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是衛青還是李廣?

精選人生


【文藏來答】“龍城飛將”並不指一人,而是衛青和李廣兩人,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抵抗匈奴的名將們。“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飛將”指飛將軍李廣。

網絡配圖

西漢名將衛青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從而揭開了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衛青首徵,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大勝。衛青一生擊匈奴七次,七戰七捷,斬獲的敵兵達五萬餘人,收復了河朔、河套地區,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了重大貢獻。司馬遷因衛青、霍去病“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為他甥舅二人立傳。

李廣從少年時起就與匈奴作戰,一生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戰役多為匈奴來犯時的小規模防衛戰,因為當時漢朝還沒有能力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役。匈奴畏服李廣,稱他為飛將軍。

中間為漢武帝,兩側為衛青和霍去病

關於“龍城飛將”之所以有爭論,跟司馬遷的《史記》、後世李唐王朝對李廣的大肆追封密不可分。

在戰功上,李廣自然無法與大將軍衛青相提並論。龍城之戰是大將軍衛青的成名戰,也是飛將軍李廣的最後一戰,李廣因延誤戰機而自殺。

司馬遷出於對“李廣難封”和李廣不願受辱而自盡的同情,單獨為李廣立傳,並給予了極高評價。司馬遷在給戰功赫赫的衛青和霍去病立傳時,並沒有那麼多的溢美之詞。其實,這跟司馬遷受李陵案的牽連而遭受宮刑有關。

網絡配圖

當初李陵以少數兵力奮戰匈奴,戰敗後迫不得已詐降,並被迫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但他一直伺機回報漢朝。漢武帝認為李陵該處死,司馬遷深知李陵為人,為他說情。司馬遷替李陵說情,漢武帝誤以為他在拐著彎貶損主將李廣利。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迎接李陵回朝,但公孫敖沒有把人接回來,他謊報李陵正在為匈奴練兵,漢武帝一氣之下滅族李陵家。司馬遷也受此牽連,遭受宮刑。

致使李陵滅族、司馬遷受辱的兩個關鍵人物——李廣利和公孫敖,司馬遷將自己對他們的憤恨,或多或少投射到了大將軍衛青身上。1、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而衛青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他們都是深受漢武帝恩寵的外戚。2、公孫敖曾是大將軍衛青的救命恩人,與衛青關係匪淺。3、龍城一戰,共有三路大軍,只有衛青這一路勝了,另外兩路分別由公孫敖和李廣率領,但他們都貽誤戰機失敗,李廣自殺,公孫敖卻花錢贖罪免死,只被貶為平民。

所以,司馬遷在衛青傳裡沒有太多溢美之詞,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須要說明的是,司馬遷也沒有像人們傳言所說如何如何貶低衛青、霍去病。

網絡配圖

司馬遷是據實而載,他對衛青、霍去病是私生子、以外戚身份獲賞識的記載,都是事實。司馬遷也據實記載了衛青的赫赫戰功,雖然不像李廣列傳寫得那麼富有傳奇色彩,但衛青每一戰的斬獲數據都記載的很詳實,而且司馬遷通篇以“大將軍”代稱衛青,並記載了衛青敬重人才、不結黨營私的品行。由此而觀,司馬遷雖然因情感原因,沒有像贊美李廣那樣讚頌衛青,但司馬遷也絕沒有刻意貶低衛青。

至於“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這段帶有濃重貶損色彩的評價,是唐朝人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述贊,並非出自司馬遷之口。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先說結論,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

再說理由。

龍城在南北朝和唐代詩歌的語境中,只是用典,既不是特指匈奴龍城,也不是實指前燕龍城,更不是盧龍城的略寫,而是泛指所有的邊關邊城。

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吳均《戰城南》寫道:

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南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徐陵《長相思》

寫道: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鴈門寒,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

北朝詩人盧思道《從軍行》寫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隋朝權臣、軍事家、詩人楊素《出塞二首》其一寫道:

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上述詩歌中的龍城,無一是實指《漢書˙匈奴傳上》所謂“五月,大會龍城”的匈奴祭天以及大會諸部之所,也並不是指前燕龍城或者盧龍城,而只是泛指邊關邊塞,甚至有時候為了文學誇張和屬對親切的需要,並不顧及其實際的東西南北地理位置——盧思道詩中龍城和龍庭兩出,更說明此龍城非彼龍城。

另一方面,『但使龍城飛將在』是倒裝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正和下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仄平平仄仄平平相對應,符合詩詞格律,而究其實際的意思就是『但使飛將在龍城』(這樣就是仄仄平仄仄平平,與下句失對不協,所以不這麼用),詩句含義是飛將戍守、守衛在龍城,第一說明飛將是飛將,龍城是龍城,龍城不是飛將的修飾語;第二龍城從詞義上很明顯是指己方的地盤。

唐代詩人溫庭筠《傷溫德彝》寫道: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唐代宰相、詩人武元衡《石州城》寫道:

樓蘭徑百戰,更道戍龍城。

眾多唐詩中的龍城包括王昌齡本詩中的『龍城』都是作為典故使用的,幾乎沒有一例是實指,部分稍稍帶有一些實指的因素,也主要是泛指遼西一帶,不是指匈奴的龍城。

所以用所謂衛青曾至龍城為據來把此處的『飛將』(飛將軍)說成是衛青,完全是錯誤的。

2003年後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的修改:

“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衛青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完全是不理解詩句語言結構和歷史知識的錯誤表述(重複上述的陳述龍城既不是飛將的修飾語,也不是指代人)。

更需要指出的是,詩歌是文學作品,不是《大漢征討匈奴軍功實錄》和《劉徹關於軍事活動的座談會紀要》,不需要面面俱到,一碗水端平,哪個指揮官都不落下。


至於認為所謂『飛將』不是『飛將軍』進而認為龍城飛將指的只是衛青而根本不是李廣,更是『白馬非馬』式的邏輯謬誤。


談古論金


在文人筆下,“飛將”、“飛將軍”等稱呼,用於李廣以外的任何人好象沒有過,近些年來圍繞王昌齡《出塞》一詩好象有了新的爭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龍城是指哪,飛將又是誰?爭論是一波一波的。 其實我感到爭論的交點並不是一首詩中讚美的是誰,而是心目中的英雄情節歸屬在何處。憑心而論,人們都有對悲情英雄的憐惜心結,不管是史學家還是文人都如此,但對李廣多有讚美卻與悲情英雄掛不上。因為李廣不光是卓越的戰爭功績、自身的高強戰鬥力、在逆境中永不言敗鬥志,更還有他廣受百姓尊敬、讓敵人的敬畏的素質以及他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等等,這才是後人認可的地方。唐太宗尊他為祖。唐德宗時,將六十四位歷史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尊稱武成王廟六十四名將,李廣赫然在其例。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而對衛青霍去病則除了漢武帝時期史學家對其作戰功績的記載,再無其他亮點可查。



衛青霍去病都是當朝大英雄,為大漢民族爭得了顏面。我們可以說英雄莫問出處,他出身低微;我們也可以說舉賢不避親,他是武帝的姐夫同時也是武帝的舅子,但李廣在其麾下作戰的種種際遇,尤其是李廣父子之死,當時就使衛青霍去病飽受病詬。歷代史學家和文人對其都是譭譽參半。功勞不可掩蓋錯誤,不管是李廣還是衛青、霍去病,都名聲顯赫,各種事跡自然會擺在檯面上,無可收藏。不得不說以太史公為代表的歷史記載者真實的記錄了他們的功績,以至到現在仍有那麼多的崇拜者。




有人說因唐太宗認為自己是李廣的後人,所以唐朝文人的詩詞文章當然會吹捧他。此言差矣!如按此言,作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詩中所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把飛將說成衛青,難道就不怕皇上追查問責封殺,反而讓其流傳千古?試想,如果李廣是某些人所說的屢戰屢敗,毫無戰功,李世民行武出身,應以為恥,幹嘛去認這樣一個僅憑推測而毫無根據的先人。反過來看,李世民身為皇帝都如此崇敬李廣,可見李廣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本人才疏學淺,一直沒找到文人歌頌衛青的詩詞,好象僅有一首唐詩或許聯繫得上:

《橫吹曲辭·出塞》竇威 [唐]

匈奴屢不平,漢將欲縱橫。
看雲方結陣,卻月始連營。
潛軍渡馬邑,揚旆掩龍城。
會勒燕然石,方傳車騎名。

另外王維有詩《老將行》中有“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兩句說到了衛青,但卻被後人認為是王維的筆誤。”不敗由天幸”應是霍去病,因只有霍去病率數百輕騎在沙場千里奔襲,無輜重無糧草無飲水,目標方向全靠抓的俘虜作嚮導,打一個地方吃一個地方,風險性極大,沒困死在沙漠卻建奇功,帶有天幸。太史公作霍去病傳中提到“其軍常先大將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因有”大將軍”三字,王維誤指霍去病作衛青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此詩從作者本意到教科書,以及唐詩的註解,龍城飛將就是指李廣一人,龍城飛將又作盧城飛將,指的是盧龍城出生的李廣,與衛青襲擊龍城毫不相干。現又有說法“龍城飛將”前者龍城指衛青後面飛將指李廣,這已經違背了原意,非要強加於衛青一人,實屬貽笑大方。

盜版必糾!

@湘水微波


湘水微波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的龍城指的是今天的蒙古國河碩柴達木湖附近,在漢代這裡是匈奴祭祀聖地。而飛將大多數人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飛將軍李廣,而且上小學學這首詩的時候,老師也說的是飛將軍李廣,這位一生與匈奴爭戰70時餘次的將軍,在衛青和霍去病還未展露頭角的時候,李廣確實對匈奴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在漢軍反攻匈奴之前李廣與匈奴之間都是小戰,而漢軍與匈奴的決戰李廣也只是充當輔助,李廣終生未封侯,只能說明的是戰功還不夠卓著。

而衛青首次出征便是奇襲龍城首捷被封關內侯,漢匈之間的戰爭便是以此為轉折拉開了漢軍至立國之時對於匈奴的被動守勢開始反敗為勝,衛大將軍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這才是真正讓匈奴人懼怕的龍城飛將。

所以我認為王昌齡詩中所講的龍城飛將指的一定是衛大將軍而非李廣。


漢明雜談


有必要問這個唯一答案的問題嗎?當然是李廣。

不但小學課本答案是李廣,而且幾千年來,龍城飛將都是指李廣。

李廣的出生地是隴西成紀,伏羲生於成紀,《漢書·文帝紀第四》載:"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故此,成紀又被稱為龍城。

李廣生於龍城,被匈奴尊稱為飛將軍,王昌齡前往隴西從軍,睹物思人,聯想到漢時的龍城飛將李廣。

至於衛青,沒有飛將的稱號,而長途奔襲,霍去病比他厲害的多,飛將首先不符合。

其次,衛青沒有去過漠北單于王庭的龍城,他首戰去的是漠南的祭壇蘢城,兩者相去近千里。

錯把蘢城做龍城,這是個大笑話!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1.先說結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的“飛將”是指李廣。

2.理由:需要結合漢匈百年戰爭歷史,其中以“龍城之戰”為分水嶺,“龍城之戰”前是西漢防禦,匈奴進攻和騷擾階段,“龍城之戰”後,是漢軍進攻,匈奴由強轉弱的階段。

3.“飛將軍”都是匈奴稱呼的,李廣一生大部分時間抗擊匈奴,是衛青和霍去病出現前唯一讓匈奴頭疼的漢軍將領,所以稱他“飛將軍”,說明李廣武藝高強,來去如飛。衛青襲擊龍城後,匈奴人驚呼衛青的漢軍是飛來的,因為之前從未有漢軍如此縱橫草原。這就是很多人根據歷史事實說飛將軍是衛青的原因。

4.所以歷史上有兩個“飛將軍”,“龍城之戰”前是李廣,“龍城之戰”後是衛青。所以“龍城之戰”尤為重要,是攻守易勢的分水嶺,先了解一下: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張家口市)。為挽回馬邑之謀的失敗局面,打擊匈奴的瘋狂報復,漢武帝親自部署戰略計劃,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此次出兵,公孫賀一無所得;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李廣兵敗被俘,最後逃回。四路人馬中唯獨首次出征的衛青,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餘人,取得勝利。

5.《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全詩語境來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主要強調的是防禦,不讓匈奴越過陰山,漢匈戰爭中防禦階段的飛將軍是李廣,所以此處“飛將軍”代指李廣。

6.衛青和霍去病當然是民族英雄,也得到應得的榮譽和獎賞,但李廣武藝超群,兢兢業業一生都在抵禦匈奴,但就是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封侯,儒家思想講“忠恕”,讚揚他忠於民族,忠於國家,並能持之以恆,由於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推己至人,覺得李廣一生奮鬥未封侯的遺憾和普通人特別相近,所以大家都憐憫李廣,生前未封侯,身後留其名,李廣更像是“無名英雄”的代名詞,所以值得懷念。這是李廣備受大家讚揚的原因。

以上拋磚引玉。


淼o淼


飛將軍是指李廣沒錯,但是李廣沒去過龍城啊。

而衛青第一次出塞就直搗龍城,把匈奴趕到漠北那邊,陰山也不屬於他們了。況且王昌齡很粉衛青啊,從軍行一二就寫得是衛大將軍。

所以很顯然“龍城飛將”是衛青,然而很多教材上都說的是李廣……某些老師真是不負責任。



子安採茗


是大將軍衛青。只有衛青打到龍城

李廣的外號是飛將軍。他一生打仗都沒有去過龍城。



傑哥208733768


本人傾向:衛青和李廣。

衛青是實大於名;

衛青是扭轉漢匈戰局,對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但,卻不家喻戶曉,原因如下:為人低調,太史公不喜歡,史記描述的很少,至今我們都不知道衛青的出生年份;霍去病遮住了一部分光芒,其外甥戾太子劉據沒有登上皇位,最後,文學形象不多!

李廣是名大於實;

李廣就相反,不管是文學形象還是李唐王朝的推崇,還是本身所具有的傳奇色彩和悲情色彩,以及歷史課題——李廣難封,是一個爭議性人物!?

有三種觀點

一,指李廣

二,指衛青

三,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一一小和尚


龍城飛將從古到今都是單指飛將軍李廣一人,這一點教科書可以證明。如今有部分人認為龍城飛將指衛青,他們只是被當今某些磚家標新立異的觀點所誤導罷了。大唐皇帝李世民認李廣為先祖,在唐宋兩朝李廣的地位都遠在衛青之上,深受文人的讚美。相反,衛青卻是文人譏笑的對象,大詩人王昌齡豈會逆潮流去讚美一個笑話?再說,龍城是盧龍城,詩也寫作盧城飛將,盧龍城與衛青偷襲的蘢城毫無關聯。而且詩寫萬里長征人未還,很明顯是反戰的,王昌齡又怎會去歌頌代表窮兵黷武漢武帝的寵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