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尊平:不要害怕員工掙得多

從最初的連年虧損,到如今的一家獨大;從最初的80輛舊車,到如今的835輛車……一路走來,劉尊平和他的集好運業成功將墾利的客運市場由粗放式經營轉化為集約經營,徹底改變了原來由個體戶經營雜亂無序的局面。如今的他雖“擁有”15家公司,卻只有一家是他的。他常說,“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不要害怕員工掙得多”,“不管哪個行業,首先得老百姓支持,滿意了才是根本”。

刘尊平:不要害怕员工挣得多

“做什麼事就得先喜歡,然後才能幹好”

“做什麼事就得喜歡什麼事,然後才能將這個事情幹好。選擇這個公司並不是看中了這個行業,也不是想好了才做。”說起自己與客運行業的結緣,劉尊平感慨萬千。2002年,省裡號召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車,當時在墾利縣有很多人都想做這個事,但最後大多都放棄了。一次偶然的聊天,劉尊平聽說了這個事。“當時就覺得這個事兒很好,如果能幹起來,既方便群眾出行,也是一件好事。”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墾利人,劉尊平覺得如果能把這個擔子挑起來,為鄉親們做點事,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當時縣裡已經定好要做這個事兒了,收購計劃、賠償、線路規劃都已經做出來了。”而劉尊平需要做的就是籌集資金,將原來個人經營的車輛進行收購。沒有過多的思索和考慮,劉尊平說幹就幹,他的決定得到了身邊朋友、家人的支持,收購車輛的資金很快就湊齊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劉尊平想象得那麼簡單,公司從創立之初,就經歷了重重困難,“真幹起來,才知道這個事是相當的不好乾。”十幾年過去了,回想起創業初期的種種,劉尊平記憶猶新,車收起來了,原有車主卻天天上訪。“80輛車就是80個家庭,不能因為自己做事就把別人的飯碗給毀了。”因為擔心他的收購,會讓原車主丟了飯碗,劉尊平開始猶豫起來,但他已無退路可走,最終,在80個家庭和全縣人民的出行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劉尊平在原有收購資金的基礎上多加了20%的資金,作為對原車主的補償,同時,還吸納了一部分車主加入自己的公司。2002年,劉尊平的公司正式運營起來。

“不要害怕員工掙得多”

公司運轉起來後,劉尊平才發現跟現實他原來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收購的80輛車,有30輛是需要報廢的,根本不能運營,其餘的車況不好,經常需要維修,“車輛維修成本太高了,駕駛員需要僱,乘務員也需要僱,還需要交養路費、運管費等交通歸費,到最後基本不落錢。”五六十輛車運營,每天的營運額在5000多塊錢,最少的時候毛收入才3000多,還不夠支付工人工資。

從自己一個人幹到領著100多個人一起幹,資金怎麼控,票款怎麼弄……一系列的問題擺在面前,沒有任何管理經驗的劉尊平一下子慌了神,長期虧損的狀況從2002年一直持續了好幾年,“到04年,就很難了,幾乎堅持不下去了,連找個下家都找不到。”劉尊平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為了擺脫虧損的狀態,他想了各種辦法,“甚至把車包出去了,只要不賠錢就行。”

一次偶然的學習機會,劉尊平收到一份北京大學研修班的學習通知,雖然不知道研修班是啥意思,但通知上的企業管理,績效管理幾個字,一下就吸引了他,即便公司財務困難,但強烈的求知慾,讓他沒有猶豫,沒和任何人商量,他上財務湊了2萬多塊錢,就去了北京。

劉尊平說,那時班上有118個人,他年齡算小的,看著同學們的舉止言談和所談的事,都是他沒聽過沒見過的,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閉塞,覺得自己來對了,“前三四個月,一直在埋頭學習,很少與人交流,聽老師講,聽同學們聊天,從他們的聊天中學到很多。”從04年到07年,劉尊平學了三期,同學們的經營思路對他的幫助很大,視野一下子就打開了。

從2005年,劉尊平一邊學習,一邊嘗試改革,“既然扔不掉,那就要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幹好。”他把承包出去的車都收回來了,從一條線路上進行調整,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換車沒錢換,修車捨不得,噴個漆都捨不得。”既然下定決心要改,就得把該淘汰的車換掉,但公司沒錢買新車,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銀行願意給他提供貸款,但不是貸給企業,而是貸給個人,一個人最多能貸20萬。“回到公司組織了5個人,每人貸了20萬,100萬買了5輛新車。”雖然這些車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是配置最低的車,但開的是新車,老百姓們都願意做。

2007年以後,劉尊平開始大張闊斧地進行改革,他決定打破原來司機們旱澇保收的狀態,司機不再拿固定工資,而是拿一部分固定工資和提成。“讓司機多拿,我少拿,比如說一個車一天收入500塊錢,司機拿20%的提成,500—600拿30%,當超過一定數額時,超出的部分全部歸司機。”不顧公司領導層的反對,劉尊平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事實證明,他的改革是成功的,“改革後,每個車一天的收入超1000元的很多,司機的收入一下子翻番了。“開著公司的車,掙著自己的錢,都把這當做自己的事,再也不會擔心營業額被司機截留,或者有拒載的現象了,大家積極性都提高了,公司的效益自然就好了。”劉尊平說,對客運行業來說,越是到節假日,越是忙活,如果司機沒有收入,誰又願意節假日加班呢,真正線路改革後,大家都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來做,每個司機都是主人。

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 創建集好服務平臺

公司的經營狀況逐漸好轉,劉尊平開始涉足其他行業,先後投資成立了墾利縣集好城市公交有限公司、墾利縣集好汽車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除集好運業的法人還是劉尊平外,他先後將其餘公司的法人變更為別人,“這是我對合作夥伴的一個心意,雖然公司是我的,但幹這個事不是我一個人。”

如今的集好運業是一家集公交客運、班車客運、汽車租賃、汽車檢測、汽車維修、加油站、土方工程、裝配式建築、生態旅遊等於一體的集團化公司,有營運車輛835部,包括豪華旅遊及政府公務用車68部、公交客車432部、對外租賃轎車212部、校車123部等, 不但擔負著墾利、河口兩區的公交客運及墾利區的學生接送任務,而且承擔著整個東營市的政府公務、汽車租賃、各類大型會議、旅遊團體等包車業務,劉尊平將客運市場由粗放式經營轉化為集約經營,徹底改變了原來由個體戶經營雜亂無序的局面。

談及對公司的管理,劉尊平卻認為與其說是管理,倒不如說是經營,“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在他看來,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多年以來,他始終站在局外來經營公司,懷正念,走正道,做正事,養正氣。“不管哪個行業,首先老百姓支持,滿意了才是根本。政府交給做的事,就要踏踏實實地做。”

由於業績突出,劉尊平多次受到中國交通協會、省交通廳、市縣交通局的表彰,東營市集好運業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被評為東營市“厚道魯商”品牌形象榜上榜企業,2014-2017年連續被中國交通協會評為“中國誠信經營與服務示範單位”,同時他本人也榮獲“2017年中國商界誠信領袖”稱號。

現在,劉尊平聘請山東交通學院的專家,策劃“集好服務”品牌創建活動,“這是一項是集好運業自我升級的重要活動,通過系統化梳理企業文化,規範化企業制度,促進企業經營,增強企業員工工作熱情,增強企業軟實力。”通過“集好服務”品牌創建,實現企業服務品質升級,不斷提高“集好服務”市場競爭力,叫響“集好服務”品牌。品牌活動創建以來,員工們積極參與,公司湧現出了很多好人好事,幾乎每天都能收到錦旗。

劉尊平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通過集好的服務影響到所有的服務行業,他也堅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文/圖 向玲 於瑩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