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出海:歐美娛樂、印度人性、巴西保值、中國大衆

4月26日,Contento CEO蔡昌傑、NewsDog CEO陳彧堃和米可科技CEO蘇鑑在GMIC2018峰會的移動互聯網分會上,圍繞“區塊鏈出海的新機會”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以下為本次討論的主要內容:

区块链出海:欧美娱乐、印度人性、巴西保值、中国大众

| 出海行業近幾年是否發生了變化?

蔡昌傑:國內行業有很多很好的經驗,比如直播中的發禮物和打賞功能,在美國也是可以玩起來的,美國用戶可以接受這樣的行為。

去年突然火起來的直播答題模式,最早是由美國的一個產品帶起來的,美國人有電視節目答題的傳統愛好,但我們自己過去看到類似的想法卻沒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只有參與答題的衝動,這需要反思。

未來,中小公司的服務和產品還有出海的機會,但接下來要向縱深方向紮根,更強調結合本地情況做運營。

蘇鑑:米可世界的業務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其中運營主要在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實際上,我們是從很早以前開始做出海業務的,基本上屬於第一波從工具到內容出海的群體,前前後後持續了四五年時間。

這期間,我們也看到整個出海行業從最早“不被大家關注”“不被資本認可”,到現在“是風口浪尖的事情”,特別國內整個互聯網市場這兩年紅利效應越來越小,大量大小型互聯網公司陸續往外走。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個行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需要更加國際化和本地化。

陳彧堃:NewsDog是一個面向印度用戶的內容聚合產品。對於“出海有什麼變化”這個問題,我覺得與其想到底什麼是在劇烈變化的,還不如想什麼是不變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比如前年還在做偏向文字的內容聚合產品,但到了去年就開始偏向圖片,今年在介質方面還會發生一些變化。

最不易變化的,是“用戶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以及背後的人性。以印度市場市場為例,網絡發展飛快,用戶對於流量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是人性的東西慢慢表達出來,比如用戶很懶,不停刷新頁面等等,所以這些“懶”和“閒”會慢慢被出海公司滿足。

人性的東西是永遠都不會變化的,所以可以圍繞人性打造產品——在保持不變的東西的基礎上找形態變化的東西,這可能是最本質的。

| 什麼行業最容易和區塊鏈結合?

蔡昌傑:創作者過去的困境很難在中心化的情境下得到解決。這其中有利益的問題,比如Youtube對創作者實施的廣告分潤模式,去年突然作出調整,限定有一定數量粉絲以上的創作者才可以參與利潤分配,這對中小型公司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美國有一個很大的訂閱型網站,去年12月突然調整手續費政策,導致平臺上的創作者群情激奮。

所以,這些中心化的事情一直是一個痛點。如何用區塊鏈的方式將作者和粉絲的價值串聯起來,是解決這一痛點的關鍵。

再比如,做15秒音樂的創作者如何把音樂輸出給會做視頻但不會做音樂的人,使兩者完美結合,創作出精彩的作品,這也是可以考慮的。這在過去人與人之間無法信任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到的。

最後,對於大型創作者或代理商而言,版權一直是他們的痛點。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討論這件事情。數字資產和區塊鏈有非常好的契合點,這又是一個有價值的地方。

蘇鑑:從產品的角度講,要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解決用戶的痛點。對廠商來說,區塊鏈是升級產品的好工具。區塊鏈不是萬能的,它一定有適合應用的場景。從技術本身來分析,早期最有可能在社交、娛樂和遊戲這些領域落地。

陳彧堃:大家都看到Facebook最近的數據和隱私問題鬧得很大。Facebook平臺上有很多用戶、創作者和第三方,其中,第三方依靠Facebook平臺獲得用戶和創作者提供的數據,並以此來開展廣告業務。這一模式導致用戶、創作者、第三方和Facebook平臺各方在利益和分成方面發生分歧,甚至引發更嚴重的隱私問題。

連Facebook這麼大的平臺擔當中介的角色,大家都不信,更別談小公司了。所以,在這件事上就可以做一個典型的去中心化的協議,規定作者可在平臺上通過寫作獲得token,用戶可通過自己行為的貢獻獲得token,在實現作者和用戶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再對廣告主進行利潤分配——成為一個自運轉的經濟體。

| 區塊鏈和出海會有更好的結合點?

蔡昌傑:我們最近也見了一些國內國外頂尖的團隊,覺得國內在開發上基本和國外處於同樣的水平,甚至稍有領先的地方。

接下來,國內應該會出現一些專注於創建生態的優秀團隊。當然,這些團隊可以就如何建設區塊鏈行業生態,以及如何打造對用戶有意義的產品和服務作進一步思考。

蘇鑑:區塊鏈自誕生以來就是一個全球化的概念,它本身就強調去中心化。包括它的應用,區塊鏈行業其實是不存在出海和不出海的區別的。

從發展階段來看,區塊鏈仍處於嬰兒階段,但在這一階段,變化一定是最快的。同時還有大量資本和人才的湧入。所以,我認為區塊鏈行業在今年下半年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彧堃:我認為,區塊鏈肯定仍處於非常早的階段,大家都忙著做鏈,同時整個行業的基礎建設還非常不完備,很多應用曝露了漏洞。

建設區塊鏈基礎設備本身是有很大難度的,上鍊可能就要花費十天時間,不像過去做互聯網,測試一個東西只花兩天時間。所以,一旦出錯,成本和損失是非常大的。

可能下一步確實需要完善公有鏈,真正社會化的大規模的Dapp則需要再等一段時間。

| 區塊鏈項目對活動區域有何要求?

蔡昌傑:首先要借勢上一個臺階,此外要關注法規,看本地是否有配套措施。日韓比較成熟,此外,歐洲德、法國以及俄羅斯也是可以探索的。

蘇鑑:歐美的金融體系已經高度完善了。區塊鏈雖然是新技術,但很可能在技術落後的國家率先實現落地。

巴西本地貨幣價格波動很大,如果巴西人普遍持有數字貨幣,那麼,他們對其中的保值需求更大;南美經歷過一次金融危機,對該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會嚴格一些,本土和外國貨幣的流轉存在剛性需求。

陳彧堃:財務中有α收益和β收益兩種收益,其中α收益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β收益就如“在2013年買了很多比特幣,到了2018年瘋漲了很多倍”的這種收益。所以,最重要的是選對一個市場、選對一個方向。

我們最初做NewsDog的時候選擇印度,就認為印度是人口紅利最大的國家,現在順應印度的貨幣市場,抓住這一波爆發的紅利。我們不去日韓、歐美這些地方跟大家競爭,就守住印度這個市場。

| 對產品的調整方向有何建議?

蔡昌傑:區塊鏈今年若真能有所作為,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落地,不再浮在空氣中。落地需要完成三件事情:第一,找到並解決用戶的動機;第二,教育用戶,通過科普工作養成意識;第三,提供超越原有中心化產品的使用體驗。

目前,整個幣圈就三四千萬用戶,但幣圈之外,需要讓區塊鏈真正走向普羅大眾。第一批走進區塊鏈領域的人,可以和他們的粉絲進行溝通分享,吸引更多的人擁抱區塊鏈,從而形成統一的體系。

蘇鑑:今後兩三年,這一行業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找到它的價值訴求點,從市場、研發等角度出發解決用戶的痛點。

我們的團隊在中東,用戶分佈在十幾個國家,也會思考如何實現用戶之間的價值交換問題。我們會做很多系統性測試,看用戶反饋是什麼樣的,所以也會隨著逐步測試和快速迭代,找到真正滿足區塊鏈用戶價值的點。

陳彧堃:今年做區塊鏈項目,比較快的推進方向有兩個:一是做基礎架構,打造公有鏈、聯盟鏈等。當然,很難做公有鏈,所以不會出現太多非常成功的案例。二是做偏線上的、不需要保證太多價值在線下流轉的Dapp。

原文首發於鏈圈風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