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医院迁建十周年征文活动推出的第30篇文章是血液净化中心郭育撰写的《十年的陪伴》。您可曾体会过对生的渴望?您是否能感知生命的重量?血液透析室的医务工作者们为患者治疗疾患、给予生活上的关怀、为生命保驾护航,医患间的情谊如潺潺溪流般温暖入心。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10年前,当我第一次步入透析室,望着那一排排机器,时不时传来刺耳的警报声;鲜红的血液在一根根长长的特制管路里快速的流淌;一张张灰暗的面孔伴随着充满不信任的目光直视着我;我手足无措,瞬间感到亚历山大!

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血透室的护士早已起床了,当东方刚冒出鱼肚白时,医务人员就已到达科室开始了紧张的忙碌,无论寒暑或是节假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白衣天使们就这样忙碌着。开机、自检、安装管路、预冲循环……在伴随着一声声“您早”、“您好”的问候,我们迎来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称体重、测血压、内瘘穿刺、上机,开始了第一班的患者治疗。护士们腰背直了弯,弯了直,紧张有序的忙碌伴着温柔亲切的话语,好不容易全部上了机,本以为可以松口气时,但新的一轮工作又开始了,巡视、生活护理、处理各种并发症等。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时光荏苒,我和姐妹们已在血透室奋斗了10年,也陪伴了血透患者10年。十年的陪伴,从陌生到熟悉、到理解、到支持、到信任,我们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也与患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开心的事,我们一起分享;不开心的事,我们帮忙开导。十年间,有的患者已娶了媳妇,嫁了女儿,抱上了孙子、孙女。患者常常有句话:感谢党的政策,感谢血透室的医务人员,使他们不仅生命得到了延续,还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生活柳暗花明

患者小王,家在外地,只身在北京打工,只有微薄的收入。生病后在我院住院治疗,在得知自己患了肾衰竭需要长期透析后,一度有轻生的念头。透析室的医生护士对他进行耐心的开导,并帮他联系老家的亲人,了解异地就医结算报销政策,鼓励他继续治疗、重拾生活的信心。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爱、鼓励下,小王渐渐接受了自身的疾病,并努力配合治疗。在他出院后,护士们还积极地出谋划策,帮助他寻找适合的工作。小王激动的说:“原本以为到了绝路,没成想遇到了你们这些好心人,帮我能够自食其力,不拖累家人,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太感谢你们啦!”

坚持,为生命护航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2015年12月的一个上午,本该来透析的患者老张,却未按时到来,护士联系他却始终联系不上。当班护士没有放弃,千方百计联系到老张的女儿,并说明了情况。老张的女儿急忙赶回家中,却发现老张倒地昏迷不醒,赶紧送医院急救,急诊诊断为“脑出血”。幸亏抢救及时,老张的命保住了。老张的家属激动的连连向我们致谢,正是因为我们的不放弃,使他们没有失去亲人。

乐观驱散生活的阴霾

患者小童是一名高中生,小小年纪因尿毒症必须进行透析治疗。刚入院时,小伙子悲观、抑郁,脾气急躁易怒,常常与母亲吵架。护士们理解他的惊慌与不安,总是耐心地抚慰,把他当做自己的弟弟一样,给予生活上的关爱。渐渐地,这个大男孩也和我们敞开了心扉,乐于同我们交流。后来,他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康复后,小伙子和他的父母专程来看望我们,对我们表达了感激之情。看到他们一家人脸上溢满的笑容,我们的心中也是满满的幸福感。

十年的陪伴,十年的守护。化验、服药、透析、治疗、检测……这已成为血透患者重要的生活内容,出血、感染、营养、透析的保护、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些是他们需要小心闯过生命关卡。曾几何时,那些曾收到过“死亡邀请函”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从悲伤害怕到变得开朗有信心,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血透室里有辛苦、有忙碌、有感动、有感恩,但血透室里始终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条崎岖的生命道路上,我们为他们保驾护航,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们充满了自豪感。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迁建十周年」十年的陪伴

郭育,1976年生人,2004年调入北京地坛医院肝一科,2017年调入血液净化中心工作至今。

请扫上方二维码,关注“北京地坛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了解医院信息、医疗服务内容、健康科普知识、医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