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擔當高氏家臣,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險無生還!

孔子擔當高氏家臣,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險無生還!

來自網絡圖片

孔子初次到齊國,人地生疏,首先要尋求立足之處,進身之託。為此,孔子一行到達齊都城以後,就投奔了高昭子(張),在高家棲身。為了便於在高家長住,博得高昭子的賞識,孔子還做了高昭子的家臣。

高氏是齊惠公的後裔,從齊襄公時期就開始與國氏同為卿,為齊國最有影響的執政貴族之一。 雖然高氏在與其他執政大夫、公室後裔的派系鬥爭中不止次的遭受損傷,但是直到齊景公晚年,仍是齊國最有權勢的大家族之一。高張是齊景公身邊的重臣。儘管這時田氏(陳氏)成為寵臣,勢力不小,高氏仍大權在握,得到景公的信任。景公晚年病重時,還“使國惠子(夏)、高昭子立茶,置群公子於萊”,將高張作為託孤大臣。孔子取得高昭子這種人物的關照賞識,自然是背靠大樹好乘涼,會為他在齊國立足以至嘗試從政行道提供不少方便。

孔子擔當高氏家臣,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險無生還!

來自網絡圖片

孔子以高氏家臣的身份,比較便利地熟悉了高氏家族成員、其他家臣,與他們建立了各種關係,瞭解了高氏家族的一些情況。於是通過高昭子的介紹和引薦,孔子得以結識齊國的一些執政卿大夫,與他們有所交往,因而擴展了人際關係網絡,提高了聲譽,增大了在齊國的影響。隨著孔子在齊日久,與上下左右各種人物的交往,不僅逐漸加深拓廣對齊國曆史的瞭解,而且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摸到上層決策圈的一些內情,為孔子對症下藥,提出針對齊國具體國情的政見打下基礎。

最重要的則是以高張為媒介,“通乎景公”。那時候,外來士人要想通君干政,往往需要先找到門第合適、在國君身邊的人員作為依託,通過所依附者的引薦介紹,才能被國君召見。國君觀察從外地趕來謀求出仕從政的人,往往要先看他所依附的主人怎麼樣,經過一番考察才會確定是否召見。孔子依附高張,經他介紹引薦,終於獲得被齊景公召見的機會。

孔子擔當高氏家臣,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險無生還!

來自網絡圖片

孔子投奔高昭子給他在齊國立足嘗試從政提供了便利,卻也使孔子一到齊國就陷人派系傾軋之中。在齊國卿大夫專權的形勢下,公室內部各派系、同姓異姓執政大夫等派別矛盾錯綜複雜,明爭暗鬥,甚至大動干戈,相互火併。齊桓公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因爭奪君位而引起宮廷內亂達14年之久。諸公子各置黨羽,網羅武勇亡命之徒,骨肉相殘,戰亂頻仍。五子爭位的動亂不但使齊國霸業遭受很大破壞,而且導致公室漸卑,一些士大夫以國君的親信寵嬖而執掌國柄,以至廢立國君。齊惠公即位以後,崔杼獲寵,開始崔氏專政。

惠公死後,國氏、高氏恐受崔氏逼迫,驅逐崔杼,崔杼逃往衛國。靈公八年內訌又起。靈公聽信聲子讒言將鮑牽施行刖刑,放逐高無咎。無咎奔莒,其子高弱在盧(今山東長清西)地叛變。同年冬,靈公以崔杼為大夫,又命慶克為輔佐,率軍攻盧。國佐聽說國內發生內亂,便從伐鄭前線率軍返回,前往盧城,殺死慶克,並據谷邑叛變。靈公設計殺死國佐,宮中大亂。靈公又派人殺死國佐之子國勝,國佐的侄子國弱逃到魯國。後來靈公雖召國弱回國繼承國氏宗嗣,卻同時以慶封為大夫,命慶佐為司寇,主持齊國國政。靈公多內寵,聲姬生子光,立為太子。其妾仲子生公子牙以後,託付給最受寵的戎子,而戎子要求靈公立公子牙為太子。於是靈公便廢太子光而立公子牙為太子,命高厚輔佐,任命太監夙沙衛為少傅。靈公病重,崔杼卻廢公子牙而立公子光,是為齊莊公,並且殺死戎子、夙沙衛、高厚等人,籍沒高氏全部財產,獨攬齊國國政。

孔子擔當高氏家臣,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險無生還!

來自網絡圖片

六年後,因莊公在伐晉問題上沒有接受崔杼意見、與崔杼妻子棠姜私通等原因,崔杼殺死莊公,立莊公異母弟杵白為君,史稱齊景公。崔杼自任國相,由慶封任左相。慶封借崔杼之子間發生爭奪嫡長子繼承權鬥爭的時機,消滅崔氏,獨攬國政。慶封的行為引起公族、國人的不滿,欒氏高氏及陳須無、鮑國等起而策劃消滅慶氏集團,慶封失敗,逃亡國外。

景公十六年,陳桓子利用欒氏、高氏和陳氏、鮑氏之間的矛盾,挾制景公,掀起驅逐欒氏、高氏的政變。陳桓子利用謠言煽動對欒、高的仇恨,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攻伐欒氏、高氏,欒高氏逃亡魯國,陳氏、鮑氏瓜分了欒、高二家的財產。此後陳氏,高氏、國氏等派系仍然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在齊國各派系相互傾軋的形勢下,孔子投奔高昭子,並且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便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不論孔子是有意還是無意,都無法超脫出來。因此,後來便有齊國的大夫要加害孔子的事發生,險無生還,但未成功,於是孔子“接淅而行”,不得不慌忙逃離齊國。

孔子擔當高氏家臣,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險無生還!

來自網絡圖片

在此小編覺得有點疑惑,孔子被裹挾到派系鬥爭之中,為什麼不明明白白的站出來,說明清楚自己的界線,而選擇急忙逃離,那樣陳氏,和國氏等派系,甚不是更加懷疑孔子在其中有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