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說到龍,都知道,我們是龍的傳人。但是,在古代中國,龍是皇帝的專利,普通老百姓敢說是龍的傳人,輕則一句“你咋不上天呢”,重則殺頭。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是民國時期聞一多先生髮明的。那是在抗戰時期,救亡圖存的需要,必須有一個國人都認同的圖騰,於是選擇了龍,因為龍的形象是諸多動物圖騰的結合體。

那麼,古代中國是以什麼為世界所標識的呢?陶瓷。

China,中國的英文譯名,也是陶瓷的英譯。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的祖先就會製造陶器了。著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眾多陶器,便是最好的明證。陶瓷也是中國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發明之一,所以西方以China來指中國,而不是龍的單詞Dragon。但有一種古老的工藝,卻把“龍”和“陶瓷”結合起來,它就是本期要介紹的:龍窯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州筆架山宋窯遺址,像一條蜿蜒的巨龍(網絡圖片)

說起陶瓷之都,很多人都會想到景德鎮;一說起潮州呢,就口水直流,想到的都是美食。其實,潮州古城冶陶的歷史長達六千多年,在唐宋年間已有大規模的生產,是宋代的陶都。2004年,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將唯一的“中國瓷都”稱號授予潮州。這麼說吧,現在,假如你坐在馬桶上閱讀這篇文章,尊臀底下的馬桶有70%的可能性產自潮州。

陶瓷陶瓷,先有陶,後有瓷。陶和瓷的工藝和原料都不同:瓷器需要選擇特定材料,陶器用的是一般的黏土;瓷器的燒製溫度大都在1200℃以上,而陶器燒製溫度一般在800℃到1200℃之間。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州龍窯

在潮州,現在只有一條龍窯在鳳塘鎮運轉,燒製的正是陶器。今天就讓物食妹帶你去看看,古早年的龍窯,怎樣子燒出來這些“可愛陶”,又怎樣面臨著被工業化拋棄的命運。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龍窯,又稱長窯,是一種半連續式陶瓷燒成窯,南方多山坡丘陵,窯體依著坡度建築,以斜臥似龍而得名。潮州的龍窯從唐代開始已經出現,至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的使用,因為使用壽命長,裝燒的器物多,所以代代相傳。

本來,龍窯在潮州分佈極廣,特別是東部筆架山最為密集,在宋代就有“百窯村”之稱,元時潮州陶瓷生產衰落,至明代方始復甦,潮州東部的陶瓷基地向西南轉移到楓溪鎮。但不管歷史如何變遷,始終改變不了龍窯走向沒落的尷尬。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筆架山宋窯遺址內長約79.5米的龍窯(網絡圖片)

在1990年代初,潮州的陶瓷業還是很發達的,最多的時候有近百條龍窯在燃燒。然而,隨著新型材料製品的不斷出現,陶因為粗糙、笨重,慢慢被塑料、玻璃等製品取代,國內陶瓷市場變得萎靡不振,很多家陶瓷工廠都先後倒閉關門了。

除了材料之外,技術革新也迫使龍窯推出歷史舞臺。從臺灣、日本傳入的煤氣窯、天然氣窯技術讓很多傳統企業開始更新換代。使用新燃料技術,不但產量高(收成率達九成以上),而且質量穩定,一時之間,燃燒了千百年的龍窯快速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片

鳳塘鎮這條龍窯,是潮州最後一條還在堅持傳統工藝的“火龍”。龍窯的主人叫邢宋明——這名字,囊括了龍窯最輝煌的兩個時代。二十多年前,邢宋明花十萬元承包下了這座被廢棄了的窯爐,當時正是龍窯沒落的時候,幸運的是,他得到了一筆來自美國的生意。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這條龍窯有兩百多年曆史,全長60米,窯頭最窄的地方寬50餘釐米,窯尾寬2.2米。燒製陶器時,窯頭的溫度高達1300度,窯尾在1100度到1200度左右,一次燒製需要72小時,這需要多位工人日夜輪值補充柴木,控制溫度。

當時,一位美國客人來到潮州訂購大量陶瓷,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壟斷所有的產品,不能賣給其他顧客。出於利益問題,大多陶瓷廠還是沒有遵守這個承諾,而邢宋明的信靠陶瓷廠是唯一信守了承諾的,也成為美國顧客唯一的生意夥伴。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陶器作品欣賞

美國客給邢宋明帶來的不僅是生意,還有產品的拓展思路。之前他一直生產的是民用陶器,而美國市場需求的是園林陶藝,產品從實用到藝術的轉變,實際上也影響了兒子邢利祥後期做品牌、做藝術的決定。在外銷生意的帶動下,廠裡終於扭虧為盈。靠著龍窯的生意,邢宋明還將女兒送到了國外讀博士。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晚年的邢宋明在家中含飴弄孫,享天倫之樂

二十年過去,隨著美國市場的衰落,來自美國的訂購量也越來越少,龍窯又將面臨傳統與工業對決的狀況:一邊是情懷上的留戀,一邊是成本和技術缺陷的尷尬。最終,傳統情懷顯然敵不過工業裝備,質優價廉的工業化產品外觀漂亮、質量穩定,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而龍窯每一次燒製需要的時間、人力、燃料成本比起氣窯等生產方法也高出很多。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柴燒陶器有一種樸拙之美

但整齊劃一的工業式美觀,卻是傳統工藝所不屑的,比如龍窯追求的是柴燒的、自然的質感,不添加各種色素,使用的礦土也是純天然的,不做任何工業化的添加來改變材料的內在結構。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年輕的邢利祥對燒陶有更開闊的想法

邢宋明退出江湖之後,已經接手父親生意的邢利祥試圖改變這一狀況,希望在工業化洪流裡建立自己的品牌,“比起臺灣、日本,被我們忽視的是陶瓷裡面蘊含的精神價值,龍窯柴燒與普通燒製方法不同,它具有不確定性,不可控性。龍窯燒製出來的產品沒有完全相同的,而且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失敗也會有窯寶,失敗了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繼續燒製。這是一種自由的理念,一種不怕失敗,沒有束縛的理念,我想將這個理念融入我們的陶瓷裡面。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壺醉——失敗的燒製卻變成了窯寶

那麼,龍窯是怎麼把陶器燒出來的?請繼續往下看:

製陶流程

1

買來的陶土和礦石堆在戶外等著煉泥。煉泥用的是機器,但煉的方式每家廠都不同,這屬於技術秘方。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陶土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原礦石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製作用泥

2

煉泥後就是拉坯,這是陶瓷成型的最初階段,拉坯是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凡是圓器琢器都是用拉坯的方法成型。《人鬼情未了》的經典片段都看過吧?那就是在拉坯。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3

製陶有幾種方式,有用模具的、有用手拉的,但對於大一點的陶缸,只能採用盤泥法,也叫“圍築法”:將和好的陶泥搓成條狀,再將泥條盤繞成各種形狀,一圈又一圈地盤,最後成為一個個陶缸。河姆渡出土的八千多年前的陶器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圍築完成後,還要用兩把大錘子對陶壁進行拍打,一邊拍打一邊晾乾,為的是將泥坯打實。一般一個一米高的生坯需要繞缸拍打五百次,直到缸壁厚薄均勻,厚實有力為止。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龍窯裡最老的製陶工蘇若鵬老伯已經七十多歲了,從十五歲開始當學徒到現在,已經做了五十多年的陶瓷。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老伯說,現在的年輕人覺得苦,沒有人願意幹這個了。這些古老的工藝將面臨什麼樣的局面,如何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4

泥胚做完,要放在通風處晾胚,晾的時間長短要視天氣情況而定,等到泥胚完全乾透,才能進窯燒製。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等待燒製的陶罐

5

一般的龍窯,要燒70多個小時才能完成燒製

。燒好之後,要讓窯裡的溫度慢慢降低(不能迅速降溫,否則陶器有可能瞬間開裂),降到六十多度,就可以出窯了。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出窯的時候,窯裡氣溫仍然有60多攝氏度,窯工的辛苦可想而知

6

剛出窯的陶甕需要簡單的打磨修邊角。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剛出窯的陶甕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龍窯的露天倉庫

最後,觀摩已久的物食妹已經按耐不住想要躍躍欲試了!啥也不管了,趕緊體驗一把先!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潮汕最後一條活著的“火龍”,就藏在偏僻的古鎮裡

不過,看在物食妹上得龍身、進得龍腹的份上,還是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