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聞稿中阿拉伯數字使用規範

「收藏」新聞稿中阿拉伯數字使用規範

一、數字用法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出版物上的數字用法,仍然很不規範。單從報紙看,筆者翻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等幾家大報,發現在數字用法上還比較規範,比較統一,而地方報、行業報問題較多。歸納起來,主要問題有:

①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和時刻(橫排)應當使用阿拉伯數字而沒有使用,如“21世紀”寫成“二十一世紀”,“90年代”寫成“九十年代”,“1992年3月18日”寫成“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八日”、“今年5月”寫成“今年五月”,“上午9時”寫成“上午九時”等;

②年份簡寫,如“1980年”寫成“80年”或“’80”;

③記數與計量(包括正負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比、約數等橫排)應當使用阿拉伯數字而沒有使用,如“七十幾歲”“整整二十年”“三十一所小學”“十九個省市”“百分之七十九”“六十多年前”“一百多年來”等;

④5位以上的數字,尾數零多的,可改寫為以萬、億作單位而沒有改寫的,或是隨意以十、百、千、千萬等作單位,後者如“5千”“3千萬”“1萬8千2百”等;

⑤阿拉伯數字的多位數在書寫時移行。還有一些報紙在同一天、同一版甚至是同一篇文章中,或使用阿拉伯數字,或使用漢字,用法不統一,有很大的隨意性。

二、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意義

在出版物中,報紙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新聞媒體,和人民大眾的關係十分密切。人們在看報中獲取新聞、收集信息、學習知識、交流思想、愉悅精神,而報紙的書畫語言即文字表達的規範與否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在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效率觀念日益增強的今天,要求就更高。人們希望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得到儘可能多的東西。人們喜歡文化快餐,愛看短新聞,當然也就希望書面語言的簡捷明快。而阿拉伯數字就具有書寫簡便、認讀快捷、一目瞭然的特點,因此不僅是報紙上的新聞作品,其他出版物、其他作品形式包括文學,人們也越來越習慣使用阿拉伯數字。

報紙每天刊發的消息、通訊、特寫、評論等,報道與評論的都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其中引述的數字,包括時間,表示科學計量和統計意義,有很強的新聞性,使用阿拉伯數字就達到了突出和強調的效果,給讀者準確、具體、簡明、鮮活的感覺。筆者認為,新聞作品為了更好地發揮宣傳作用,應該大力提倡使用阿拉伯數字;主要刊發新聞作品的報紙,應該把使用阿拉伯數字作為基本要求提出來,進而統一數字用法,規範書面語言。

三、如何使用阿拉伯數字

首先,要遵照《規定》所說,“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具體就是兩大類: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記數與計量。橫排時應要求全部使用阿拉伯數字,並要求規範,不要隨意簡寫、移行或以十、百、千等作單位。

其次,要領會《規定》精神,注意得體、靈活和統一。《規定》對使用阿拉伯數字提的是“應當”,而不是“必須”,總的原則是可以使用而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特殊情況靈活變通但要力求相對統一。筆者理解要把握住三點,即“得體”,“靈活變通”,“相對統一”。

用不用阿拉伯數字,要看是否“得體”。新聞作品(消息、通訊)包括一些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出現的時間和數字往往是重要的表述內容,數字意義比較明顯,不含多少文學色彩,整篇文章的文學性要求也不強,可以而且應當使用阿拉伯數字,以便醒目和突出。而文學作品,散文、詩歌、雜文等體裁的文章,出現的時間、記數與計量就可以而且不宜使用阿拉伯數字,因為在漢字中頻頻跳出阿拉伯數字,就影響了文章的整體風格,不像文學作品了。既然數字可用漢字表示,年份的簡寫(如“八五年我到過這裡”)作為口語化形式就無所謂了。“靈活變通”就是在得體的前提下,根據體裁和語言環境的要求靈活處理。

四、新聞作品中不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情形

《規定》中說:“一個數字的書寫形式要照顧到上下文,不是出現在一組表示科學計量和具有統計意義數字中的一位數(一、二……九)可以用漢字。

1.表示準確的時間概念和數字意義要用阿拉伯數字,而“一個人”“兩本書”“夫妻二人”“我得了第三名”“二兒子”“八年前”“上下五千年”“九十年代第一春”“三千里江山”“我拿兩千塊”等,不是表示嚴格的數字統計意義,就可以不用阿拉伯數字;

2.而“早春二月”“金秋十月”“小孩的臉六月的天”“白髮三千丈”“八千里路雲和月”“十萬八千里”“作了十二分的努力”“百分之百的擁護”“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五百年前是一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往往表示語氣和具有修辭色彩,就不應當用阿拉伯數字;

3.而“二萬五千里長徵”“三八婦女節”“三棵樹(車站)”“二氧化碳”“九五計劃”“三心二意”等,屬於數字作為詞素構成定型的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就應當用漢字了;

4.而鄰近的兩位數字(一、二……九)並列連用,表示概數,如“二十八九歲”“三四個”“五六年”等,也不能使用阿拉伯數字而要用漢字。

有的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在年代、年月日及時刻上故意用漢字,如“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三年元月元日零時三十分”,是為了莊重或提起注意;文章的標題中出現的數字和時間一般用漢字,如《一千零一夜》;有的文章標題用阿拉伯數字,如《奔向2000年》,是為了簡潔明快,這都在“遇到特殊情況靈活變通”之列。

使用阿拉伯數字,要做到“相對統一”。相同的體裁,相同的語言環境,不能此處用阿拉伯數字,彼處用漢字。一篇文章要統一,一張報紙也要儘量統一。

以上是筆者個人對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一點認識,有失偏頗,還請新聞出版界同行指教。

(摘自:新聞與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