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出自主產權的腫瘤診療界「AlphaGo」 它是醫生好助手嗎

2018-09-23 10:0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沈聽雨

浙江推出自主产权的肿瘤诊疗界“AlphaGo” 它是医生好助手吗

人工智能和腫瘤醫生之間互相對決,誰能取勝?9月22日,在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18年CSCO年會上,由浙江海心智惠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合作研發的腫瘤智能診療系統正式亮相。

這場“人機大賽”,正是海心智能診療系統與參會腫瘤醫生之間的比賽。海心智能診療系統收到挑戰病歷後,立即回覆了規範的智能診療方案,其精準度和速度得到了在場專家們的一致認可。

現場,全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李進教授,全國臨床腫瘤學會秘書長江澤飛教授,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蘇展教授、袁瑛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殷詠梅教授,浙江省腫瘤醫院王曉稼教授等參與了點評。

海心智惠公司負責人李穎贇表示:“在‘AI+醫療’的環境下,希望該系統能幫助緩解中國腫瘤患者求醫問診的難題,讓他們看病更放心、治療更安心。”

腫瘤診療界的“AlphaGo”,輔助專家幫助更多患者

癌症被稱為眾病之王,一直牽動著社會的疼痛神經。目前,患癌人數不斷增加,專家資源卻供不應求。

作為癌症患者家屬,李穎贇也曾經歷過求醫難題,從自家門口的醫院層層往上,最終找到了知名專家看診。當時,專家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如果一開始換種方式治療,效果會更好。”

為了讓更多癌症患者能夠及時得到規範的治療意見,2017年底,李穎贇及其團隊與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各癌種的權威專家展開合作,共同研發了CSCO-海心智惠腫瘤智能診療系統。

人工智能不知疲倦、不受干擾,其深度學習、大數據處理、超強運算等能力,將直接應對癌症治療極高的複雜度、極快的更新速度,以及千變萬化的患者病情和醫療資源不平衡等問題,為腫瘤規範診療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打開“海心抗癌”APP,錄入癌症患者的基本信息,選擇癌症種類,輸入檢查記錄、手術記錄、病理診斷等病歷詳情後,海心腫瘤智能診療系統就能基於詳盡的癌症知識圖譜,進行自動分析並給出智能診療方案。

浙江推出自主产权的肿瘤诊疗界“AlphaGo” 它是医生好助手吗

為了讓智能系統的方案得到更高級別的把關,系統出具的診療報告還會由專家再次審核,補充相關意見並署名後,才會被反饋給患者。”李穎贇給記者看了一位諮詢直腸癌的患者最後收到的治療建議,其中共包括推薦精準方案、專家補充意見和檢查建議三部分。在檢查建議中,還寫明瞭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做的各個檢查項目,非常詳盡。

據悉,目前海心腫瘤智能診療系統已經與全國多家醫院的知名癌症專家進行了合作。如:全國大腸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蘇展教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東方醫院李進教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秘書長、解放307醫院江澤飛教授,全國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全國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人民醫院殷詠梅教授等。

李穎贇表示,為了讓更多患者能夠得到更規範的治療方案,每位專家都會抽出時間,針對自己擅長的癌症種類,幫助人工智能系統進行不斷優化,審核系統給出的治療建議,並及時反饋給諮詢的癌症患者。

目前該診療系統共開放了胃癌、直腸癌、結腸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六大癌種,可以覆蓋全國約65%的癌症患者。預計到2018年底,還將增加肝癌、頭頸腫癌兩種癌種,擴大為八個癌種,將覆蓋全國85%以上的癌症患者群體。

醫學技術強強聯合,推動中國臨床腫瘤治療規範化

李穎贇告訴記者,海心腫瘤智能診療系統的研發,除了希望癌症患者都能及時獲得大專家的治療意見外,還希望能夠助力推動中國臨床腫瘤治療規範化。

這也是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一直致力在做的事。由於意識到我國腫瘤患者總體五年存活率低於歐美的原因,與腫瘤診療過程中存在大量不規範決策有關,因此,自2016年開始,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正式推出CSCO指南,到2018年,CSCO指南保持每年更新的速度,已有胃癌、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腎癌、肝癌等12個癌種的治療指南。希望它們能夠指導廣大基層醫生掌握腫瘤診治標準,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最大化獲益。

海心腫瘤智能診療系統,就是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推出的各類癌症診療指南為依據,融合各癌種權威專家的多年經驗,兼顧中國臨床實際情況等因素綜合研發,以助力提升中國臨床腫瘤治療的規範化和精準化。

搭建好了基本框架後,還需要學習大量病例並不斷沖刷、調優,才能讓智能診療系統給出最佳治療建議。海心智惠把這一過程比喻為新藥研發,並進行了臨床一期、二期、三期的驗證。

這期間,醫學團隊與人工智能技術團隊緊密協同,醫學團隊負責整理過往的典型病例,技術團隊則在隱去患者信息後,進行大量調試。打個比方,將某位癌症患者的病情上傳至診療系統,在系統給出治療意見後,再與實際治療記錄進行對比。結果不一致的地方,會被反饋給醫學團隊進行原因分析。這樣不斷反饋、沖刷,循環往復,直至結果一致。

同時,醫學團隊每個月還會蒐集國際、國內最新的癌症學術進展成果,並按季度交給專家審核。一旦某項癌症診療成果得到了專家們的共識,也會被更新至智能診療系統中。李穎贇告訴記者:“未來,還將開設合作專家臨床試驗板塊,裡面會有一些關於癌症治療的新方案嘗試。如果有符合新方案治療的癌症患者前來諮詢,也會將其放入診療建議中,供患者自行選擇,是否願意接受新方案治療。”

江澤飛用“智能導航”來形容這一系統。他表示,“正如智能導航已經大大減少交通事故和違章,腫瘤智能診療系統也可以減少癌症治療中的違章和交通事故。”

李穎贇說:“我們希望以來諮詢的癌症患者為對接平臺,醫生能在人工智能系統的協助下,更好更快掌握最新的癌症診治標準,並有所學習提升,患者不用受車馬勞頓之苦就能得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據悉,在系統試運行期間,這套智能診療系統就已經多次發現患者在當前治療過程中存在的疏漏並及時提示,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治療隱患。

曾有一位來自麗水的結腸癌患者,接受完結腸切除術,正準備接受術後輔助化療時,前來智能診療系統進行諮詢。“這時候,系統發現該患者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進行完善的轉移灶排除評估,這很可能會導致整個治療方向的偏差。”李穎贇說:“好在經過提示,患者在當地的主治醫生及時補做了相關檢查,為他的後續治療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促進中國臨床腫瘤治療規範化並非朝夕之事,有時候也會遭到部分醫生的牴觸。李穎贇也曾向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專家們表達對現狀的疑惑和無奈。他一直記得,那時專家對他說的話:“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用各種方式,盡全力幫助患者給出正確的治療意見。每幫助一名患者,就是臨床腫瘤治療規範化前進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