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西北,定西,安定区青岚山顶,130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栽植的柳树随风摇曳,百年孤独。当年,自然条件严酷的定西让左宗棠发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慨叹。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直到4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那句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但今天,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定西这片黄土地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荒凉渐退,绿色渐浓。陇中儿女驰而不息的植树造林、流域治理已经让这里的沟壑梁峁焕发勃勃生机。

左公如何也想不到,如今的青岚山畔侧柏、云杉欣欣然铺满山坡,山毛桃、野山杏漫山灿烂。“左公柳”不再孤独。暮春之际,旱塬定西极目之处绿意浓浓已然是风景。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定西全市森林面积已达371.95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523.84万亩,林业用地占到土地面积总数的35%,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12.6%。昔日旱塬荒山一点点、一片片、一座座变为苍翠青山。

联合国专家也没有想到,在这片贫瘠土地上,为了黄土地的绿色梦想,定西人代代相接、久久为功。上世纪60年代起,特别是近30年来,定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打响治山理水的造林“持久战”,定西的绿色已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范围迅速扩大,堪称绿色奇迹。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一)

定西,位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来是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之地。

过去的定西曾有这样的记载:地无绿,河无水,鸟无栖息之茂林,人无蔽日之绿荫。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仅有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的10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其余地方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仅为5.16%。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在定西先后建立总面积179.7万亩的国营林场10个,总面积1952亩的国营苗圃10个。这些林场和苗圃,成为陇中大地生态改善的“绿色种子”。

安定区车道岭林场和红土苗圃就是当初洒下的“种子”,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雨水。建场之初,他们有的只是方圆几十成百公里裸露的光山头和年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十倍以上的残酷现实。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怎么办?黄土地渴望绿色,生态严酷的定西更渴望绿色。

“只要下雨,戴个草帽、背上树苗、拿上铁锹,二话不说就往山上冲。”——这是车道岭林场职工们的回答。

雨季抢墒栽种对地穷物乏的定西来说,是提高栽种成活率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方法,定西土质疏松,雨量一大极易引发山体滑坡,山路常被削成崖路。

林场职工王富军掀起袖子,几道深浅不一的伤疤映入眼帘,“现在路况好多了,以前摔成骨折的老林工多得是。”

回想起当年吃的苦,望着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车道岭林带,他说,值了!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树苗栽上如果几天不下雨,李万胜的“心病”就犯了。那时候,水比油金贵。

这个已退休六年的红土苗圃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亲眼看着从岷县运来的1万多株云杉苗栽上后,因为一个月没降雨而尽数夭折。

“看着树苗子一天黄几个、一天黄几个,心里就像剜刀子。”砸破头也要培育出适合定西生长的耐旱树苗,他和同事们把家搬到了育苗基地。

李万胜们这一住,就是五年。

五年后,经过试种培育的河北杨、樟子松、连翘、红花槐等越来越多外地树种开始在定西“安家落户”。

从车道岭到华家岭,树渐渐多了;从响河梁到大营粱,山慢慢绿了。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为了种树、为了种活每一棵树,定西人豁出去了。对绿色的渴求和改变定西生态面貌的决心信心,在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中经年传递,延续。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2014年,百年引洮梦终成现实,定西人民在泪水中欢呼雀跃。水!这个制约定西生态恢复与发展最大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洮工程通水的那一天,李万胜看着已成规模的苗圃和周围绿起来的土山,偷偷擦去了眼角的两行老泪。

从下定决心改变山川面貌,到接续传承为荒山播绿,定西人,成功了。定西的山,绿了!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六十年,荒山绿了一座又一座;六十年,人工绿浪一波接一波。六十年,全市人工造林477.09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有林场21个、义务植树基地468个。

(二)

定西,三分之二的土地坡陡地岖、不易耕作。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

千百年的“土里刨食”,更是让本来就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因为旱,山上没柴;因为穷,家里没煤。为了吃上一顿热乎饭,人们铲掉草皮当薪柴。

“种上粮食要是二十天不下雨或是来一场暴雨,基本上就颗粒无收。即便风调雨顺,一亩山地一年收入也不到一百元。”这笔经济账,巉口镇三十里铺村民朱强国至今仍记得,“当时退耕还林补偿款是每年每亩160元,这样的好事祖辈哪遇到过。”

时光推进到新世纪,2001年,定西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并结合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开启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退耕还林改变了朱强国和大部分定西农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生活怪圈,也从源头上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得以增加,成为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

渴望山川秀美的定西人,纷纷持铁锹、扛镢头,挖坑运苗、挥锹铲土、提水浇灌,以舍我其谁的气势开展新一轮植树造林。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2003年,结合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大规模开始城区、村镇面山新造和提升改造计划,力争完成集生态、经济、景观于一体的绿色长廊通道绿化建设。

2005年,市人大通过《关于在全市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的决定》,成为建国以来定西历史上第一次以人大立法形式对森林管护做出的地方法规。

2008年,全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定西”的奋斗目标。

2014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定西市委和市政府又响亮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

2016年,市政府将城区面山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列入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全力打造面山绿化升级版。仅2016年到2017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4355万株面积8.5万亩。

守得经久寂寞,终见满山繁华。这场旷日持久的“植树战役”,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定西的山绿了。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份绿,定西人说,来的真不容易。

马鹏龙,安定区马家岔村党支部书记,手部残疾。回忆起当时荒坡种树的情形,老马至今都记忆犹新:山坡上地陡,站稳都难,先刨土再挖石,一来二去这手上就都是血泡,等完成种树任务,血泡就成了厚厚的茧片。

许志强、许志刚,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的“傻”兄弟,在过去的近50年里, 把一颗颗刺槐、小松柏等抗旱植物,从家门口的坡地,一直栽到远处绵延的荒山。

树高了,山绿了,人老了。老哥俩说还要一直种下去,直到爬不动山,能够看着满山有树,死也瞑目。

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定西人以超乎想象的牺牲精神和坚定意志苦干实干,以钉钉子精神,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牢牢地“钉”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之中。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遥感卫星图显示,过去近二十年,通过退耕还林、面山绿化、生态林建设等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定西的绿色已经由点到线到面。定西的山,绿了!

(三)

定西有句古话,有树的地方一定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一定有树。

老一辈人爱树种树,当他们在树下歇荫凉的时候,也想着给子孙们栽个生活的“根”。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郑长吉2010年跨过山梁从静宁走亲戚回来,寻思着把地里的庄稼换成苹果树。媳妇担心,“苹果树苗投入大,四五年后才能挂果,万一种不活搭工又搭钱。”

犹豫之际,政府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那一年,通渭县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经济林果发展,不仅免费送苗,还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

当年的试种的2亩,如今已发展为36亩果园,郑长吉对自己的决策和政府的政策很满意。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特大号的手,特大号的脚,王旭东不仅有干出来的身板,还有精明的头脑。不惑之年,王旭东不去操持一年稳赚百万元的建筑生意,偏去承包了安定区城郊山洼里的四千多亩荒山。

家人朋友为他捏一把汗,“改造秃山,钱花了连个响声都听不见。” 王旭东信心满满:“今年是荒山,几年之后就是青山,再过几年就是金山。”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他早盘算好了: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干!山下,填沟推地,散养鸡、开农家乐;山腰,发展果园、采摘农业;山顶,植树造林,打造摄影基地……

兴一处绿、播一片林、富一方民—— 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定西人用勤劳的双手再造秀美山川,拔掉穷根,并且开始用满山绿色创造财富。

这地方过去缺吃少穿,为什么300万人仍然选择留在这里?

定西的山,真绿了!绿的是那么好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改造黄土高原,定西儿女将继续整装待发!

(定西日报记者 吕瑞芳对本文有贡献)


​- The End -

欢迎朋友圈分享

觉得赞,你就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