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传家 担当立人——杨家将文化的时代传承

“杨业归宋”“天波府风云”“血战金沙滩”“战死二郎山”“情定穆柯寨”“穆桂英挂帅”“杨文广征西”……杨门虎将,一家四代,满门忠烈,戍守北疆,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杨家将的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可说到廊坊与杨家将文化的深厚渊源,却鲜为人知。

以武传家 担当立人——杨家将文化的时代传承

2016年6月,首届杨家将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杨家将《杨端嫡传族谱》举行了发行、赠送仪式。至此,杨家将与廊坊的渊源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北宋苏辙曾赋诗,表达对杨业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杨万金,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会长、北宋杨家将杨业第36代嫡孙,1963年出生于安次县北史家务乡许各庄村(现广阳区北旺乡许各庄村)。他这样描述杨家的家风:“忠勇爱国、清白传家、担当立人”。

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大隐隐于市的杨家后人。

以武传家 杨家后人思忠魂

杨家世代练武,恪守仁义礼孝,以武传家,不忘家训。

杨万金是隐藏在民间的武林高手,“传统武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此拳君子方可授,滥传小人罪非常。”2012年,他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李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承人。

农历八月初的田野,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许各庄村一处小院落里,满架的丝瓜已过了挂满黄花的时节,绿油油的丝瓜泛着成熟的颜色。就在小院里,坐落着杨家将的武院和画院。

“哼——哈——”满院斑驳的影子里,几个精神抖擞的男孩正在习武,一袭黑衣,抬头,挺胸,塌腰,一招一式,刚武有力。这场面,让人仿佛看见了当年杨家先祖的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的风采。

几年前,杨万金办起了武术习练班,专门教孩子们习武。

以武传家 担当立人——杨家将文化的时代传承

9月3日清晨,杨万金带着徒弟们练起了杨家枪法,儿子杨艳梁也在其中。出身武术世家的杨万金自幼习武,“我们虽是武人,但不能没有文化。为此,我们同时办起了画院。文武双全,忠孝两全,这是杨家的祖训。”入得一间平房,墙上挂一柄宝剑,书柜内珍藏关于杨家将文化的各类书籍。一杯清茶,一本家谱,成全了杨万金的家国情怀。

杨万金介绍,2016年6月,首届杨家将文化旅游节上,杨家举行了《杨端嫡传族谱》发行、赠送仪式。从此,杨家将文化成了廊坊的文化标志之一。该族谱作为记录杨氏一脉的重要证据,对于研究杨家将这个军事家庭的发展沿革有着重要的佐证意义。

杨万金表示,许各庄村70%的村民是杨家将后裔。此前,由于种种原因,该族谱一直秘而不宣,除家族历代核心成员外,就连多数杨家人也终生不得见。

沿着族谱记载回溯,杨家将先祖是东汉名士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反腐,杨氏谱系世称“四知堂”;自唐朝播州宣慰使杨端为始祖,北宋杨业、杨延昭忠义传天下;及至明朝,杨家将后裔杨政及其子侄随朱元璋开国建功,被誉为“一门五虎”,封地于天津武清,称为“瀛西杨家将”。

研究“瀛西杨家将”多年的陈景山介绍,杨氏“五虎”中的第五虎名叫杨芳,其后人杨皋(杨业21世孙)于嘉靖六年率军抵御鞑靼南侵,不幸战死沙场,还被鞑靼斩去头颅,时年61岁。因首级无寻被御赐“金头”(以石刻头,涂以金粉)接于体上,葬于其封地武清以西,也就是现在的广阳区界内。其子孙在墓北落户,渐成村落。

据传此处有一村,名许各庄,彼此相距很近,多年后连成一片,这便是许各庄杨氏的由来。

许各庄杨氏历经数百年繁衍,如今族人数十门支。据族中老人回忆,杨皋墓地就在该村南不远处,坟茔高大。据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出土一具石雕人头,但很快被重埋地下,不知所踪。2013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杨氏宗亲曾聚于此,祭奠先祖。

因敬慕先祖忠勇大义、清白传家的精神,许各庄杨家将后人近年来对弘扬杨家将精神做了大量工作。

杨万金说:“杨家将精神不止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杨家将后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这种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碧血忠魂 杨令公埋骨香河土门楼村

“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9月8日,正值“白露”时节,车辆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路过即将开镰的大片玉米地,眼见劳作的村民和村口那不怎么洁白的羊群,便来到香河县五百户镇土门楼村。

村西南有个小篮球场,当地村民指着南边一片田地说:“杨令公应该就埋在那一片儿。”据介绍,过去这边有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丘,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推平了,所以现在只有村里的老人能知道个大概方位。

“虽然杨令公茔塚的具体位置尚难确定,但他埋骨香河的证据却越来越充分。”香河文史研究专家、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理事马国栋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多年研究分析和考证,“在小说戏文里,杨令公被奸人陷害孤军无援,最后撞死在李陵碑。但这并不符合史实。”

马国栋介绍,据宋史记载,当时杨业见无人接应,率军力战,受伤被擒,不食三日死。另据《辽史》记叙,杨业败俘陈家谷后绝食而死,辽人割其头颅传于军中以振士气。辽萧太后敬其忠勇,命按辽人习俗将其尸身火化入坛,葬在古北口(今北京密云界内)。当地现存有杨令公祠。

然而,马国栋根据多年研究推断,杨令公真正的埋骨地其实在香河。“从元代开始,孟良盗老令公骨骸归宋的曲艺表现就经久不衰。”马国栋多方查阅史料发现,《山西历史文化丛书》在杨家将遗迹中记载,杨令公墓在河北省香河县南一公里处,相传杨业葬于此。在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及民国年间的《香河县志》中,都有“杨令公墓在城南一里”的记录。北宋《杨氏祖谱》印证了此说法,提到杨业“墓在香河县南,距祖杨球公墓地北八里,大枣树林中。”

边关战道显忠勇 杨六郎镇守三关16年

“宋营离此路途远,快马加鞭一夜还”,这是京剧名段《四郎探母》中的一句唱词。当时两军对峙,边境线上的缓冲带有多远,无法凭一句戏词推断。

如今的益津关位于霸州市区,周边一片繁华。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狼烟四起、战火纷飞。

马国栋介绍,宋辽战争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事集中在陕西、山西附近,第二阶段主战场转向冀中。平原地区无天险可据,于是今天霸州的益津关、淤口关和雄县境内的瓦桥关,就构成了宋辽边境上的重要防线,这就是杨六郎镇守的“三关”。

话得从北宋时期说起。当年,北宋朝野上下一直在想方设法收复被拱手相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后来,宋朝经过浴血奋战,与辽国签订澶渊盟约,虽然没有完全收复十六州,却也得到了关南十县,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战绩。然而,这一平原上的边关,对于抵御善于马上奔袭的大辽,却仍然是一道敞开的大门。

为加强防守,当时还修筑起一道“地下长城”——从永清县绵延到雄县的宋辽古战道,方向基本与三关防线平行。

河北地区北望大草原,南接中原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防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在霸州、永清、雄县等地,发现了这座千年前大规模用于军事防御的古战道。

在益津关旁边的一个入口,进入古战道,先是感觉一股沁凉之气袭身,待眼睛适应了昏暗光线,才发现别有洞天。古战道呈穹形顶,全部是砖石结构,里边设有议事厅、兵器室、粮草处,更布有迷魂洞、藏兵洞等重重机关。

廊坊市永清县古时为宋辽边界,与宋辽战争文化相关的村街众多,这些平常的村庄,曾经飘荡金戈铁马的硝烟,留下很多遗迹民俗,形成悠久的边关文化。

2016年央视《老故事》栏目以《杨家将——以武传家》为题,报道了杨家将后人后人杨万金以武传家的故事。自从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会长成立,传承发扬杨家将文化成了杨万金心头最重的事。

“杨家将文化研究远非祭祖这么简单,而应从历史文献、文物考证、家族脉系、区域研究成果互通等方面来梳理、厘清,让杨家将在廊坊的历史印痕更加清晰。”杨万金将杨家将文化研究与发扬光大当成使命。

2014年4月成立的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系国内第二家正式注册成立的杨家将文化研究机构。

杨万金说,杨家将文化研究将继续在“求真、致用”上努力,文物发掘、理论建立与遗址修复相结合,以做到城市发展步伐与历史文化的完美对接。

除了研究杨家将文化,杨家将文化研究会还组织了多项文化活动。2013年清明节,廊坊市广阳区许各庄村杨家将后裔祭祖。2014年4月25日,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成立。2014年10月,编印《杨家将文化研究》。2016年6月,廊坊市首届杨家将文化旅游节举办。

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将整合各种资源,推进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筹建杨家将小镇、杨令公纪念馆、杨家将文化广场等特色景点,将打造由北而南纵贯廊坊全境的杨家将文化旅游带。(记者 闫玮 张泰源 编辑 李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