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整体治理:党性教育活动走进库布其

30年,让6253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变成绿洲,为社会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人民币,带动当地民众10.2万人摆脱贫困,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目前1.4万元……

这就是世界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

全球的目光都在关注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为“人定胜天”感到钦佩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成就了库布其的今天?

今天,成都红色文化就带领大家走进库布其,深度解析“库布其模式”的深刻内涵。

在30年的治沙过程中,库布其总结出了一套成熟先进的治理模式,创造了一系列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构成了“四轮驱动”的核心,即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

这四个“轮子”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共同发力,真实体现出“众志成城、无往不利”的战斗精神,最终成就了库布其辉煌灿烂的今天。

库布其治沙工程,堪称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新长征,是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的一次党性锻炼,是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人民唱响的一首砥砺奋进的昂扬战歌,也为

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

30年,库布其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治沙的新路子:

一是农业治沙。通过开发本土化耐、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相关种植加工业;按照“宜草则草、草畜平衡、静态舍养、动态轮牧”的原则,实施灌木林平茬复壮饲草化利用,发展有机无抗生素饲料,在生态修复区适度发展本土化畜禽养殖,激励群众自发种植养殖积极性。

二是工业治沙。利用生物、生态,工业废渣和农作物秸秆腐熟等技术,发展土壤改良剂、复混肥、有机肥料等制造业,打造农庄有机田,减少沙层,变废为宝。

三是能源治沙。充分利用沙漠每年3180小时日照的资源,大力发展沙漠光伏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间养羊、板下种草”的方式实现良性互动。

四是金融治沙。数十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绿丝路基金”,通过金融手段撬动更多资金,投资沙漠产业。

就像是党性教育

红色拓展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日常,也应当在全民中大力开展,治沙以人为本,同样需要人民的高度参与。

世界唯一,整体治理:党性教育活动走进库布其

通过出租土地,库布其当地的群众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地主”的转变。

通过积极参与治沙产业,广大农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了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通过参与沙漠旅游服务业,部分农牧民转变为小企业主,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0 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500多户农牧民实行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种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都党性教育基地主管企业党建培训的蒲老师认为,库布其的成功,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和“南围、北堵、中切”的策略,库布其建设了240多公里防沙锁边林,整体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大漠腹地保护区,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的甘草基地,林草药“三管齐下”,封育、飞播、人工造林“三措并举”,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和生态小气候环境。

库布其用30年时间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研发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创新了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开创了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

成都党性教育注意到,今天的库布其已建立了一系列世界先进的示范中心,如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沙漠生态旅游示范中心,以及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建的“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等。

绿化好了,区域生态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库布其沙漠的沙尘天气由1988年50多次减少到2016年的1次,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长到400多毫米,生物多样性增长到530多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党中央站在大历史、大文明层面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进行的鲜明阐释,而“库布其模式”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忠实贯彻执行的典范。在这个过程中,库布其不断尝试、不断重复、不断失败、不断创新,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不断升华、不断实践,很好地践行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以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与敢于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谱写了

红色文化的崭新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片广袤的红色旅游景点。(责编:成都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国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