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蘇逆生长带来的深度思考

阿蘇逆生长带来的深度思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关于我在供职了3年的大型企业后最终离开体制的思考--有些事情开始的很美丽,然而结束的也很有道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离开体制?现在的人找工作都很难,你却要选择离开,是不是傻? 还有人说在大公司工作这么体面这么有保障,而且你也这么年轻,未来无可限量,晋升空间大...为什么要跳出来? 当时我的家里人也是各种不理解。

那我就来说说,所谓的大公司的经验和在大公司打工存在哪些弊端,亲身体验,深度思考,希望能带给你启发,申明一点,并不是让你去盲目辞职,而是思考--你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人生。

首先,我来讲讲你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是你离开这个平台后,你的工作经验并不那么值钱。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大家熟知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油,麦当劳,肯德基,华为,三星等等,这些大公司的厉害之处就是把每个工作岗位设计的高度模块化和通用化,每个人的工作技能都像螺丝钉,零部件一样的标准化,可以随时替换(反正中国地大物博也不缺人)。

这样的岗位设计的好处是不用担心哪个员工突然某天离职或者跳槽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毕竟人力资源部表示一个优秀员工突然间离职其实对于公司成本损失是很大的,所以流水化,系统化,模块化的管理就是避免这种损失的唯一方式。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在大学实习期间就进入了一家万人的台资企业,台湾人做生意是很精打细算的,这也是在我工作期间接触和交流了很多台湾高层领导感触到的,那我重点想说的是它的内部管理流水线。

众所周知,大型企业都是很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最基本的就是总经办,行政部和财务部,企业要谋求发展那么业务部,公关部,企划部也是必不可少的分支,我当时的台资企业还有几个特别的也是国内企业没有的部门--稽核部和商管部(可能现在国内也有了)。这其实是一个大体的框架,也说明了公司的完善性和功能的细分。

在这样一个各个部门协同作战的组织架构下,管理方面就需要格外严谨了,再加上这家公司延用的是日本的管理模式,所以在日常工作操作上,都是标准的系统化和模块化,可以精细到你什么时间段要做什么事情,需要怎样的流程,打什么样的表单去找哪几个部门对接等等,从而制度化的弊端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每个岗位被设计的有章可循,高度模块和通用化时,你个人能力的体现此时就被降到冰点,没有什么创意的展现,只能按部就班的根据制度和流程进行相关工作事项,所以,这个时候公司也不怕你突然辞职,只需要找到下一个能马上替代你工作的“机器人”即可。再加上现在盛行的AI,人工智能,或许哪天真的你就不被需要了也不一定。

所以大公司的任何岗位有人离开,它的业务都不会因此而中断,而你离开大公司,你才发现你那些工作经验,离开了公司平台,其实一点用都没有。

说白了,那些出入在漂亮写字楼的白领们,其实和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你穿得精致漂亮,在漂亮的写字间里,有咖啡喝,看上去有品味而已。

当你的工作经验越多,你就越离不开公司这个平台,你之前所付出的时间,都是你的沉没成本(sunk cost),说人话就是你的工作经验就是为了适应公司的体系而服务的,对将来的创业和干别的并没有太大帮助,一切还是要重新学起。

最终结果就是大公司离开你可以,而你却离不开他。

当初我选择跳出来不仅仅是因为看到这样的流水化作业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大益处,身处管理层的我很受局限和约束,而且经常要和很多部门“扯皮拉经”,这样也是很“内耗”的,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干久了就与社会脱节的气息,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体现:

第一,大公司特别能“洗脑”,像我之前的台资企业,还有像万科,联想,三星等,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有所谓的入模培训,就是把每个不同的人打造得像标准化零件一样,不需要你有太多的想法,服从和执行才是第一要义。

第二,在大公司呆久了,你就会慢慢习惯这个公司的一切,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久了你会把公司的牛,公司的强大变成你很牛你很强大,这是一种脱节,另一个脱节就是你离开这家公司后发现很难再适应别的公司了。

我当时离开了台资企业后,没有和以前的同事绝缘,依然会时不时联系一下也大体能够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对于升职了的人当然是恭喜,但是大部分“老人”好像都离开的差不多了,也都是做了很多年的老管理者了,然而最近我却得知有部分离开的“老人”因不适应其他公司又不得不托关系走后门回到原来的公司。这也就是大公司的厉害之处,别说适应外面的社会,就是适应别的公司都很难。

更严重的社会脱节还不是我说的上面那两点,而是你会失去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度。因为大公司的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这也是很多人反映的“一天下来都累的筋疲力竭了,只想美美睡一觉,哪还有精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曾经的我就是,早晚班颠倒和连班值班,每天都是忙的昏天暗地,有时候还得部门大聚餐,拓展业务还得经常和合作方拼酒, 很晚才回家,累的半死,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兴趣爱好,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所以“光鲜的背后不是肮脏就是沧桑”,这句话我举双手赞成。

我是2012年进入的台资企业,那一年也是微信公众平台开启,自媒体创业,内容创业的发展红利期,然而那个时候我每天忙于手头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也只是图个新鲜开了个个人帐号就再也没有管过了,但却不知道当时已经有大批先知先觉的人利用这波红利闷声发大财了。当然机会还是有的,还要看自己是否能拥抱变化,用全新的思维看待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以及勇于做出不同的尝试和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每次抓住风口的好像都是混的不怎么好的屌丝呢?我想不是因为大公司的人太忙了,而是早已对外面的世界开始麻木了。因为你的屁股在大公司坐稳了后,大脑每天琢磨的就是自己工作上的那点利益纷争,比如,能不能偷个懒,怎么把年假休完,怎么多报销点费用啊等等...

所以,在大公司的环境里每一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你能看到的东西太窄太有限,环境造就了你只能思考有限的事情,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与这个世界脱节。

现在的我自己创业做CEO,涉及的板块有教育,自媒体运营和品牌代理,我也会经常在我的朋友圈发一些关于商业和互联网的东西,每天做一些内容的输出和思考,我每天都会在喜马拉雅FM上进行音频推送,坚持每天5-6分钟的分享除了周末,内容包括经济,教育和创业以及对生活的深度思考,主要是成长自己帮助他人,现在播音上的粉丝已经过万了,然而我却发现我原来的很多老同事已经看不懂听不懂我在说啥了,有的人干脆就直接评论“你搞的很虚,太不实在了。”此时,我就只能“呵呵”了,在思想上,大家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当然,也有人评论“活得真燃,我也想像你一样”。

在大公司呆久了的人,其实只是你自己不知道已经和这个世界脱节了,反而对新的事物保持一个敌对和不屑一顾,所以啊,与这个世界脱节其实比被公司裁员还要可怕。

超级大公司的所有岗位,都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所以这些岗位上的人是不具备社交价值的,别说离开公司的品牌,没人会理你,就是你在这个公司的品牌上,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结交和认识你的,毕竟大家都太忙了。

现实很残酷,不要误把平台当本事,真正的本事是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可以临危不惧,随时有着对这个世界的憧憬和认知,机会和风口也会更加亲耐于你。善于投资你自己,不断学习和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才是正解!

阿蘇逆生长带来的深度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