让人难以接受。既然这样,我干脆就不要了,找个差的,我还对你好。这总没问题了吧!

还有一种承诺,与其说承诺,不如说欺骗。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面吧!一个男孩单膝跪在女孩面前。承诺“现在虽然什么也给不了你,但我真心爱你。将来我会让你有房子、车子、票子、给你最好的生活,让你成为最幸福的人。”

电视里好像竟是这样的情节。因为励志,所以很多人爱看。

我们曾经批评一类女孩子“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言论。但我想说,如果你一味的相信刚才那个单膝跪地小伙子的话,有一种可能你会在“自行车后座上哭”。

这种承诺几乎是空头支票。这里面有一种无奈的成份。在竞争条件不如身边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再不“画饼”就更没有机会了。

过于注重承诺的人往往会回避亲密。因为他有一个潜在的动机“我该答应的,都会做的。别再烦我了。”

而性方面他们也是会有的,但那与激情已经无关了。

“我之所以和你合法的发生性关系,是因为这可以证明我们是夫妻。这实际已经是一种承诺性质的“性”了。”甚至我见过最极端的情况,男人是通过手淫让自己勃起,然后再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的。想起来都感到可悲。

空洞式的爱情一定一无是处吗?至少对当事人不是这样。它与迷恋式的爱情有同样的好处,节省时间和精力。

当双方都需要一个家庭,以便让自己感到安全,但又想保留自己的独立空间,不愿意因亲密,激情而影响现有的生活质量,这种婚姻是适合他们的。

还有一个好处是,凡是过分承诺的人。往往在亲密,激情方面,要么有严重缺陷,要么受过严重创伤。这会使他们在见到异性时异常的焦虑,无所适从。而承诺则成了他们缓解心理焦虑,能够与对方互动的唯一渠道。他们一般也会很看重承诺,因为再丢掉它,就什么也没有了。

除非他们自己感到痛苦,否则,他们没有必要改变。只需要找到自己匹配的人就可以了。

我就见过一对这样的奇葩夫妻。男的有钱,想要个孩子,但对养孩子十分恐惧。而女方也喜欢孩子,并且认为照顾孩子是个乐趣,但对生存(钱)有着忧虑。于是男的承诺赚钱,女的承诺养孩子。

浪漫式爱情

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那些认为找到真挚爱情的第三者都是这种类型。为了这份感情,她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另一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她们看来,对于有真感情的人,承诺只是一种“做作”形式,毫无实际价值。

但这里面有一个先决条件,处于这种模式下的男女心理必须非常强大,自信。否则会闹出不可收拾的惨剧。

记得,以前我们在媒体上经常时不时的看到一个第三者与那个已婚男闹僵,一气之下给已婚男的孩子泼了硫酸的报道。这样的过激事件,大多不是因为物质利益的纠葛引起的。

开始的时候,第三者只是因为爱男人才和他在一起的,有激情,有亲密这已经让他们十分陶醉。也就不图什么干巴巴的名分了。但随着性得到了满足,随着亲密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女人开始越来愈痴迷这些。而越是痴迷,越担心有朝一日失去。这时她越来越渴望男人的承诺。这本来是她以前不屑于顾的。

但在这种浪漫式的爱情中,承诺是他们刚建立关系时,已经约定好了放弃的。于是女的就处于一种长期的焦虑之中。焦虑无法宣泄会产生愤怒。既然讲不出理来,就不讲理了。悲剧就出来了。

浪漫式爱情在于洒脱。而洒脱来自于没有承诺的负担。所以如果你寻求浪漫,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就像看电影,花钱就是为了找消遣,电影演完,曲终人散。别在那里磨叽没完。你什么也得不到。

浪漫的爱情需要技巧,也就是“火候”问题。火大了,就烧焦了;火小了,不熟。

这种浪漫式的爱情对传统婚姻是最有杀伤力的。因为他们好像该享受的都享受了,又没有各种责任来约束他们。

但他们的尴尬在于,他们会使一段传统的婚姻解体,但他们却不一定都愿意最终进入传统式的婚姻。

伴侣式爱情

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这是一种传统式的爱情模式。也曾经被认为最稳固模式。但这种关系里总感觉有一种理性的实用主义色彩。

现在的社会贫富分化。应了那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拽。”

条件不太好的人,如果想结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双方内心自卑,对婚姻考虑的比较现实,比较重承诺。并注重营造亲情。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收入是否稳定,身体是否健康,对家是否真心付出……”而激情则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种婚姻的稳定是建立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环境变了,可能就是最不稳定的。

我生于70年代,我们这个年代正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折期。那时候,我们的父辈贫富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的理念也是“媳份儿、媳份儿、每人一份”。能找到异性结婚就不错了。那时候,我们也想找章子怡,巩俐。哪找去啊!只能找那种,也许不太会激发性欲,但适合结婚的女人。婚后我们也会把精力都放在家里。渐渐的有了亲密感。

但随着改革深入,有一部分人发财了。然后出事了!

“男人有钱必学坏,女人学坏必有钱”其实男人有钱之前也不一定好。只不过没有机会。因为以前确信自己得不到,也就不想了。但现在可以得到了,以前压抑的激情的冲动一下子就喷涌而出。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离婚潮。

这样的婚姻结构稳定性在于外界的诱惑。就像一个乞丐,他天天经过一家五星级宾馆,但从来没往里看一眼,因为他知道这不属于他。

有朝一日捡了一大笔钱,陡然而富。他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那个他天天经过的宾馆。激情实际就是那个宾馆。

伴侣式的婚姻应该现在很少了,因为,随着80后,90后的成年。他们要求自由,张扬个性,一段没有激情的婚姻他们是难以接受的。

伴侣式爱情更多的寻求安全感,稳定,不喜欢折腾。我见过这样的一对夫妻,女的前夫死了,一个人没有安全感。男的离异,一个人生活,家里一团糟。两个人走到一起,承诺白头到老,平日里相互照顾。

这样的婚姻的关键在于对激情的要求不是很高。在这里我还要多说两句,每一个人都对性的渴求度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反对完美式爱情的地方。那种对于安全感,稳定需求远远大于激情需求的人适合这种婚姻。因为对激情的过于感兴趣,可能会影响家庭的稳定。因为激情的特点是追求刺激,追求的是新鲜。甚至是冲破禁忌的快感。

愚蠢式爱情

这是一种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这是有些年轻人非常痴迷的方式,而我恰恰反对的方式。性是短时间的生理冲动。而承诺是长时间的理性思考的产物。没有亲密的缓冲,这两者很难调和。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

曾经有个电视剧,两个初中生发生了性关系,女学生怀孕了。整个学校闹得满城风雨。在医院里,孩子生了下来。女生的父母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但女生却说,男生承诺过对她负责,爱她一生。而且还幻想着,男生跪在她面前,捧着玫瑰向她求爱的场景。

但等到的结果,却是男孩转学到了外省。再也不见她了。

现在明白家长为什么反对早恋了吧!孩子们认为自己进行的是纯真的爱情,可以长相厮守。

但当你具体问他们“你爱对方什么?”。

孩子就说不出口了。

我想起小时候在胡同里,几个大娘评价性感女孩的话“杨柳细腰,大屁股小脚。”这可能就是青春期的男孩喜欢的。他们认为女的一辈子都不会变。他的承诺也一辈子不会变。也就是他们将激情与承诺混淆了。

不只是青春期的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不时听到一些闪婚、闪离的报道。为什么闪婚?短时间内无法建立亲情,吸引双方的只能是激情。他们将激情与承诺等同起来,所以迅速的登记结婚。当激情很快消退后,两个人又没有建立可以依靠的亲密关系,这时发现承诺就是个笑话,只得离婚了。

但这种爱情就真的不适合存在吗?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谁能保证你们因激情在一起后,不会在对方身上看到另外更吸引你的特质呢!

这里的关键是承诺。也就是说,“你们如果适合,下一步怎么样。如果不适合,下一步应该怎么样”,都应有一个理性明确的思路。这时的承诺就变成了激情的矫正器。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无爱式爱情

没什么可说的了,激情、亲密、承诺,它三个因素都不具备。如果还能在一起,只能是利益了。比如:我想研究生毕业,就和博导在一起。相当女一号就和男导演在一起。……也就是说,无爱型可以与任何类型的人在一起。只要有利益。

电影,电视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大学时,一对男女确定关系,快要分配时,男的又被一个高官的女儿看上了。高官许以这个男孩锦绣前程。男孩经过长期的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与现在的女友分手。

我想说,那种情节只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剧情起承转合剧烈一点,以便吊观众的胃口。现实生活中我见过这种情景,根本就不是电视里的那样。从高官女许愿,到男孩做决定。前后没超过半小时。

作为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对这种行为当然不可接受。但一般无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些创伤。那种对爱的麻木,也许是一种自我的保护。对他本人未尝不是个好事。

很多人会质疑我的说法。“你咨询师是干什么的?你可以教他爱!让他体会从爱中得到的幸福!”

“你会让一头狼,来体会羊吃草的快感吗?”我呕心沥血,花费大量时间让一个无爱者体会到一点点爱的快感。而这种快感远远低于他在无爱时的舒适感。你觉得这是有成效的咨询吗?

有这功夫,我还不如告诉身边的人如何鉴别无爱者。

不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而是看他是如何表现的,特别是细节方面是骗不了人的。他说对你有激情,却没有一丝的生理反应;他说对你像兄妹,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来陪你;他对你承诺,但这种承诺根本无法兑现。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你就要考虑你身上是否有什么物质的利益吸引着他。

即使对方是个高级的无爱者,能够用一系列方法掩饰。但时间也可以慢慢的揭开他的面纱。

完美式爱情

它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斯滕伯格认为,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将完美式爱情当成极致,就像应试教育中的唯一标准答案。好像只要你努力最终会达到这个标准,而且是唯一伟大、光荣、正确的标准。

你可能以为三方面要素在你的爱情中都有,所以不会出现移情别恋的问题。但你是否想过,也正因为你身上三样都有,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你身上看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你被诱惑的可能性也越大。追求激情的人,在你身上看到了性感;追求亲密的人在你身上找到了依恋。追求承诺的人在你身上看到了未来确定的预期。

你成了众人追求的靶子。你要有多强的定性才能抵御这些诱惑啊!

即使你人品正派,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100分魔咒”的问题。这是我起的名字。当你考一百分的时候,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己自豪。

但接下来呢!你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再提高了。但稍不留神却会更低。你由此产生了焦虑。

我咨询过很多完美式的爱情,他们有时感觉更脆弱。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让人看着很舒服。但是有了一点瑕疵,就会让你受不了。

曾经有个书商,我们暂且叫他B吧。能赚钱,不花心,关心慈善,爱老婆。妻子也是温柔贤淑,通情达理。我们暂且叫她A吧!那是典型的完美式爱情吧。

一次B,参加一个图书博览会,遇到一个女作家。两个人一拍即合。一时乱了方寸,发生了关系。B虽有愧疚,但想,一个人在外地。没人知道。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但巧合的是,被A的闺蜜发现了。闺蜜的老公也是书商,而且很花心,所以闺蜜只要老公一出差就严防死守。但闺蜜雇的私人侦探恰巧将B也拍下来了。

更具有戏剧性的结果是,闺蜜并没有离婚。倒是B与A离婚了。

因为A说,虽然只有一夜情,但每想到此,心如刀绞。就像精心煲了一碗汤,色香味俱全。但不小心掉进一颗老鼠屎。即使是捞出去了,但汤实在是咽不下去。

为了A的感受,B同意离婚。但心情长期抑郁,每天也是对A牵肠挂肚。

我不否定完美式爱情,但这需要一定的档次,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也不是单靠努力可以得到了。就像老话所说的“买得起马,就得配的起鞍”享受完美的爱情,不但要双方都有追求完美的强烈愿望,还需要长期经营的耐力,抵制诱惑的定力,以及一旦出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实话,我比较反感“完美”这个词,因为在我的的印象里,它总是和强迫症联系在一起。除非你从追求完美的“自虐”中寻求到了快乐。否则还是80%完美可能更适合一点儿。

谈到完美,中国人与外国人在爱情方面同样的误导了大众。他们喜欢编造完美式的爱情。但这种爱情他们自己都认为有点悬。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想了相同的办法。与其梁山伯与祝英台婚后出轨。罗密欧与朱丽叶婚后家庭暴力,不如让他们在故事最后统统死翘翘。

即使侥幸活下来的牛郎织女,也让他们长期的两地分居。

这样既保证了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也避免了出现问题后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尴尬。

爱情就像自助餐,不同的爱情形式就像不同菜的“凉、热、荤、素”。吃他们之前,请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