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沿灘庸公閘位於沿灘區昇平街釜溪上,該閘始建於1940年12月,1942年2月竣工,由華北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徐世大領導設計,時任民國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孔祥熙(字庸之)撥款修建,故以其字號命名為“庸公閘”。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抗日戰爭中期,沿海各省淪陷,海鹽不能內運。西南各省以及湘、鄂,都要靠自貢市井鹽維持生活,但是井鹽外運,主要靠一條釜溪河。冬春兩季,水枯流斷,要穿插起灘路運三至五處,用人抬鹽包下船,裝上板車,行一段路程後,再抬到船上航運。這樣反覆折騰,航行時間要從一天延長到十天,甚至半個月以上。為了解決運輸問題,最後請華北水利委員會(此時由天津市遷往四川省)派隊測量,由該會總工程師徐世達領導設計,在釜溪河上共建三座船閘:一在金子凼,一在沿灘,一在鄧關鎮。當時,由財政部向美國貸款作為建築經費,其中以沿灘庸公閘的工程最大。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沿灘庸公閘身長85米,高11.8米,內部淨寬9米,攔河堤高4.1米,天橋高9.1米,堤長83.92米。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沿灘庸公閘仿巴拿馬船閘而建,其主體為攔蓄河水、提高水位的攔河堰壩與鎖式船閘相結合為一體的水利建築。庸公閘建好後,釜溪河沿灘段的幾處水深僅一米多的險灘全部被淹沒,水位升高6米多。鹽運大船每週可往返1次,提高運效七八倍,每年可運出鹽25萬噸。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沿灘庸公閘上游引航道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庸公閘始建時,在堰閘沿灘一側石壁上鐫刻了清代翰林、詩人、書法家趙熙榜書的“庸公閘”3個1米見方的正楷大字,筆力遒勁,氣勢雄渾。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站在對岸遠眺沿灘大橋和庸公閘

探訪自貢歷史建築之沿灘庸公閘


沿灘庸公閘在今年初列為自貢市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自貢鹽業運輸的重要文物,也是重要的抗戰歷史遺蹟。在自貢鹽業發展歷史和建築工程技術上有一定的代表性,為自貢的鹽業運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