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賈平凹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恆少Jacky


吃喝不愁自然溫柔,生存環境惡劣必然殘忍。在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之下,誰擁有的生存資源越多誰也就越安然自由。


富人為何慈祥呢?就如同功成名就的大企業家都會搞慈善一樣,因為,沒有誰的錢一開始來的就容易且公正。經歷過人生的至暗時刻與黑幕的人更加崇尚生活的公平與公正,富人搞慈善一種是追求精神上的成就分享,一種是對曾經的過錯進行贖罪,都是帶有精神目的的。


那窮人為何殘忍呢?我們都知道富人少窮人多,自然,窮人想在萬千競爭者當中掙得一席之地以保生存,必然會無所不用其極。爭物質需求的人比爭精神榮譽的人更加殘忍,這就是生存,要比精神追求條件更加苛刻,就如同高考一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誰又想被擠掉呢。
歡迎關注讀聞世界,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前沿探索,地外文明以及最新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


讀聞世界


我是一個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靠自己的體力掙些辛苦錢養家餬口,因此我沒有時間去查看賈平凹老師是否說過“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

在此我想問一下讀者諸君,你們眼裡的窮人和富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的人算是窮人?什麼樣的人算是富人?你們所說的窮和富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窮富?今天在悟空問答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是窮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們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你是容易殘忍的窮人還是常常溫柔的富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裡這樣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大管家管仲這樣說。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閣序裡這樣說。

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民以食為天,雖然我們那時候很飢餓但並沒有貪婪地連奶瓶都給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滿足。

窮富善惡來自於後天的環境影響,也來自於自身的修為。

剛結婚時正值國家一窮二白的困難年代,那時候農閒,農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學佛,有的人去教會聆聽主耶穌的福音,然後又餓著肚子回家生火煮飯。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在自家的小院子裡靜靜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麼。

父母回到家裡慌忙點香敬供灶神菩薩,祈盼鍋裡的玉米糊糊能變成大魚大肉。

年輕人要樂觀得多,妻子邊唱邊跳地走進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門口一臉苦逼相,就過來摸著我的腦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愛心寬……”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這兩句歌詞至今都會唱,而且我只聽妻子唱過一次。記得當時我對妻子說我餓不想聽,我的恩主呀快點燒火煮飯吧。

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談什麼信仰豈不是笑話?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不對。

不知道我現身說法能不能改變讀者諸君對這句話的看法?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被老師汙陷寫反動標語,要不是年齡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師因為破案有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縣教育局平步青雲,事隔多年我沒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買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銀行作套每季要還六千多元的利息,我還是沒有去找他們算賬,靠自己辛苦搬磚一點一點還完了幾十萬房貸。

我為了還房貸找中介準備出國搬磚,臨出發時媽媽癌症晚期沒去成,經商議中介同意返還部分中介費兩萬多元,但後來一分都沒有退給我,我仍然沒有找中介開撕,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車皮的磚掙一大筆錢了。

如果按“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來理解,可能我就應該是一個窮兇極惡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沒被困難擊倒也沒有被困境干擾,快樂陽光地活著,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無論在哪裡,我都保持著與身俱來的正直和善良,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在舉步維艱的生存環境裡,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窮過,只不過暫時困難,我沒有去偷去搶去騙去向你乞討,你怎麼會認為我窮呢?

不能以窮富籠統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頗!

都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倉廩不實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窮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何以談溫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從一無所有而發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養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過來的。人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而且窮人也有溫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竭盡所能捐資助學的愛心天使們。

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門恩怨類電影電視裡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們。

大家熟知的石崇鬥富草菅人命的故事,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富人們的溫柔?

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吝嗇鬼的形象,他們都是有錢的地主或是上層階級,他們往往比窮人更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剝削勞動人民。比如潑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貢、葛朗臺等等等等。

真正的貧窮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貧窮,縱然你富可敵國!


今宵別夢寒


咱換種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樣的邏輯思維。

我覺得窮人和富人不應該是兩種群體,而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曾經在某電影裡面的一句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這人窮志就短,你在這種境遇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損道德的奸計壞辦法,而當這個人逐漸富有起來的時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長了出來,往往會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是環境影響了人,而並不是人影響了環境,人生而有個基本的需求,便是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後代的性慾,只要食物完全保證了,人才會處於穩定狀態,而人有了配偶後,性慾也得到了滿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這兩種基本的生理滿足後,而又積累了部分財富的時候,成為富人狀態的時候,真的會在道德的定義中,越來越會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個色”的人,如果這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安居樂業,而這個人確是懶漢,想坐享其成,鋌而走險的去銀行偷盜,那顯然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用窮和富來衡量了,是個人的素質低劣的體現,他被繩之以法是罪有應得。

但如何提供一個能夠給窮人變成富人機會的社會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點是美國紐約的一個法庭,法官在審問一位被當場抓現行偷麵包的老太太,法官問你是否認罪的時候,老太太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家裡那兩個可憐的餓了兩天肚子的孫子了。法官沒有聽她說完邊定下罪責裁定,我宣佈你有罪,兩種辦法一個是坐牢十天,一個是支付麵包費用和罰款十美元。老太太無奈的選擇了坐牢。但此時紐約市長正巧在旁聽,他聽完判決後起身從兜裡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場所有人說,現在大家每個人請繳納五十美分,這個錢是為我們冷漠的罰款,因為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竟然需要一個老太太去偷麵包才能養活孫子,現場的人都無人說話默默的交了這五十美分,但此事並沒完結,這個市長隨後又將此事寫信給總統羅斯福,總統很快收到了市長的這份責難信,信中提及,你作為總統,你的國家出現了老太太偷麵包養孫子的案件,你難辭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權利保證此事今後不再發生。很快市長收到了總統的回信,信中說在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社會的共同責任,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並像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今後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在幾個月後,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體系法規和慈善的救助機構。

所以最後,我很想引用一段話。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

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豬的碎碎念


作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將自我的社會人生體驗與內心情緒變化用哲學的語言抒發並表達給我們讀,於是,我們在讀那直擊潛意識的文字時,往往就會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或現象。“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參透的既是特定時空場景中的人心,又是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的歷時變化。

1. 如果聚焦於特定的時空場景,窮富真的就是殘忍與溫柔的顯著相關變量嗎?究竟是情境對人們的道德善惡起到關鍵作用,還是貧富影響了善惡選擇?在一項研究中,Heiphetz,L. Young,L.L. (2016) 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孩子們的道德選擇:
\n· 基本道德問題(一個是好的行為,一個是不好的):你覺得是拽他人的頭髮好還是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好?
\n· 爭議性積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好的行為):你覺得為他人做蛋糕和邀請他人參加聚會哪個更好?
\n

· 爭議性消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壞的行為): 你覺得踩他人的腳和擊打他人那個更壞?
\n· 爭議性道德問題(包含道德困境的問題,為了使情形變好而做一件壞事或者不做壞事,但情形會變糟):在買不起藥的情況下,你覺得應該為了給母親治病而偷藥還是不偷藥但母親的病情可能會加重?
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區分這些有或者沒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答案的事情,並且傾向於認為前者只能有一方正確而後者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
即便是遇到道德兩難問題情境,貧窮也僅是兩難問題的一個情境起點,而並不能直接影響道德選擇。

2.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是一成不變的嗎? 又是如何轉變的? 貧富如何影響了人的善惡需求呢?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人均GDP達到2萬元人民幣以後,人的幸福指數就與人均GDP高低毫無關聯,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幸福拐點在GDP將近3000美金左右。這也與其他國家的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相吻合。因此,對於人均GDP小於2萬元人民幣的地區,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超過幸福拐點時,就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心理建設、社會權利、環境、藝術等人類更高級的心理需求。"這或許符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或群體道德選擇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點指數之下的窮人"容易殘忍”,而超過幸福拐點的富人“常常溫柔”。但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超過幸福拐點時,貧富與道德判斷的相關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為了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而對自我的善的主動的心理發展需求。

我們正處於一個超過幸福拐點指數的社會階段,溫柔仁慈作為一種卓越的積極人格特質,符合每個人的人生氣質。願我們都能在歲月間溫柔相待。
\n
\n


女大學教師


人類歷史的整個演變過程,從物質上講,就是整體由窮變富;從精神上講,就是由野蠻走向文明。這個在很長的時間上的尺度上的變化,但是在同一個社會,這種演變也在發生,就是“野蠻”和“文明”程度在社會空間內分佈,最終導致窮人的生活顯得“殘忍”,富人則“溫柔”。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殘忍”還是“溫柔”,跟道德都是沒有關係的。窮人做了盜匪,可以“殘忍”地去搶劫、殺人、放火,但是富人“溫柔”地作害的時候,可能對這個社會的破壞更大更強。窮人一次為害,可能只能害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富人作害,卻可以讓一村人、一城人乃至於一國人都陷入危機,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並且,相關研究也發現,富人相對於窮人,更會靈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會關係、性格上更加反覆、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壞公認的道德準則——所以,要成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這個屬性離得遠點。

比如從歷史上看,奴隸貿易,就是開化的、文明的資本家(富人)對非洲窮人的剝削,整個殖民過程,讓非洲人口大減,路上死了數百萬人,這種破壞,就是富人之害;比如,從國際政治上講,美國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權,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其本身的發展,這根美國背後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關係的。

另外就是,

窮人的“殘忍”並非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是老實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溫柔地作害”,則是比較普遍的。現在很多很有名氣的中國企業家,你要是敢去揭個底……


二進制赫克斯


賈平凹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賈平凹也獲得過茅盾文學獎,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但這句話不是賈平凹說的。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出自賈平凹的散文《畫人記》,這篇散文曾獲“2005年中國最佳散文”。裡面是這樣描寫的:

(這樣的畫我同時畫了兩幅,一幅慶仁索要了去,一幅就掛在我的書屋。

慶仁那天取畫的時候,說他讀了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他說,“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我想了想,就笑了。)

所以這是文學作品裡的一句話,不要把作品裡的話當做是作者的話,借用電影《霸王別姬》裡的臺詞“那是戲!”

那這句話對不對呢?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一個例子。沙俄在歐洲比起英法德是比較落後的,但落後的沙俄變成了蘇聯,可是蘇聯大清洗、在烏克蘭餓死了幾百萬人,也算是“殘忍”了。英法德即使在經濟危機期間,也沒有餓死幾百萬人,也算的上“溫柔”了。


解憂時間


無風骨文人必出此語!

賈平凹是什麼人?文人!什麼是文人?從現象上講,從古到今,都是那種吃飽喝足、衣食無憂、四體不勤、五穀不管的坐而論道、口舌懲快、華堂廣座上誇誇其談的人。如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類心懷天下、甘守貧苦的人物,反而是文人中的異類,所以才會與眾不同。文人,在朝不是譁眾取寵的弄臣,就是搬弄是非的奸臣,無論哪一種,都暗含一種對權或貴的訴求一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種語言,還是說給權貴聽的!不然,何不迴歸故里朝迎清風暮迎月,松下溪前弄花影去?

所以,文人說出這種話,太正常了!

二十多年前,在賈平凹商州系列作品大獲成功,《廢都》倍受爭議的時候,我也在四川、陝西、福建的報刊上連發過幾篇文章,有一篇大致思想是:論才華,平凹先生是不可多得的,但論立場,確實出了偏差。在商州,他似乎偏愛躲在岩石後草叢中偷聽,而進城後,在舉世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多少偉大決策、艱難創造他看不見,偏偏彷彿天天從別人門縫去看男女歡愛,以便選擇偷情者作認真欣賞。

當那些東西不受歡迎時,老了的文人回頭看見富人的溫柔,當成了全部世界,就很容易理解了!

也說窮人殘忍富人溫柔

富人溫柔嗎?好象是的!就如今天的世界,最富的美日英法德的當政先生們,用他們的軍隊與貨幣讓中東戰火紛飛,難民幾百萬,但他的依然西裝革履,微笑嫣然!如在他們身邊,你聽到的永遠是正義、人道、規則,看到的永遠是修養、文明、禮儀,富人,真的很溫柔,殺死千百萬人,他們的手,最多劃了一道短短的、緩緩的弧線!很溫柔的!!!!

窮人殘忍嗎?也好象是的!如果走進難民營,不但能處處時時見到打孩子、爭東西、打架罵人,甚至還有謀殺!至於不愛護動物,更將如同魔鬼世界了。

文人,他們會在哪裡?是陪富人微笑還是陪難民哭泣?

我相信,窮人的殘忍多了,一定會殺死富人的溫柔!但賈平凹一定看不見,因為,他也算富人一員了吧?


bashanlaike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話是賈平凹說的,一會再討論這句話說的對不對,賈平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是富人還是窮人?

窮人富人都有殘忍的,也都有溫柔的,不能一概而論,只不過他們殘忍的方式不同而已,窮人殘忍一般都是活不下去了,走投無路只能以身犯險。


2011年,廣東省佛山市2歲的小悅悅在長達七分鐘的時間內反覆被汽車碾壓,十八名路人全都視而不見,一走了之,最後還是拾荒為生的陳賢妹出手救助,只可惜還是晚了,小悅悅還是沒救回來。陳賢妹肯定是賈平凹眼裡的窮人了,可也只有這個窮人無私的幫助小悅悅。

富人作惡通常會以整體出現,所以人們很容易忽略其中的個體。十五世紀開始的販賣黑奴,成千上萬人死於運送奴隸的船上,整個販賣黑奴造成了上億人死亡。英國在向資本主義轉變過程中,發生了著名的“羊吃人”事件,富人和貴族把農民從自己的土地上趕走,強行佔地,農民走投無路,餓死無數。



近些年來的強拆……

窮人殘忍是被欺負的太多了,忍無可忍,集中爆發,所以顯得特別殘忍,富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憑藉自己的財富隨時可以欺負別人,他們用軟刀子殺人。

求人幫助的時候,求窮人比求富人容易——契科夫


視野新觀


賈平凹在他的散文《畫人記》裡寫下了非常中心化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作為一名知名度相當高的作家來講,本人認為他的這個觀點是非常荒謬的,是毫無理論基礎的,是在向大眾宣傳和傳播一種糟粕的思想理念。為了講清楚他的思想理念,還有一句話得提出來,2013年中德作家論壇開啟首日,賈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賈平凹說,磁鐵只對螺絲帽、鐵釘起作用,不對石頭、木塊起作用,文學也同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越考慮,書越賣不動。”

賈平凹“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窮人為了謀生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措施和手段,偷盜、搶劫、殺人越貨、造反等等,非常的殘暴和殘忍;而富人則因為衣食無憂,生活安逸、穩定,對社會抱有平和的心態,所以常常顯示出的是大度、慈善、溫柔,對人類和社會不構成危害性,即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反之則不顧禮節,不要榮譽和廉恥。實際上是對這句話的曲解,這句話的本意是在勸告統治者要關心和理解百姓之苦,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吃的飽、穿的暖,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夠達到和諧、穩定的氛圍。同時在中國歷史上還一直流傳著“飽暖思淫慾,飢寒落安然”這句話,意指食飽衣暖生活安定無憂之時,就會產生淫慾之心。"淫慾"之心一旦產生,就會出現邪惡,不好的慾望,使人沉迷放縱、不能自拔。如果在飢寒交迫之時,人們為了能夠餬口,就不會去想其他的事情而落的安心自然。

縱觀歷史和現實,富人產生的基礎是建立在對窮人的統治和剝削的基礎上的,是富有階級在社會中佔據了物質力量,並以此為基礎成為了在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他們不僅支配著物質生產的權利,同時也具有支配精神生產的權利,而廣大的窮人階級,因為不具備有這種權利,所以他們就處於被富有階級統治和支配的地位。從這個方面來講,誰更殘忍,誰更溫柔,則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不可否認,確實有極少數窮人因為人格問題、品質問題上的缺陷,而採取了一些極端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和私慾,但他們傷害的主體多半是在個體之間發生爭鬥,偶爾之間也可能有群體事件的發生,但那都是在特殊的、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現象,對整體社會架構來講,並形不成威脅、破壞的力量。

但是對於在社會人口中佔有極低份額的富有階級來講,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社會中絕對物質和精神上的財富,所以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不擇手段的任意的剝奪和掠奪社會資源和人類的共同財富。他們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有時候一句話就可以讓底層的民眾生不如死,如在股票、房市、期貨、基金等的操作上;甚至於可以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不聽從於、服從於他們的人類和國家,從而在大範圍之內用血腥的手段來奪取更多的、巨大的財富,以發展和壯大他們永不滿足的帝國財富夢想。

究竟誰孰誰非?非常明白清晰的一件事情,賈平凹這樣去說的目的,無非就是如哈叭狗一般是搖尾乞憐的一種令人不恥的可恥行為。

“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越考慮,書越賣不動。”從賈平凹的這句話上來佐證,也可以看到他所做一切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極少數服務的,揭穿了也就是為了富人而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大眾、為了民族提供服務的,所以他能夠不惜冒犯“窮人”,不惜一切代價赤裸裸地叫喊出“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容易溫柔”這句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冬青裡的駱駝草


這句話的意思是窮人更加無牽無掛,走進死衚衕容易繞不出來;而富人因為對這個花花世界太過留戀,使得他們往往會更加的惜命,不會幹很多出格的事。

世界上有這麼一句話非常經典,大家不妨姑且聽聽!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往往十之八九。這個道理類同於所有人群,哪怕是富人他們也逃不過煩心事。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一時想不開,過了那麼一個坎就過去了。相比之下,富人因為牽絆太多,他會想得比較多。然後冷靜下來就想開了。

其次,富人從眼界視野上來看更寬闊!之前有人放出一個視頻,播放的內容是打火機烤著裝著水的塑料袋,結果怎麼燒都沒反應。懂行的人知道是水在護著塑料袋,不懂行的以為是塑料袋在阻止著火燒水。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此,比如,很多人總是喜歡去為難前臺服務員,卻沒發現其實前臺連個屁權力都沒有。相比之下,富人們見識多,知道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某種意義上看,窮人選擇走極端自己也是受害者,但是他們又不懂得把握這個度,比如冤有頭債有主,他們受到了其他人不公正對待與欺負,反抗的對象不是那個欺負自己的人,而是想著死了也再拉幾個可憐人墊背。這就是十分錯誤了,因為其他人也是無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