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新气质:生态岛的创新探索

海珠新气质:生态岛的创新探索

站在广州大桥远眺珠江两岸,位于珠江之南的广州塔旖旎绚丽,在两岸璀璨的灯光中,成为自带光芒的视觉中心。塔下,游人如织,尽显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魅力和活力。

广州大桥是广州这个都会城市发展的分界点。向北,荔湾、越秀、天河沿着珠江从西向东依次排列,从“十三行”的久远繁华到珠江新城这个CBD新贵,广州城市中心不断向东迁移,但范围此前一直限于珠江北岸。向南,广州一路通向大海,珠江前后航道环抱,勾勒出海珠独特的岛屿区位,长期以来发展相对沉寂。

沿着以小蛮腰为中心的珠江南岸,全长近20公里的河岸线上,千年商都的辉煌与现代经济的繁华交相辉映。日益便捷的交通也让创新资源加速过江,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正孕育着新技术的产业未来,“城央”湿地公园海珠湿地奠定了绿色发展的底色,也重塑了海珠“创新岛”的新气质。

从“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到广交会展馆的成形、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的迅速崛起,海珠这个珠江口的小岛已经发生聚变。

“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进入无人区搞改革,全力建设创新岛、生态岛、安全岛,推动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生态发展、幸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面对机遇与挑战,在新旧动能和新城老城的迭代中,海珠已经开启一场深刻的创新蜕变。

创新过江

三核联动描绘“创新岛”底色

“我们看好这里互联网、电商企业集聚的优势,希望把这里打造成电商‘硅谷’。”一周前,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迎来首家封顶项目。在环球梦大厦项目封顶仪式上,环球市场集团环球电商城总经理范梦晖说。

“小米将谋划和加强在琶洲的业务布局,将华南地区产业链、生态链资源向这里集聚。”上月底,刚完成小米上市的小米科技董事长、CEO雷军马不停蹄地来到海珠。

一个多月前,中国500强企业三一集团及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高科技公司树根互联刚刚踏上这块创新热土,在琶洲共同拍得AH040125和AH040126地块,拟投资建设三一集团华南总部、树根互联全国总部项目。“选择海珠就是选择前景光明的未来。”树根互联CEO贺东东对未来抱有信心。

创新“弄潮儿”对海珠的信心源自何处?打开广州城市地图,城市向东,海珠最东的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的黄金小三角从区域、要素和产业等多个层面构建了城市中心发展格局,创新要素从珠江北岸流向南岸尤为瞩目。

与珠江新城隔江相望,琶洲的创新“集结号”已经吹响。目前,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吸引腾讯、阿里、唯品会、小米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组成“豪华”阵容。截至目前,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20家拍地企业中,15家企业已动工,开工率达75%。

“当时,这里作为广交会展馆后续用地,一直处于待开发建设中。”海珠区招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琶洲是珠江啤酒旧厂的厂房、仓库以及广州农科院的部分试验田的所在地。直到2015年6月30日第一批土地出让之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才浮出水面,迎来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的黄金期。

创新巨头书写新的故事,为产业更新迭代提速。作为老城区,海珠太古仓地区、广纸地区、海珠湾(沥滘片区)等重要节点已经迎来构建珠江后航道经济带新的使命;中大国际创新谷被正式列入海珠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后,与东部琶洲岛、西部海珠湾三核联动,成为区域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

今年5月,中大国际创新谷正式运营。其将依托中山大学及周边众多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单位的优势,建设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成果孵化、创业中心和人才创新基地,形成一个对海珠区、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都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高端平台。

中大国际创新谷甫一亮相,即吸引了“天然香料纳微胶囊材料研制与应用”“环境治理多级孔分子筛吸附材料开发”等1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产业项目入驻。

新三板企业广州像素数据技术公司成立将近20年,曾二易其址,但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大的辐射范围。“之所以选择留在这里,周边强大的科研力量是主因,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难免有迈不过去的技术‘坎’。”董事总经理姚若光说。

新旧产业的更迭中,海珠“创新岛”的未来布局日益清晰。东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有一批互联网龙头创新企业抢滩落户;西部海珠湾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有广州之窗、启迪中海科技园等后航道六大产业园区联动打造海珠创新港;中部中山大学有人才资源、科研成果,作为“最强大脑”,具有强大的创新潜能。

一场创新蜕变正在海珠发生。从2010年到2017年,海珠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由0.4:18.3:81.3调整为0.1:15.5:84.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从2015年不足13亿元,以年均增长两倍的速度快速扩容,2017年产业规模发展至119.73亿元,突破百亿门槛。

生态立区

从海珠湖到“城央”湿地公园

“哇,又一只!”在海珠湿地第三届观鸟比赛上,500多名学生体验了一堂自然教育课。他们细心捕捉空中掠过的飞影,每发现一只鸟,孩子们都兴奋不已。

今天,这块兼具“城市之肺”“城市客厅”功能的海珠湿地公园可以用美景如画来形容。每到周末,人们纷纷来到这个“鱼鸟天堂”“天然氧吧”,游人如织,要用预约的方式来疏导。

海珠新气质:生态岛的创新探索

城市中央的湿地被称为“城央”湿地公园,作为难得的城央湿地,海珠湿地距离广州塔仅3公里,被誉为广州“绿心”。其占地约11平方公里,是海珠全区总面积的1/9,也是全国超大城市中央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珠湿地公园来之不易,多年来对湿地治理从未停止,用地红线收储、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征地保护万亩果园等许多方面成为全国示范。

在学界看来,岛屿生态的一大特点在于其隔离性,被珠江环抱的海珠区也因此形成了独有的绿色气质。此前,海珠湿地以“万亩果园”为人所知,因河涌淤泥沉积、河床升高以及污染严重,其面临生态危机。2011年海珠湖建成开放,其作为“海珠雨洪调蓄区工程”,建成后与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西碌涌共6条河涌相交汇,形成“一湖六脉”的格局,有人形象称之为以“肺”换“肾”。

2012年,为了破解果农“保胃”与城市“保肺”之间的矛盾,广州探索性提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宣告万亩果园华丽蜕变,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新开始。

一个岛的水脉,就是一个岛的命脉。海珠是广州唯一的“岛区”,海珠湿地与多条河涌上串下联,形成了包括排涝、灌溉、生态保护等多功能的水环境,也造就江、涌、园、林之间的相互辉映。不少居民发现,湿地建成后,暴雨后水浸街等现象明显减少,海绵城市的作用日渐显现。

“以前只考虑埋头种地,现在则学会农业科学。”万亩果园转变为海珠湿地的过程中,北山村村民莫昭佳也实现了从果农到农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转变。周末,他把种出的水果送到敬老院,“让大家分享绿色成果,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立秋后的广州暑热不减,海珠湿地里却绿叶成荫。一流的生态环境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2016年以来,26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大型央企及上市企业等在海珠湿地周边汇聚,形成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辅相成。

早前,海珠湿地又新添一景,来自腾讯、阿里、唯品会、小米、欢聚时代、科大讯飞等创新企业代表共同种下了“琶洲创新林”。创新林的树种是特别挑选的火焰木,寓意着这里将发展成红红火火的全球产业创新和生态优选地。

幸福发展

产业、城市与环境融合新生态

海珠大塘东胜大街在不久的将来,将出现一幢幢亮丽的人才公寓,而幕后的决策者是这里的居民。

两个月前,大塘地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聚在一起为东胜大街青年社区项目表决,最终“生态绿”外立面改造方案以21票胜出。

“青年公寓微改造方案定位高端人才服务,我们通过一件件小事带动大塘片区换新颜。”居民罗芳兴奋地说。

大塘地区位于新滘中路,与海珠湖相邻。虽一路之隔,但与环境优美的海珠湿地不同,这里由于靠近布匹批发市场,城中村和制衣厂林立,水环境治理、五类车横行、乱摆卖等问题突出。以坚真花园对面的城中村为例,内里从事制衣生产、经营或仓储的出租屋就将近3000间,每天开工至凌晨,机械运转、货物进出。

推动大塘地区城中村业态、环境、居住人口结构的全方位转型迫在眉睫。海珠实施大塘整治计划,范围以坚真花园为核心,东至聚德路、西至大塘涌、南至新滘路、北至聚德北路区域,总面积0.37平方公里,涉及江海街、南洲街、华洲街。

江海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成熟一处、推进一处”的思路,推动第三方代管承接物业,加快打造样板工程。目前,片区已有逾5万平方米的集体物业、出租屋实现了腾退,并与第三方企业签订代管协议,为全面铺开产业升级改造打开突破口。

以更高标准打造更宜居、宜商、宜业的发展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解决城区功能布局和环境品质有待优化等一系列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居民的期盼,也是海珠奋斗的目标。

“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作为赤岗街鹭江社区评议团的一员,黎勇回想起加装电梯筹建过程。谁也没想到,已经快32年楼龄的中交四航二公司182号大院内的198号楼,能在短短7个月时间完成电梯加装的动员、统一共识、筹集资金、手续办理、施工合同签署工作。

实际上,8层楼,24户业主,要统一意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黎勇为带头支持安装电梯,不仅去跑安装手续,协调工人帮助业主清理堵塞化粪池,主动掏钱请人清理大院堆积的大件废旧家具,甚至主动提出自己多出2000元加装电梯。

由被动转向主动,发动居民参与共治,提升了社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赤岗街,还有很多像黎勇这样的社区评议团成员,共有396名,他们活跃在22个社区,积极参与各种街道组织的活动和协调工作。以鹭江社区为例,短短2年时间,评议团促成了16栋旧楼加装电梯。

现在,大塘地区一改旧貌,逐渐变得干净清洁、井然有序。从坚真花园顶层远望,是一片城市“绿心”,海珠湿地发展带来大自然的馈赠:净化水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内涝、降低噪声。“噪音老问题没有了,河涌干净了,老人家很开心地说能睡着觉了。”在坚真花园住了十多年的片区辅警叶钰鸿感慨道。

从传统老城区、老工业区向现代化中心城区迈进的海珠推动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生态发展、幸福发展,让区域布局更优化、品质更提升、创新更强劲、人民更幸福。

“来看过海珠湿地之后,企业落户广州的信心更强了。”在广州仲量联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高级董事马炜图看来,以海珠为代表的中心城区优良的生态、生活、生产环境是不少创新企业、央企和跨国公司分支机构选择广州的必要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