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牧预计2018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

8月24日,号称“中国最大有机乳品公司”的中国圣牧发布盈利警告,其2018年上半年预期亏损11亿元,净利同比下降幅度达184%。

中国圣牧预计2018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

在此次盈利警告中,中国圣牧将业绩亏损主要归因于三点:

一是应对原料奶市场需求疲软而控制奶牛数量,原料奶价格降幅较大导致生物资产公平值减销售费用录得的亏损约9亿元;

二是根据实际生产经营特点结合预期损失率计提资产减值拨备5亿元;

三是受国内乳品市场竞争激烈影响,自有品牌液奶产品的销量相对上年同期下降较大,同时原料奶平均价格降幅较大,导致集团毛利率大幅下降。

3月23日,中国圣牧首次发布盈利警告,预期2017年亏损约10亿元,这也是中国圣牧创立8年来的首次亏损。

中国圣牧预计2018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

中国圣牧预计2018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

2017年,中国圣牧营收27.07亿元,同比下降21.9%;净利-9.86亿元,同比下降244.8%,奶牛养殖和液奶板块的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就液奶板块而言,2017年由于在终端市场实施高端、高价值的“稳价”战略,同时加大对经销商、分销商扶持力度,其整体液奶销售收入则由2016年的21.06亿元下降至14.28亿元,降幅达32.2%。由于液奶收入已占圣牧整体收入的52.7%,因此该业务板块对圣牧整体业绩的拖累作用也更加明显。

原奶价格连跌7个月

亏损的不止中国圣牧一家

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的信息显示,进入2018年,原奶收购价格已连续7个月下跌。7月我国奶业主产省原料奶收购价格每公斤为3.37元,环比跌0.6%,同比下跌1.2%。 

决定奶牛养殖企业命运的是原奶的收购价格。正如黄剑黎介绍,2014年开始国内原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低奶价以及需求转移让曾经一度辉煌的乳品上游养殖企业陷入困境,2016年已开始暴露。当年,现代牧业出现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原生态牧业当年也亏损8856.9万元;中国圣牧虽然取得6.8亿元净利润,但也出现15%的下滑。

中国圣牧预计2018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

现代牧业在2017年财报中提到,2017年春节过后,各大乳企原奶需求骤减,原奶市场供大于求,原奶价格持续下行。进入夏季受季节性影响,全国各地高温、阴雨天气严重,奶牛热应激造成原奶产量下降。小规模牧场大量退出,大规模牧场经营利润连连下降,上游乳业俨然处于失望之寒冬。

但2018年上半年,这个春天没有想象中来得快。7月全国生鲜乳收购价格为3.37元每公斤,已连续7个月出现下跌。原生态牧业、西部牧业等已发布半年业绩预告的企业净利润均为负数。

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原因何在?

1、大包粉的冲击

养殖企业们普遍认为进口大包粉对于行业的冲击也是致命的。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原料奶收购价格每公斤为3.39元;当月国内进口大包全脂粉的价格在3200美元/吨左右。

乳制品行业的工艺技术是8吨鲜奶可以凝固成1吨大包粉,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国内生产一吨大包粉需要花费27000多元的生鲜乳,而全脂大包粉的进口价格也只有3200美元/吨左右,低于国内成本价格。

从正常的商业逻辑看,在高价奶与低价大包粉间,企业自然会选择后者。

2、国内各项成本高就是根本原因

①草料成本

王鹏算了一笔帐:在每公斤鲜奶3.5元左右的成本中,饲草料成本最高,折合到每公斤奶能到2元左右,紫花苜蓿就是从美国进口的。而饲草料中,玉米青贮都是由企业自己种植,但蛋白含量更高的紫花苜蓿等饲草料都需要进口,成本自然就高。按照3.5元/公斤的价格供应给乳企,王鹏的公司就是在赔本赚吆喝。

中国圣牧预计2018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中国奶牛养殖业身置凛冬?

②养殖设备、人均成本

“各类养殖设备也都要从国外进口。另外,国内人均奶牛养殖的成本也高,国内人均奶牛养殖数量不到50头,但是在国外由于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施,人均养殖头数在百头以上。”黄剑黎道。

③土地成本

土地也成为行业公认的奶牛行业的约束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玉满指出,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内的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规模化养殖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养殖规模越大就越依赖于土地的供给。国家应为奶牛养殖业出台相关的配套土地政策,不仅应对现行的土地制度做出相应调整,还应为奶牛养殖业提供的配套土地进行财政补贴,让养牛人想用地、有地用、用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