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獻給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60週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

農墾部部長 王震將軍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作者 劉憲榮

今年,是中國知青響應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上山下鄉50週年!知青們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經受艱難困苦和歲月磨礪!在激情燃燒的的火紅年代,他們在農村,農場,兵團,留下難以忘懷的青春回憶和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故事,或悲壯淒涼,或血色浪漫。

我們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之際,當我們把掌聲,鮮花,理解和淚水獻給他們的同時,還有一個群體我們不應該忘記,那就是參加共和國農業建設的荒一代,最早踏上北大荒的墾荒之路,在漠漠荒原無私奉獻,艱苦奮戰的中國軍人隊伍。

追溯歷史,早在1947年春天,我軍就有4萬復轉官兵在日本開拓團遺址建起了全軍第一個國營農場,沉睡的荒原甦醒了!

從1954年開始,王震將軍親自率領鐵道兵7個師兩萬多人,高舉“邁開英雄步伐,走向生產前線”的大旗,向大漠荒原前進!墾荒英雄挺進北大荒!

我父親所在的鐵道兵8506部隊是在1956年6月從福建南平乘軍列直接開赴黑龍江密山,進入荒原開發建設北大荒的。

他們猶如一支尖兵隊伍,從戰場開赴荒原,他們的貢獻最大,經歷的墾荒生涯最為艱苦,共和國的機械化農業是在他們腳下誕生的。

1958年1月24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動員10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要求全軍轉業官兵去開發北大荒,屯墾戍邊。1到3月,人民解放軍全軍進行了總動員,聲勢不亞於戰爭年代的參軍動員。3到5月,10萬官兵從祖國各地向北大荒挺進!這是荒原會戰,也是空前規模的會師,英雄的10萬官兵開發北大荒的壯舉在蠻荒之地豎起一座雄偉而壯麗的豐碑。 進入荒原腹地,就像走進另一個世界,再也見不到一個人,一幢草房,見到的是茫茫的沼澤,原始林,蚊子小咬,野豬狍子,有時還會遇到黑瞎子。

來自鐵道兵九個師的轉業官兵們披荊斬棘,風餐露宿,篳路藍縷,戰勝萬難,開荒造田。他們遵照中央和農墾部“邊開荒,邊生產,邊建設,邊積累,邊擴大”的指示,短短几年,建起了一批“八”字頭的全國最大的農場群。著名的雁窩島就是在1957年開發建設的。墾荒者們匆忙而又沉著,緊張而有秩序。

我們的父輩在解放戰爭的硝煙還未散去的時候來到一望無際的北大荒。和1968年的知青上山下鄉一樣,在1958年,復轉官兵大部隊進軍,大面積鋪開。成千上萬官兵在同一時間從祖國各地彙集黑龍江密山這個邊境小縣城,又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兵百路,撒向漠漠大荒。其規模之大與“淮海戰役”同等,這讓我們想起原蘇聯時期的“西伯利亞大遷移”,美國翻山越嶺向西部地區的大進軍。從此10萬官兵在北大荒播下了千萬顆頑強生命力的紅色種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高高飄揚在這塊荒蠻的黑土地上。

我的父親帶領我們全家從福建南平火熱的軍營來到祖國北疆的漠漠大荒,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墾荒生涯。我也跟隨父親有幸從童年時期,親身經歷了共和國曆史上的10萬官兵開發建設北大荒的艱難困苦而無上光榮的歷程。

10萬官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脫下剛剛授銜的心愛的嶄新軍裝,壓入箱底,乘坐軍列,翻山越嶺,跨江過河,萬里迢迢,一路高歌,奔赴祖國的最北疆,開始了人生的大轉折。這支隊伍政治素質好,黨團員佔85%,其中有一大批榮立戰功的英雄。他們用拿槍的手掄起鋤頭,用扛機槍的肩膀拉犁,在黑土地上頑強拼搏!藍天當被地當床,月亮當燈,蚊蟲歌唱,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耕耘草原千萬裡,終於為祖國建成了大糧倉,用雙手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創造了墾荒史上的奇蹟。

那是一段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我父親所在部隊首先到達的地方,是黑龍江完達山的南麓,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據說距蘇聯約200裡的原始荒野。天蒼蒼,地茫茫,荒草叢生,蚊蟲猖狂。官兵們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砍樹割草,挖排水溝,支起馬架子,搭上大通鋪,在草鋪上支起蚊帳就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一個小家庭。一個馬架子可以容納七八個家庭,我們剛到北大荒就是住在這樣的馬架子裡面。

官兵們在這裡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墾荒生活!開荒,播種,蓋房,建立生活等設施。平時人們除了防大野獸,還要防晚上睡覺時蛇鑽進被窩裡。我從小就特別害怕蛇,一想到蛇那可怕的嘴裡伸出的那個能使人致死的東西,渾身就會戰慄,最難熬的是每晚睡覺後,擔心蛇會鑽進被窩裡,總是縮在被窩裡在恐怖中入眠。最難防的而且時刻伴隨的還是那漫天飛舞的,無處不在的蚊子,小咬和瞎虻,多的時候一抓一把。有時候,老鼠也來逞兇狂,父親連隊的一名拖拉機駕駛員,值完夜班後白天在馬架子裡睡覺,一隻大老鼠竟登鼻子上臉肆無忌憚的咬傷了這位駕駛員的鼻子!真是膽大包天,可恨之極!

1957年,父親奉命參加先遣隊去開發雁窩島。雁窩島三面環水,一面是飄垡甸子,人們稱“大醬缸”。當春季解凍後,島被四面的水和沼澤包圍,在交通中斷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吃沒有加工的玉米,高粱米,用鹽水煮黃豆,清水煮野菜,找野鳥蛋吃,生活面臨最嚴酷的考驗。

想想那個年代,想想那些軍人們吧!他們曾經保衛延安,橫戈淮海,飲馬長江,南下剿匪。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從硝煙中走來,征塵未洗,帶著疲憊,帶著槍傷,甚至傷口還未痊癒,攜家帶口來開發北大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血染的軍裝在黑土和沼澤中洗禮!他們從荒原走向荒原,從一個連隊轉向另一個連隊,從一個農場調往另一個新建農場,他們的住地和工作的地方是一片荒原,他們一生都在墾荒,他們的歷史就是墾荒歷史。

60年代末,知青們上山下鄉,開始艱難困苦的知青生活。70年代末,知青們在10年的艱苦磨練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返城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父母身邊。而10萬官兵們沒有這麼幸運,他們來自部隊,無城可返。他們當年是攜家帶口來到北大荒的,他們的家就在這塊黑土地上;他們是軍人,軍人的職責是在戰場上;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他們只能前進,絕不能後退!他們要在這塊黑土地上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他們的子女也將接過父輩手中的農具繼續戰鬥下去,10萬官兵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知青是有知識的青年,他們有繼續求學深造的機會,這機會盡管很小很小,但也給知青帶來一線改變命運的希望。而官兵們是生在舊社會,為了中國的命運,很小就參軍打仗,他們大多隻有小學文化,他們註定沒有上學深造的機會。知青們是從大城市走來,軍人們是從戰場走來,城市離他們遙遠!軍人們是在1958年大批奔赴北大荒,開發建設北大荒的。而知青們上山下鄉是在1968年,北大荒已經有了10年的建設基礎,其艱苦程度遠不及當年中國軍人涉足北大荒時那樣。

我們在轟轟烈烈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時,也不應忘記今年是中國軍人10萬官兵開發建設北大荒的60週年!讓歷史告訴未來,在中國最北方的黑土地上,曾經高揚著八一軍旗!火紅的戰旗照亮了沉睡的黑土地,中國軍隊的10萬官兵為建中國大糧倉在這裡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他們是共和國的功臣,共和國的英雄!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他們的風采!他們的功績載入共和國的歷史史冊!

歲月流逝更加深了我們對那段艱苦卓絕歲月的回憶。我們懷念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中國軍人曾經將忠誠和熱血融合在這片黑土地中,更重要的是,中國軍人造就了北大荒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

如今,開發北大荒的先驅和領導者王震將軍的部分骨灰,已安葬在興凱湖邊王震將軍紀念碑下!更多的復轉官兵仍戰鬥生活在北大荒。你如果在“八”字頭的農場或雁窩島的大街上,看到迎面走過來的不起眼的老大娘或趕著牛的老頭,有可能就是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全國戰鬥英雄,墾荒英雄!

北大荒已變成北大倉,成為良田連片,林帶交織,公路成網,城鎮棋佈的全國最大的農業商品糧生產基地,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開發北大荒而奮鬥而獻身的十幾萬復轉官兵們!

今天我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北大荒人!我是10萬官兵的後代,我是北大荒人!我們是北大荒精神的傳承者!我們是10萬官兵精神的傳承者!十萬官兵,精神永存!



王震將軍點燃了第一把荒火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密山縣,北大荒的東大門,火車的終點,再往裡走就是漠漠大荒。10萬官兵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向北大荒集結,半數以上彙集到密山縣,然後進入荒原腹地。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王震將軍:“歡迎同志們到北大荒來,我代表人民解放軍總部,代表農墾部向同志們表示慰問和熱烈的歡迎!”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我的父親,10萬官兵之一

鐵道兵8506部隊上尉軍官劉景元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作者的父親劉景元,開發燕窩島的先軀

抗美援朝結束,我父親所在的鐵道兵部隊回國,這是1955年在廣西修建黎湛(廣西黎塘~廣東湛江)鐵路時的合影,他們中的很多人參加了北大荒的開發。右邊坐桌旁邊的是我父親。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官兵們徒步進軍荒原!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官兵們用人拉犁耕地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冬季伐木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辛苦的機務工作者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豐收的喜悅!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北大荒精神!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董必武主席題寫書名的書《雁窩島》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解放軍文藝社在1962年出版了《雁窩島》,登載了雁窩島最早的官兵開發者分別寫的文章,書中最後一篇是我父親寫的文章。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

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

劉憲榮:十萬官兵 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