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按下快門,就能進SVA、LCF!

“一個好的攝影師一定是藝術家,

但一個好的藝術家不一定是攝影師。”


這是我在SVA讀研時,系主任常掛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是一個文字遊戲,但其實也很好的說出了攝影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也是給我長久以來“我為什麼要學習藝術”找到了一條思考出路。

我為什麼學藝術,基本是每一個藝術生都會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也不例外。最開始的答案是輕鬆有意思,到大四趕畢設突然找到了另外一個答案:攝影是一種強有力的表達形式,有時候比言語好用的多。而到了研究生,在老師話語及學習加成下,我的答案發生了些改變:學習藝術是讓我有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讓我的生活和芸芸眾生有了區別。

如今,成了一名老師,我開始接收到學生的這一迷茫,國內缺乏系統性教育的攝影專業,使得很多同學已經到了大三大四,卻對攝影有著諸多誤解,技術和思維都有著許多。技術問題多數老師都能提供幫助,而且網絡從來不缺資源,只要你肯學都可以做到。但讓學生擁有思維和認知,卻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到的。

老師選對了,你才能有更大改變:

01

當你學攝影時

“你究竟是在學什麼”


於我而言,學習攝影就是學習當代藝術,學習另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

事實上,國內開設攝影專業的院校其實並不多,加上風格與國外“流行”有著諸多不同,很多零基礎的同學對於攝影的認識也停在比較淺的一層:或炫耀或賺錢,亦或表達,攝影更多是一種“技能”。面對這些同學,我會佈置一個自己都覺得有些“慘絕人寰”的作業:

每天拍攝五百張照片。

一週下來,大約是3500張,下一節課我和學生一起看這些照片。這個作業很是簡單粗暴,但是道理其實也一點就懂:這是培養你的一種習慣,一種觀察身邊生活的習慣,一種不放過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細節的習慣。


我的學生按下快門,就能進SVA、LCF!


如果你還沒有這種習慣,你首先要有這個思想警覺:當你在抱怨沒有靈感時,那些注意觀察生活的同學已經發現隔壁的王奶奶竟然是虔誠的佛教徒,雖然沒有去過西藏,但對八字箴言的解讀遠超你每月花九塊九買的“玄奘大師教你來唸經”的電臺節目了。

而這個習慣養成後,別人在每天端著相機到處找素材時,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你會不懂為什麼生活中那麼多有趣的東西都可以用,大家還在忙碌尋找,這就是這個習慣的價值——讓生活成為你的靈感庫。不是每一個成名的攝影師都去過偏遠山區和戰爭現場,和平年代平淡生活一樣是你偉大素材的集中地。套用一句爛俗的雞湯,每一個攝影師都會“在平凡中尋找偉大,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這個習慣不僅適用於攝影專業,對於所有藝術設計生來說,都是一個必須養成,這一點從我的同事Coco—預本碩都在CSM的珠寶設計高材生那兒也得到了驗證:

Five A Day是我們MA階段一個很特別的作業:每天要找5個東西,可以拍照,可以是實物,可以是文字,將其收集起來,加以文字輔助,做成自己靈感庫。這其實是一個很熬人的過程,畢竟以作業的形式存在,總有些強制的意味。有時候忘記,便要在家裡找,看電影、買花、刷鞋我都試過,而且一定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因為tutorial的時候,老師真的會隨手選擇一頁,問你為什麼放這張圖,你想要達成什麼效果等等。一段時間後,真的可以發現自己的一個變化:開始學會觀察生活,並將其用於創作之中。


02

當你學習攝影時

“拍照≠攝影藝術”


當你已經學會觀察生活的時候,恭喜你已經習得了我給你上的第一課。但這距離你的理想院校還遠遠不夠。前段時間心血來潮翻打開了知乎攝影話題,精華下佔據首要位置的是下面三個問題和回答:


我的學生按下快門,就能進SVA、LCF!


一定程度上,我更願意稱這類照片為拍照,而不是藝術類攝影,他們記錄下了生活中的點滴,但是這類作品必然無法做到院校申請。而如果你做過自己理想院校的調研,你會驚恐發現為什麼一個學攝影的學生要上哲學課社會學課心理學課乃至時政批評課。

這也是國內外攝影教學中一個極大的差異,我這個在國內恐懼歷史課的人,到了國外卻學的樂此不疲,原因也很簡單,這些課是真的必須且有趣。所謂必須,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藝術經過了四千多年的沉澱和發展,早已經從重現一個場景到了表達一個深度的思考階段。頂級院校培養的學生,更像是一個可以用圖像表達出觀點的心理學家或者社會學家,而不是隻知道分析構圖和按快門。

關於有趣,我推薦你看下我之前的兩篇文章,裡面詳細介紹了國外的同學們所做所學:

國外的學霸牲口,為什麼那麼突出!高端攝影——我們帝國“自嗨”的產物


國外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對於國外的教育教學方法瞭如指掌,所以帶學生時自然能夠找到最為契合的方向去引導,比如我會讓學生在第二三個項目中挖掘圖像背後的更大的觀念,並且通過適當的形式表達出來,項目可以是自己拍的圖像,可以是網上的圖像,還可以是基於圖像創作的裝置,你做開心了最重要,關於院校風格哪些我來幫你把控。

當然作為我的學生,必須要做好啃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盧梭《社會契約論》等書籍的心理預設,畢竟你的本科欠了你太多,但是天道好輪迴對吧,我幫你找補回來。


我的學生按下快門,就能進SVA、LCF!


03

當你學習攝影時

“我希望能夠幫你看到未來”


如果你已成功理解了前兩節課,那你已經可以出師了,但在臨走之前,我還要送你一顆定心丸。

關於攝影專業就業問題,在之前的文章和公開課中我已然說過很多,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可以之後掃描二維碼單獨提問,在此不再贅述。但關於未來方向,仍然會有人有著諸多迷茫,人活一世想要嘗試的東西太多,很多同學即使學了本科4年+研究生2年的攝影套餐,也會面臨著行業選擇的問題。那麼之前學習的攝影,是要就此忍痛拋棄了嗎?

我希望你能堅定的告訴自己不是,然後分析利弊,自己做出選擇。


我的學生按下快門,就能進SVA、LCF!


對於當下,圖像爆炸時代已經確定無疑,人人都會拍幾張照片,但最起碼你這幾年的專業學習必然會讓你從眾多低質圖像中脫穎而出。誰不想有一個把工作會議拍的美美噠的同事,誰不想有一個把自己拍的美美噠的女朋友,誰不想有一個把食物拍的美美噠的食客。新時代的弄潮兒們,學會攝影的燈光技巧,你的快手直播都能多收兩艘大遊艇。

而學習攝影,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發生很大的不同,18歲與22歲的心境是不一樣的,作品集創作的開始和結束時,你的成長是巨大的,而在國內學習到25歲,和在國外讀研到25歲,你的心境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那時候的你成了一個邏輯嚴謹,滿腹詩書、見多識廣、更為理性,且知道如何從平凡世界找不同的人,這樣的人,從來不用擔憂就業,因為你擁有著做好一件事情的所有資本。

所以我總會跟學生講,並不是只有在背上單反的時候你才是攝影師,日常的任何一次記錄你都要告誡自己,你的照片要比絕大多數人的好。這樣的教學方式成果,微信不斷出現的SVA、Calarts、SAIC、LCF、LCC等院校offer回傳和同學們抑制不住開心的語音便是最好的證明。

但更讓我開心的是,看到學生們在朋友圈中曬出一張無與倫比的垃圾袋的照片,與我坐而論道談為什麼亞瑟丹拖說的後現代主義不準確。

這些潛移默化的改變才是我教學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