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真人直言(示門人)


丹陽真人直言(示門人)

真人在龍門山重陽會上謂眾人曰:日用者,上不得欺謾天地,常謹謹修行,寸陰可惜,莫虛度日,須索減省。睡眼亦是人之所欲,須要換過,則不是打坐。長要心定,行住坐臥皆是行道。諸公休起心動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別休認,休生疑,此是端真實語。惟要長清長淨,勉力行之。但悟萬悟,屢假自心證,欲自遣性自停,命自住,丹自結,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自家做修行,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遙自在。弟子若不是師父說破,不能認此為妙法。今不敢傳與他人。諸公但請休生疑心,無疑心便是得道之人。常處無為清淨自然之理,更要發煙火。如此作用真神仙也。師父言曰,十二時辰,天地運行,斡旋造化,還有息否。凡行道之人,切須向天之道,亦要十二時中無暫停住,自己斡旋造化,常要清靜,莫起纖毫塵念,乃是修行。如此行持,做神仙指日成矣。或十二時中未有一個時辰專注在道,將來怎得了達?受十方施主供養,如何還得?一朝閤眼,死入酆都,長劫受苦,永無出期。我今叮嚀,說與汝等,如何是道?依此行持,不得錯了。你每行持不到,卻道掌教的人不是。各人豈不念七祖生前造無邊苦業,受無極苦惱,望子孫成道,仗天赦救拔,得生天界。師父為眾言曰:汝等每日不可忘日用事。其日用有二。有外日用,有內日用。外日用者,大忌見他人之過,自誇己德,妒賢忌能,起無明火,塵俗念生,勝眾之心,人我是非,口辯憎愛;內日用者,休起狐疑心,長莫忘於內,若雲遊、住、坐,亦澄心遣欲,無掛無礙,不染不著,真清真靜,逍遙自在,如同一日存思於道,如飢思飯,如渴思漿,稍覺偏頗,即當改正。依此修行,決做神仙矣。必不到錯了。如錯了,汝等罰我永墮地獄耳。切須戒之行之。

師父言曰:汝等地久天長,始心如故,莫生退怠,勿令妄做,守其自然,停其喜怒,外則應緣,內則養固,心上忘機,意不著物,觸處不生嫉妒二氣;常要清淨,一神自住,水火交合,坎離異戶,無臭無聲,無往無路,動而不生,守之得趣,其曰神仙。甚曰甘露?行到自知,看怎生悟。夫大道無形,氣之始也,神之母也。神氣是性命,性命是龍虎,龍虎是鉛汞,鉛汞是水火,水火是嬰奼,嬰奼是陰陽。真陰真陽,即是神氣。種種異名,皆不用著,只是神氣二字。欲要養氣全神,須常屏盡萬緣,表裡清淨,綿綿固守不動,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此名九轉大功,亦名三千功滿,三田圓備,謂之神丹。法身輕舉,永為神仙,倒笑天地不能長久。何為天有崩,地有陷,山有摧,海有竭?有形必有壞。能修先天之物,無形無象,豈有壞乎?

又曰:薄滋味,所以養氣;去嗔怒,所以養性;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守清靜,所以養道。名不繫於簿籍,心不在於世,此所以出人之彀,與天為徒。

又曰:專一學道,人人可得入仙。不同世俗,進取有黜落也。但清靜無為,最為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過養氣。夫人汩沒於利名,往往消耗其氣。學道者別無他事,只在至清至靜,頤神養氣而已。心液下降,腎氣上升至於脾,念絕想,神自靈,丹自結,仙自做。若行不得挾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十二時中,但能行徹,必不誤爾。

又曰:氣難住,迅若奔馬,惟靜可以御之。當先去其外黨。若在眾人中,如在深山谷裡,方是道人。若不到無心田地,難以制御。

又曰:守清靜恬淡,所以養道;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去嗔怒,滅無明,所以養性;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然後,性定則情忘,形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往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寧神於太虛,坐則調息於綿綿,臥則沉神於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頭頭無事,萬緣皆放下,六門不入,少語言,不著一物。十二時中,常要不昧,減省睡眠,一齊放下。雖是六門,只是一個主人。常常無物,便是補也。

又曰:初學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掛心,專心致志,如終如一,切莫中路而廢之。若有毫末不除,則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來事不可念。且據日前為見在,便是無事之人。兒女情多,煙霞志少,則非學道者也。

又曰:汝等聽予言,不可忘內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見他人過,自誇己德,妒賢忌能,起無明俗念欲心種種之過。內日用,真清真靜,不染不著,調氣養神,逍遙自在,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詩曰:大道人情遠,無為妙本基,世間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又曰: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故澄心如澄水,萬物自鑑;養氣如護嬰兒,莫令有損。氣透則神靈,神靈則氣變,此清靜所到也。

又曰:無為者,不可思慮、愛念、嗔恚,蓋積利害。其間,雖有為而常無為,雖涉事而常無事。何況專一清心靜意、養氣全神,飄飄然遊於逍遙之場,適於無何有之鄉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為之功,盡是術法;若行無心無為之功,乃無盡清虛也。

又曰:酒為亂性之漿,肉為斷命之物,直須不吃為上。酒肉犯之,愆猶可恕;若犯色慾,罪不容誅,蓋色之害人,甚於狼虎,敗人美行,損人善事,亡精滅神,至於損軀,故為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若施於心身,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然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過澄、湛二字,乃妙言也。經雲: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識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體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虛不別,是真澄心也。無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靈源妙覺,本來清靜,因為萬塵汙其定水,塵多則水濁,心多則性暗。所以澄心損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淺者,動則塵生;澄光深者,縱有風浪動搖,其水不渾。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學道,不貴實功實行,不驗自己清濁,多將古人言句為用,便說本來無修無正。且道性雖無修無證,塵心日要損消到忘心忘性,方契無修無證。故《道德經》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也。自古學道之人,體到實際真空,得無心真定,才說自然。且道如何是體空處?夫體空者,心體念滅,絕盡毫思,內無所知,外無所覺,內外俱寂,色空雙泯,目視其色,不著於色,耳聽其聲,非聞於聲,故聲色不能入者,自然攝性歸性,混合杳冥,化為一點靈光,內外圓融。到此處方契自然體空之道也。夫自然體空者,若有所體,即是所不體;若無所體,即無所不體。豈不聞《學仙記》曰:殊不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門無旁,四達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無所在,即無所不在。

又云:身不勞而功不大,行不廣而心不死。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此兩者,於道最上。然即出家,心卻未死,中間不可虛費光陰。積功累行,一志無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忘想。師祖雲“任從天斷”是也。

師在華亭曰:道者何物?即氣,便是根元。豈不知鼻中出者是也。

又曰:夫道,但務清淨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是個徹悄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當有益,必不誤爾諸年少。

又曰:師在縣西高馬從仁庵高唱:“縱日消萬兩黃金,止好粗衣淡飯。”言去歲過關外,聞人誦此語,喜其有理,故記之。

師曰:《清淨經》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言天地者,非指外覆載之天地也,蓋指身中之天地。人之身以上為天,以下為地。若天氣降,地脈通,上下衝和,真氣自固矣。

又曰:儒家雲: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晉真雲:以信結交,以恩復仇,可以至矣。

又曰:無心者,非同貓狗木石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淨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淨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貓狗一般也。

又曰:不生不滅見如來。悟了之時,免卻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陰神。若到天庭,忽有天花飛,方出陽神,此乃初地也。

龔道升問曰:湛然常寂如何?師曰:將來和湛然常寂都不用。

於清風問曰:弟子修行數年,道眼不明,心地不靈,何也?師曰:別無他事,行道不精爾。

師曰:學道者,不須廣看經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若河上公《道德經》,金陵子注《陰符經》,時看亦不妨也。不如一切不讀,觜盧都地養氣,最為上乘。

又曰: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或問曰:何由得氣不散?師曰:身無為。又問:何由得神不昧? 師曰:心無事。

師曰:張潤子有一句甚好,每道往來,但要照顧潤身之寶。師自笑曰:他開鋪席,話卻勸別人。

又云:詩曰“深藏白雪非為貴,廣種黃芽不屬貧。”欲要養氣全神,須當屏盡萬緣,表裡清淨,綿綿固守,用之不勤。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是九轉丹成,亦名三千功滿。

又十勸雲:一不得犯國法;二見教門人須當先作禮,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輪迴,皆父母也;三斷酒色財氣,是非人我;四除憂愁思慮,攀緣愛念,如有一念才起,速當撥之;十二時中,常搜己過,稍覺偏頗,即當改正;五遇寵若驚,不得詐作好人,受人供養;六戒無明業火,常行忍辱,以恩復仇,與萬物無私;七慎言語,節飲食,薄滋味,棄榮華,絕憎愛;八不得學奇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為生,莫惹纖毫塵勞;九居庵不過三間,道伴不過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爾死我埋,我死爾埋,或有見不到處,遞相指教,不得生異心;十不得起勝心,常行方便,損己利他。雖居暗室,如對聖賢,清貧柔弱,恭順於人,隨緣度日,絕盡貪嗔,逍遙自在,志在修行,始終如一,慎勿怠惰。心清無為是真,意淨無惡是善。養氣全神,常起慈悲,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