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最高法明文認可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重磅!最高法明文認可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上上週,互聯網法院發生了兩件“大事”。

首先是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法”)發佈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這是我國首次對互聯網法院的案件審理給出了具體司法解釋,引起各界極大關注。

其次是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正式揭牌。按照7月6日發佈的《關於增設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繼去年8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設立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後,我國將在北京市、廣東省廣州市增設兩家互聯網法院,並於本月掛牌收案。

根據《規定》,互聯網法院採取在線方式審理案件,當事人不需要到法院,便可以實現起訴、調解、立案、送達、調解、庭審、宣判、執行等全部或部分訴訟環節的網絡化辦理。

重磅!最高法明文認可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1、《規定》:確認可信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

《規定》共有23條,規定了互聯網法院的管轄範圍、上訴機制和訴訟平臺建設要求,同時明確了身份認證、立案、應訴、舉證、庭審、送達、簽名、歸檔等在線訴訟規則。

多位接受媒體採訪的法律界專家認為,《規定》亮點頗多,其中第11條提及:

“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

——這是我國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對可信時間戳及區塊鏈等固證存證手段進行法律確認,意味著電子固證存證技術在司法層面的應用迎來重要突破。

重磅!最高法明文認可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可信時間戳是由可信時間戳服務中心簽發的一個電子憑證,用以證明電子文件在某一時間點是已經存在的、完整的、可驗證的。

區塊鏈存證則指通過特殊的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計算製造出更多的節點記錄數值,增強數據的完整性與不可篡改性。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工程師許曉東介紹,哈希值校驗是密碼學的基礎,理論上可以通過邏輯運算,使電子數據獲得一個唯一的不可篡改的“身份證”,保證其完整性。同時,它也是可信時間戳和區塊鏈技術的基礎環節。

重磅!最高法明文認可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2、電子合同+區塊鏈存證,落地“法律科技”

可信時間戳、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在近些年快速發展,並已在訴訟實踐中有所應用。

6月28日,全國首例以區塊鏈為存證的案件在杭州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法院支持了原告採用區塊鏈作為存證方式,並認定了對應的侵權事實。據判決書,杭州互聯網法院肯定了區塊鏈作為判定侵權與否的有效存證的資格和效力。

事實上,早在2016年,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法大大便率先在業內展開了對區塊鏈應用的探索和落地——與微軟(中國)、Onchain達成戰略合作,成立電子存證區塊鏈聯盟“法鏈”;聯合阿里郵箱推出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郵箱存證產品。

與此形成對應的是,電子合同也已多次獲得司法機構和仲裁機構事實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