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洲文化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培训:光盘行动,爱惜粮食

  • “光盘行动”,是2013年十大新闻热词,其意在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希望人们找回对于粮食的温暖与敬意。
  • 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3亿吨粮食在整个食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被浪费掉,这相当于投入农业生产的14亿公顷土地和2500亿立方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白白浪费了。
  • 成都党性教育注意到一则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 食物浪费意味着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无效消耗,以及增加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额外的环境负荷。
  • 对此,商务部、中央文明办曾联合发出通知,推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引导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到2017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光盘行动”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成都党性教育注意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财政每年用于公款招待的金额不在少数,大吃大喝、公款吃喝现象普遍严重,因此造成的铺张浪费数额巨大。普通民众对于这种公款吃喝现象深恶痛绝。“光盘”行动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请客吃饭时造成的铺张浪费的理性回归,另一方面,这项活动也与国家严打贪污腐败,杜绝党内不良作风以及移风易俗开展新风尚的大思想不谋而合。
国洲文化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培训:光盘行动,爱惜粮食


  • 7月中旬,在国州文化的组织策划下,成都某事业单位开展了一场“光盘行动,爱惜粮食”的企业党建培训,课程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对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发展做了回顾总结,针对现下广大农村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防和党建方面,对乡村振兴工作做出部署,强化单位内的党性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
  •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说吃穿不愁是美好生活的开始,那么,勤俭节约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最长久的保障。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很多人淡忘了勤劳节俭的可贵品质,这是十分可怕和危险的。中国虽然以地大物博著称,但基于“此消彼长”是自然发展规律,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
  •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唯有珍惜和节俭才能够积累我们的资源,积蓄力量,有序发展。
  • 关于这一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予以强调。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是“加强廉政建设”无一不与节约息息相关。十九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增强组织观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走好新时代万里长征;要牢牢绷紧廉政这个弦,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清正廉洁,掌好权,用好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着力抓好家教家风,始终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公仆本色。
  • 人人都能做到节俭,关键是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和观念。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提倡节俭、刹住浪费的歪风刻不容缓。浪费物品、奢侈攀比,非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将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商朝“酒池肉林”的前车之鉴必须要牢记,晋朝王石斗富的惨痛教训足以为诫。
  • 负责此次红色拓展培训的国洲文化邓老师认为,树立“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观念要从一粥一饭上突破,加强饮食知识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培养规划意识和节约意识,以劳动为荣,以节俭为美德,对自然更敬畏。
  •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免不了要与自然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与保护如何兼顾?中央提出了“三不、两零、一全”的发展目标,即“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旨在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 同时,实现乡村振兴还需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等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细化为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和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
  • 要围绕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 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 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紧扣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
  • 在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上,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和湿地养护。
  • 此外当天的红色文化培训还就乡村振兴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以及如何全面规划盘活空心村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学习。(责编:国洲文化成都党性教育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