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科普宣教室 河南防震减灾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和蒙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自然灾害的破坏中占首位。多震灾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情之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地震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地震科学研究离不开地震观测,观测离不开仪器。地震科学的发展伴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而发展。从张衡地动仪到如今数字化网络化的地震观测体系,我国测震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地震仪之祖---张衡地动仪

公元132年的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张衡地动仪,安置在洛阳的灵台,并于公元138年3月1日成功感应到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开创了人类用仪器感知地震的先河。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近百年来,我国的地震观测一方面引进使用世界上先进的现代观测仪器,另一方面,我们的地震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刻骨钻研,经过多方探索和艰苦努力,研制成功各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仪器。

机械烟熏记录时期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1942年,李善邦先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地震仪器---I式(霓式)地震仪,于1943年安装于重庆北培地震台试记,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地震仪的历史先河。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1951年,李善邦先生在I式水平向地震仪基础上,经过改进,研制成大、小51式地震仪。熏烟记录,曾在1954-1958年间使用。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1955年以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由许绍灏和张奕麟研制了电子管式放大器和熏烟笔记录器与维开克地震计配合,组成581型地震仪。此后

研制成功晶体管式电子放大器。

模拟记录观测时期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1963年,成功研制了63A和63B 型地震计和67型放大器等。这些地震计、放大器和一台大滚筒记录器组成了473、573等短周期地震仪,带动大滚筒运转的是一台角锥摆调速的重锤推动钟,同时配以必要的计时装置和直流电源,通常在没有交流电的野外环境也能进行工作,广泛用于我国的区域和流动地震台上。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60年代末,为了在城市等高地噪声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开始发展井下地震观测,研制了JD-2型井下地震仪、分别布设在全国数十个深井内。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70年代,研制的DD-1型短周期地震仪,整套仪器包括三台DS-1地震计和一台DJ-1型地震记录器。适用于综合台、基本台、区域台观测记录微弱的近震和区域性地震。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70年代研制的DK-1型中长周期地震仪,该仪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三台KS-1型地震计和一台KJ-1地震记录仪,适于固定台站和基准台使用,用于远震和中强地震记录。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此期间研制的763长周期地震仪,解决了竖直向地震计的微气压变化的浮力效应,提高了仪器观测灵敏度,大大展宽了我国当时地震观测系统的频带域,是我国基准台常规地震监测设备,用来记录远震激发的长周期地震波。

数字化记录观测时期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STS-2 甚宽带地震计,使用三只结构完全相同,倾斜45°悬挂的机械摆在底座上按正三角形几何分布安装,可使各分向仪器参数的一致性得以提高。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DJ-1三分向短周期地震计,采用摆式悬挂,是一种高阻抗速度换能器,体积相对较小,因而适于安装在井下或地表摆房内。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我国测震仪器走过的那些年


JCZ-1型甚宽带地震计,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特点,有效抑制了大气压力、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使地震计在超低频端也能稳定工作

我国地震监测工作经历了几代地震工作者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密,从单点到成网,逐渐形成了地震观测、地形变(重力)观测、地下流体观测、地磁观测、地电观测系统以及为各类观测系统服务的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的地震观测正在向立体化观测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