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出海:欧美娱乐、印度人性、巴西保值、中国大众

4月26日,Contento CEO蔡昌杰、NewsDog CEO陈彧堃和米可科技CEO苏鉴在GMIC2018峰会的移动互联网分会上,围绕“区块链出海的新机会”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以下为本次讨论的主要内容:

区块链出海:欧美娱乐、印度人性、巴西保值、中国大众

| 出海行业近几年是否发生了变化?

蔡昌杰:国内行业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比如直播中的发礼物和打赏功能,在美国也是可以玩起来的,美国用户可以接受这样的行为。

去年突然火起来的直播答题模式,最早是由美国的一个产品带起来的,美国人有电视节目答题的传统爱好,但我们自己过去看到类似的想法却没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只有参与答题的冲动,这需要反思。

未来,中小公司的服务和产品还有出海的机会,但接下来要向纵深方向扎根,更强调结合本地情况做运营。

苏鉴:米可世界的业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其中运营主要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实际上,我们是从很早以前开始做出海业务的,基本上属于第一波从工具到内容出海的群体,前前后后持续了四五年时间。

这期间,我们也看到整个出海行业从最早“不被大家关注”“不被资本认可”,到现在“是风口浪尖的事情”,特别国内整个互联网市场这两年红利效应越来越小,大量大小型互联网公司陆续往外走。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加国际化和本地化。

陈彧堃:NewsDog是一个面向印度用户的内容聚合产品。对于“出海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其想到底什么是在剧烈变化的,还不如想什么是不变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比如前年还在做偏向文字的内容聚合产品,但到了去年就开始偏向图片,今年在介质方面还会发生一些变化。

最不易变化的,是“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以及背后的人性。以印度市场市场为例,网络发展飞快,用户对于流量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东西慢慢表达出来,比如用户很懒,不停刷新页面等等,所以这些“懒”和“闲”会慢慢被出海公司满足。

人性的东西是永远都不会变化的,所以可以围绕人性打造产品——在保持不变的东西的基础上找形态变化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本质的。

| 什么行业最容易和区块链结合?

蔡昌杰:创作者过去的困境很难在中心化的情境下得到解决。这其中有利益的问题,比如Youtube对创作者实施的广告分润模式,去年突然作出调整,限定有一定数量粉丝以上的创作者才可以参与利润分配,这对中小型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美国有一个很大的订阅型网站,去年12月突然调整手续费政策,导致平台上的创作者群情激奋。

所以,这些中心化的事情一直是一个痛点。如何用区块链的方式将作者和粉丝的价值串联起来,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

再比如,做15秒音乐的创作者如何把音乐输出给会做视频但不会做音乐的人,使两者完美结合,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这也是可以考虑的。这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无法信任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

最后,对于大型创作者或代理商而言,版权一直是他们的痛点。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数字资产和区块链有非常好的契合点,这又是一个有价值的地方。

苏鉴:从产品的角度讲,要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对厂商来说,区块链是升级产品的好工具。区块链不是万能的,它一定有适合应用的场景。从技术本身来分析,早期最有可能在社交、娱乐和游戏这些领域落地。

陈彧堃:大家都看到Facebook最近的数据和隐私问题闹得很大。Facebook平台上有很多用户、创作者和第三方,其中,第三方依靠Facebook平台获得用户和创作者提供的数据,并以此来开展广告业务。这一模式导致用户、创作者、第三方和Facebook平台各方在利益和分成方面发生分歧,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隐私问题。

连Facebook这么大的平台担当中介的角色,大家都不信,更别谈小公司了。所以,在这件事上就可以做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的协议,规定作者可在平台上通过写作获得token,用户可通过自己行为的贡献获得token,在实现作者和用户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再对广告主进行利润分配——成为一个自运转的经济体。

| 区块链和出海会有更好的结合点?

蔡昌杰:我们最近也见了一些国内国外顶尖的团队,觉得国内在开发上基本和国外处于同样的水平,甚至稍有领先的地方。

接下来,国内应该会出现一些专注于创建生态的优秀团队。当然,这些团队可以就如何建设区块链行业生态,以及如何打造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和服务作进一步思考。

苏鉴:区块链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概念,它本身就强调去中心化。包括它的应用,区块链行业其实是不存在出海和不出海的区别的。

从发展阶段来看,区块链仍处于婴儿阶段,但在这一阶段,变化一定是最快的。同时还有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涌入。所以,我认为区块链行业在今年下半年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彧堃:我认为,区块链肯定仍处于非常早的阶段,大家都忙着做链,同时整个行业的基础建设还非常不完备,很多应用曝露了漏洞。

建设区块链基础设备本身是有很大难度的,上链可能就要花费十天时间,不像过去做互联网,测试一个东西只花两天时间。所以,一旦出错,成本和损失是非常大的。

可能下一步确实需要完善公有链,真正社会化的大规模的Dapp则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 区块链项目对活动区域有何要求?

蔡昌杰:首先要借势上一个台阶,此外要关注法规,看本地是否有配套措施。日韩比较成熟,此外,欧洲德、法国以及俄罗斯也是可以探索的。

苏鉴:欧美的金融体系已经高度完善了。区块链虽然是新技术,但很可能在技术落后的国家率先实现落地。

巴西本地货币价格波动很大,如果巴西人普遍持有数字货币,那么,他们对其中的保值需求更大;南美经历过一次金融危机,对该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会严格一些,本土和外国货币的流转存在刚性需求。

陈彧堃:财务中有α收益和β收益两种收益,其中α收益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β收益就如“在2013年买了很多比特币,到了2018年疯涨了很多倍”的这种收益。所以,最重要的是选对一个市场、选对一个方向。

我们最初做NewsDog的时候选择印度,就认为印度是人口红利最大的国家,现在顺应印度的货币市场,抓住这一波爆发的红利。我们不去日韩、欧美这些地方跟大家竞争,就守住印度这个市场。

| 对产品的调整方向有何建议?

蔡昌杰:区块链今年若真能有所作为,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落地,不再浮在空气中。落地需要完成三件事情:第一,找到并解决用户的动机;第二,教育用户,通过科普工作养成意识;第三,提供超越原有中心化产品的使用体验。

目前,整个币圈就三四千万用户,但币圈之外,需要让区块链真正走向普罗大众。第一批走进区块链领域的人,可以和他们的粉丝进行沟通分享,吸引更多的人拥抱区块链,从而形成统一的体系。

苏鉴:今后两三年,这一行业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找到它的价值诉求点,从市场、研发等角度出发解决用户的痛点。

我们的团队在中东,用户分布在十几个国家,也会思考如何实现用户之间的价值交换问题。我们会做很多系统性测试,看用户反馈是什么样的,所以也会随着逐步测试和快速迭代,找到真正满足区块链用户价值的点。

陈彧堃:今年做区块链项目,比较快的推进方向有两个:一是做基础架构,打造公有链、联盟链等。当然,很难做公有链,所以不会出现太多非常成功的案例。二是做偏线上的、不需要保证太多价值在线下流转的Dapp。

原文首发于链圈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