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桐城|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看桐城|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文|王孝峰 來源|桐城新聞網

1978年,那是一個春天。

一聲春雷從北方傳來,大地在沉睡中甦醒,扶犁的泥腿子、湖上的艄公、山中的樵夫,就像春筍一樣,迎接新希望,他們抖落身上的泥水,在自家辦起了油石、刷子、毛筆、雨衣、修配等廠子。時陰時晴的天氣,像倒春寒一樣,在“割資本主義尾巴”聲中,讓創業者提心吊膽。

寒冬終會過去,1983年,紅頭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出臺。春風退寒流,野草競春芳。縣委、縣政府專門出臺了“一號文件”,為1300名推銷員披紅掛掛彩授獎“正名”,為企業生產、為經營者身份、地位了定調。“咬定青山不放鬆,風吹浪打不動搖”,40年堅持工業立市由此邁出第一步。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

一位偉人在南海劃了一個圈,發展個私經濟的風潮席捲南北。聰明的桐城人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遇,讓那些小刷子、小袋子、小蓋子走俏市場,形成了桐城包裝印刷、機械加工、羽絨製品、建材化工、橡膠製品、制蓋制刷和農副產品深加工七大支柱型行業。其中鴻潤、丹鳳、金光、美祥集團成為全國同行業的“單打冠軍”,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一園一品,桐城有了鋪天蓋地的樹林,也有了參天的大木。“高橋速度”在這裡誕生,桐城坐上全省工業縣市“五強”的寶座。


看桐城|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1997-2000年間,春之鼓在改革中擂起。

桐城出經驗,八方人皆知。1999年,中央才確立了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而1997年的桐城,借鑑高郵經驗,率先在江淮大地走出一條產權和股份民營化的企業改革之路。通過整體轉讓、拍賣、出售、租賃、託管、剝離、摘牌、換帽等方式,上千家鄉鎮企業,一夜脫胎換骨,成為民營企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改革讓桐城優化重組了生產力要素,創造了上百個國家、省級、市級“名牌”產品,打造了全國知名的六大生產加工基地,建起“一區十園”,創建了七大產業集群鎮。民營企業至今仍然支撐著桐城經濟的一片藍天。

1978—-2018年,春之歌在改革、開放、創新中唱響。

高端、綠色、智能、精品、現代化,是智能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標誌,“創新、創意、創智、創造、改革、開放”是它們騰飛的土壤和搖籃。桐城已把目光盯在千億級規模新興產業集聚區、戰略性新興集聚發展基地、高效優質服務上,全力推動鑫美芝液晶顯示器模組、中建材、C13富集氣體等一大批“高、大、強”、“遠、精、尖”項目落地、開工、投產。省、市級技術中心、院士和愽士後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獨立研究院等工業強市的後盾,正在為桐城工業插上創新的翅膀!


看桐城|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1978年,桐城一地公社和生產大隊辦集體企業只有70家,產值269萬元。40年後的今天,桐城工商企業9221家,其中規上企業435家,工業產值達649.2億元,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04家、5億元以上的18家、10億元以上的4家。1000萬元以上的納稅大戶34家、500萬元以上的71家、100萬元以上的248家。2017年桐城實現財政收入26.4億元、工商稅收22.5億元。

在《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的框架下,桐城展開了創建“百年企業、百億企業、百家名企、百億項目、千億產業”的新藍圖,桐城工業的“春之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下一程,必將再出新韻、再奏強音!


看桐城|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看桐城|桐城工業的“春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