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图为安吉县大里村


访谈:抓住生态宜居这个关键

——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文|操兵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浙江省安吉县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十多年来,安吉人把深邃的思想化作丰富的实践,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方式和路径。

大里村,深藏于安吉的茫茫竹海之中,是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山区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大里村一跃成为魅力四射的明星村。他们创造了立体呈现之美,美在宜居的外部环境、美在强劲的经济实力、美在文明的乡野之风、美在村民的幸福生活。其成功的密码何在,为了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桐城报记者深入安吉乡村,通过实地采访,透视端倪。为此,我们将陆续刊出对安吉县大里村党总支书记应忠东同志的采访实录,敬请垂注。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大里村景


这里是村容整洁,山清水秀的大里;这里是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大里。

大里村地处安吉南部,毗邻杭州市余杭区,辖区面积8.39平方公里,人口1124人,辖六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以竹为主的山区村。美丽整洁是大里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这里是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05年8月,省领导在安吉调研时曾说:“从安吉的名字,我想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想到经济发展的转变。”如今,这一切都已在人们的奋斗中化作了现实。

记者:应书记,作为省级特色精品村,你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起于何时?您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

应忠东: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从曲折中走过来的。安吉县深处大山之中,在上世纪80年代,交通条件非常差,又没有什么工业,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当时,县委县政府不甘落后,提出“学浙南,学苏南”,走“工业强县”之路。合着这个节奏,我们山川乡引进和发展了一大批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企业,如造纸、化工、印染、开矿等。90年代末,安吉一跃成为小康县。虽然乡镇工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到处都是矿山飘出的灰尘,竹乡山民连鲜笋都不敢放在外面晒;工业污水加上生活污水排量俱增,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清澈的河溪变成了酱油色,冒着浑浊的泡泡,就连母亲河西苕溪也不能幸免,我们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这样巨大的代价让人痛定思痛,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才是自己最大的优势。2000年,我们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开始走生态治理的路子。

接下来,首先是关停所有污染企业。过去,我们山川乡的造纸业和化工业发展得比较好,后来全部关掉了,包括我们大理村的广泰化工厂。第二个就是提出农药化肥大减量。严格规定山上一律不准打草甘磷等化学制剂。为了治理种植业带来的面源污染,大家开动脑筋高招迭出:为减少化肥施用,推进有机肥替代使用、大力推广沼液、缓控释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为减少农药使用,采取了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结合的办法,田里和山上尽量少用或不打农药。这些措施既是生态保护,也为村民增加了安全感。毕竟,漫山遍野打草甘磷对身体和环境的伤害都很大。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矿山烟尘污染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水体污染


记者:大里的村庄整治起于何时?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应忠东: 2003年,浙江提出“千万工程”。从那时起,我们就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抓手,在修复环境的同时,开始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历经拓展完善,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

概括起来讲,首先是发动群众,再就是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推动村庄整治、实施长效管理。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村干部入户征集群众意见


记者:这么说,村庄整治是行政推动的,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如何?

应忠东:的确,这项工作首先是由政府动议的。但是,村庄整治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最重要的是调动群众积极性。改善人居环境本来是件好事,却在很多地方遭遇窘境,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地方,为什么村民的冷漠与干部的热情形成“冰火两重天”。作为基层组织,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基于此,我们充分尊重民意,所以才能有序推进,最终把这件好事办成民心工程。首先,我们给群众讲清楚,环境整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给农民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那么,要不要整治、什么时候整治、具体在哪整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大家自己来决定。一般都是村民先投票、村里拿方案、县乡再配套。你一时不想搞也没关系,我们将示范点做好给你看。他一看,是真好,他就主动要求参加整治了。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高度认同,实施起来才会事半功倍。群众积极性很高,大家投工投劳,主动参与改善周边环境。只要人人动手,都把自家的门前屋后搞清爽,全村的环境自然会好。从那时起,我们始终把高标准整治抓住不放,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状况。

.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整治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整治前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整治后

记者:您提到“高标准整治”这个词,它的具体指向是什么呢?

应忠东:我所讲的“高标准整治”,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正是在这个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在村庄整治中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而不是搞“一刀切”,对于古桥、古树、古村落,我们采取“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保护,谨慎开发。对于村落和建筑,坚持因山就势、微观改造,保留了地域特点明显的山地人居。不搞大拆大建,遵循自然肌理,大树不砍、河塘不填、道路不截弯取直,尽量保留自然风貌和乡村符号。我们因地制宜,差异化整治。每个自然村利用村情原貌,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比如,我们的续目村重在体现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我们的罗仲村重在依托茂林修竹、飞瀑深潭成为原生态保护区。我们还保留了六七十年代的部分建筑和大会堂,这些遗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这些遗迹诉说着村庄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它们构成了开展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正如你看到的,大里的自然村庄,大多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白墙黑瓦的民居依山而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好一派田园风光。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大里村大会堂建于1973年

村庄集聚是要“有所作为”的,我们通过“三改一拆”完成了村庄蝶变。一方面,我们帮助村民改厕所、改厨房、改畜圈,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下大力气以拆腾地。现在条件好了,村民家家都有车,如果不拆的话,你连车都没地方停,还谈什么宜居呢。如果没有拆出空间来,村庄就集聚不了。为此,一户多宅的全部要拆完,乱搭乱建的全部要拆完,这样才能腾出场地,让村民拥有更多的公共空间,包括我们的旅游业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这些地方都要把它腾出来。我们梳理村庄肌理和街巷空间,把统一建筑风貌落实到整治提升全过程,全面推广特色农房建设样式图集,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率达到100%,实现了村庄风貌的有效管控。我们将太平溪两侧的鸡棚、猪棚和辅房全部拆除,整理出了清清郎朗的山水空间,美丽的景色顿时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也引来了仙龙峡漂流、零碳营地、山茶花基地等项目的入驻。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河道整治后的清朗空间


当然,我们绝不是想到哪干到哪,而是在规划引领下有序推进。这是我要特别向您说明的。

这些年,我们以“村庄规划”为抓手,通过产业调整、环境美化、发展生态旅游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的田园风貌;我们把村庄建设、生态景观、农耕文明等元素整合在一起,使生活空间与自然山水和谐共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整治后的村头小景


记者:从美丽乡村到生态宜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做好哪些工作?

应忠东:说到生态宜居,首先,我要生活在一个干净祥和的环境中,如果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那就不好了。因此,要想宜居,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一个是长效保洁,卫生一定要搞干净;第二个是管好污水。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整治后的村头小景


为了促使长效管理标准化,我们安吉县政府与复旦大学开展合作,共同组建了美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编制了涵盖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等4大类、28个子项的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常态化管理、动态化考评。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专业化、规范化的程度上来。

我们大里村346户人家,每家每户的污水全部都是纳管的。从2014年起,我们开始搞垃圾分类;到了2017年,实行了垃圾不落地。现在你出去瞧瞧,根本看不见垃圾桶,因为村民的垃圾都实行定点定时投放,保洁员会定时上门收集。每天上午7点半以前,垃圾清运工将村内主干道上的垃圾箱全部运走并清洗干净;到了下午4点半,他们将垃圾桶放回原处。垃圾分类智能终端正式投入使用后,村民可刷卡分类投放垃圾,依照投放率可以获取奖品。现在,如果你说还有谁家垃圾堆在那无人问,不可能!没有人会那么做。

以前是村里组织搞卫生,费时又费力。现在我们利用市场机制,实行了全面的物业管理,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村里不再插手这些事情,我们和村民一起负责跟踪监督保洁质量。这样一来,村庄环境更加整洁了,它使美丽乡村实现了从“建”到“管”的跨越,也使干群关系越发融洽了。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山道旁的垃圾转运站


不管何时来,大里呈现给你的都是一幅诗画田园的美景。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诗意的栖居。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乡长陈锦伦禁不住由衷感慨道,没来之前我觉得自己那里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出来走走看看才发现你们这里更美!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罗仲村道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林清轩农场


开始时你问我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现在我来回答你。

我想,如果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那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咱们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当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物质追求得到满足后,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就会成为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我理解的生态宜居不是纯粹的乡村建设,它是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它是现代文明和自然生态的融合。


看点|访谈:一个村干心中的乡村振兴(一)

应忠东(右)接受桐城报记者专访



注:部分图片由大里村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