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红色文化培训关于新农村精神层面建设的几点认识

  •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成都党性教育注意到,早在2005年10月8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就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 在经济建设上,要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在政治建设上,要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 在文化建设上,要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在社会建设上,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 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 成都红色文化注意到,遵循十九大精神,全国各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涌现出大批因地制宜振兴乡村的典型事例,为乡村振兴事业起了个好头,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 建设宜居新农村,“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成都红色文化培训关于新农村精神层面建设的几点认识


  •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物质水平的提高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物质生活的丰裕,让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就是要从乡风民俗上着力,去除糟粕、传承菁华,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在物质小康、精神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 要面向乡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 乡村的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广大奋斗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以及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单位的企业党建培训过程中,理想信念更是片刻不能松懈。
  • 要长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性教育,以便牢牢把握大局、把握发展趋势,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加强法治学习,为完善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撑;要运用司法手段,保护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因素,遏制农村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对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害群之马予以坚决打击。
  •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抓好团队建设、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在决策中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发挥好集体的作用。要把每一件事情当作一场战役、当作一次党性锻炼、一次新长征路上的考验,对调查研究、组织计划、领导组织建立、组织实施、效果检验常抓不懈,严谨计划,严格实施,最终形成一种意识和一套科学的方法。
  • 要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将“奋斗为人民,保持先进性”的红色基因源源不断植入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的血脉,使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深化为加强党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责编:成都党性教育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