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水礦場被淹 比特幣全網算力驟降:揭祕「礦工」的故事

近日,四川綿陽、廣元、成都、阿壩、眉山等地遭遇連續暴雨襲擊引發洪災,因山體塌方、河水猛漲等原因,導致當地水電、通訊設施不同程度受損。與此同時,四川阿壩等地區由於水電豐富電費低廉,使得這些地區成為加密貨幣礦場的集中地,在此次洪災中,部分礦場未能倖免於難,數以萬計的礦機被洪水淹沒,損失慘重。

四川洪水礦場被淹 比特幣全網算力驟降:揭秘“礦工”的故事

目前並無具體的四川礦場損失數據,但從受災地區面積來看,至少有數萬臺礦機被洪水淹沒,從照片看這些礦機顯然都已報廢,幾乎無法修復的可能。

我們通過查詢比特幣全網算力發現,從6月24日開始全網算力明顯下滑,6月27日全網算力達到近20天的最低值,與四川洪水災害的時間相吻合。所以此次全網算力下滑的原因,很可能與洪水災害有關。

那麼什麼是比特幣挖礦,他們是怎樣挖礦的?為什麼本次損失如此之大?

比特幣世界存在一個特殊的環節——“挖礦”。顧名思義,就是像挖礦一樣去“挖”比特幣,比特幣“礦機”聚集地也因此被稱為“礦場”。在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上萬臺比特幣礦機“深藏”在山區裡的數家水電站中,晝夜不停地進行著“挖礦”計算。一些當地居民,從對數字貨幣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變成了比特幣的粉絲。

出於節省鋪設線路成本以及用電便利性方面的考慮,比特幣“礦場”大多直接建在水電站內部。

打開“礦場”機房的一刻,巨大的聲浪瞬間湧來。千臺礦機同時運轉,散熱扇的噪音讓人感覺如同掉入了憤怒的蜂群——機房中音量達到95分貝,數千個ASIC芯片正拼命工作,運算破解著“哈希謎題”並獲得比特幣獎勵。

作為一種虛擬數字貨幣,比特幣通過特定程序的大量運算產生,這一過程被“礦工”們稱為“挖礦”。挖礦,實際上是利用計算機破解一道與記賬相關的數學題——“哈希謎題”。礦機24小時不停地進行哈希碰撞,爭奪區塊鏈的記賬權。誰記賬,生成的比特幣就歸誰。

一個將近1500臺礦機的機房,每天能挖出將近10個比特幣。機房外,幾位“礦工”蹲在地上,用電動吹風機給礦機清灰。按照規定,“礦工”們每隔1小時就要對機房進行一次巡邏,晝夜不斷,以便及時發現掉線、過熱的礦機並進行修復。

比特幣剛興起時,還沒有大規模集中的“礦場”,最早從業者用的都是計算機顯卡挖礦。由於單個顯卡運算速度慢,又是居民用電,有時一年挖不到一個比特幣,還抵不上電費,顯卡也很快就報廢了。

如今,比特幣的“挖礦”環節逐漸往中心化、規模化發展。據悉,目前比特幣全球算力的70%都集中在中國。除西南地區的水電站外,西北地區的火電站、甚至風電場,都成為中國比特幣“礦場”主們尋求合作的對象。“哪裡電價便宜,就去哪裡。山裡面電價低,噪音好處理,同時氣候也比較適宜。所以綜合考慮下來,礦場一般以承包水電站的形式來建設。”由於枯水期的存在,經營這些依附水電站的比特幣“礦場”,有一些還要不斷地遷徙。

比特幣的產出環節,“礦場”如何運轉,盈利情況如何?外界尚難知曉更多。只知道這是一個長時間才能獲得回報的行業。

比特幣“礦機”24小時不停地進行哈希碰撞,是為了爭奪區塊鏈的記賬權。誰記賬,最新生成的比特幣就獎勵給誰,這就是“比特幣之父”ZBC最初的設計。

明白了礦機的部署位置、工作原理,我們也就能明白,為什麼這次會導致大量礦機被損壞了。四川連續暴雨襲擊引發洪災,大量礦機集中在一起,直接導致了本次嚴重災害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